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1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系统总结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重点研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全面部署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讨论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2011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会议提出了明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六项重点任务。一.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会议精神实质,准确把握中央政策意图,将强化农业基础建设的要求落实到行动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必须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农业作为比较效益低、面临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弱质产业,既要保障农产品供给、释放与吸纳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还要担负扩大市场贡献份额、维护生态环境的重任。农业多功能性和基础作用的日益彰显,要求我们必须加大投入,改变其弱势地位,强化其基础地位。农业基础问题绝不仅仅是农业本身、农村内部和农民自己的小事,而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强化基础,增加投入,不是对农民的“恩惠”,也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问题,而是要下大决心,花真功夫,更多地用“真金白银”说话。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引导要素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从长远讲,还要加快农业投入立法进程,制定约束力和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确保“三农”投入机制走向法制化轨道。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必须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中央出台了许多“含金量高”的惠农政策,深受农民欢迎,调动了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已经实行的政策不仅不能变,还要不断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完善和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种粮也好,养猪也罢,总得让农民有钱赚。如今指导农业生产不能搞强迫命令,只能用政策措施引导、靠经济杠杆调节。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的政策,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是我们应该长期实行的基本政策,要完善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增加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各地不仅要将中央的政策落实好,还要出台一些使当地农民受益的激励政策。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必须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我们既要看到近年农民增收取得的显著成效,也要看到农民增收难度在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未缩小。我们要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拓展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让农民通过农业结构调整、降低生产成本、农产品精深加工增收,让农民通过发展企业、转移就业、返乡创业增收,让农民从合理的农产品价格和劳动报酬中增收,从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强化中增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多轮驱动”、良性互动。构建强化农业基础长效机制,必须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三农”问题的当务之急是加快破除歧视农民、剥夺农村的城乡二元体制,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要切实完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设置,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民提供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和养老保险等方面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各级政府都应恪守的价值观和执政理念。各地还要在城乡统一的户籍、产权、价格、社保、福利、财税、金融等制度层面大胆探索创新,赋予或归还农民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与市民相同的地位和权利,使农民获得国民待遇,统筹城乡发展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二.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部署2011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农产品有效供给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和薄弱环节在农业,关键和难点在农产品有效供给。我们要切实做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菜篮子”产品稳定增长,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销不断档。2010年,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取得了许多新进展、新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这也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因此,要完成确保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历史使命,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目标,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工作重点,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科技进步作为根本出路,把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作为重要基石。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能够认清当前农产品供求新形势,在能力上能够适应并应对国内外市场新变化,在工作中能够正确处理好粮食与其他农产品的关系、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在管理上能够正确分析各类农产品供求的不同状况,能够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就是要一年又一年地取得“好收成”,就是要一年又一年地实现“增产、增收、增效”。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之后,今年粮食生产起点增高,难度增大,要实现“在今后几年内确保粮食继续稳定增长”的难度更大。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当前,必须确保粮食面积的稳定。对此,没有哪一个地方可以例外,切实稳定粮食自给水平是粮食省长负责制的基本要求。“菜篮子”产品的生产,其市场化程度更高,对于产业的政策扶持、生产服务、质量监管、产业化经营都需要更高水平的统筹规划,需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需要有科学的安排和稳定的财政支持。而如何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则是实现目标最根本的出发点。三.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逐步发展,全社会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长期以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分割体制强化了二元结构,并由此造成城乡居民基本权利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使城乡差别制度化。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关键在于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全面推进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迈出了重要一步。以此为起点,还需要进一步对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贴标准,扩大覆盖面,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校舍维修经费补足标准,加大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任教,鼓励和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国家补助标准,适当增加农民个人缴费,规范基金管理,完善补偿机制,扩大农民受益面。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督,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优先在农村落实扩大免费预防接种范围的政策。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障方面,针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刚建立、标准较低的实际情况,国家将着力建设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还需要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书屋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适当提高农村扶贫标准,集中力量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此外,还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进度,增加农村沼气投入,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切实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需要以乡镇政府改革为重点,优化基层公共资源配置。长期以来,支撑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不是公共财政,而是农民自己。这就需要以保障基层财政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强化基层政府供给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保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以乡镇政府改革为重点,优化基层公共资源配置,使乡镇政府把为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整合农村各种资源,以较低的行政成本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共服务。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同样需要统筹解决。缩小城乡之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特别是针对农村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公共服务匮乏的贫困地区,制定更加有力的支持政策尤显紧迫。要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着眼于解决农村民生问四.持以农村为重点改善民生自党的十七大确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大目标以来,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民生课题便为社会上下普遍关注。而在十几亿中国人稳步走向这一小康远景的过程中,7亿多农民能否顺利走上小康之路便成为问题的要害所在。显然,没有农村民生的改善,就谈不上全国民生的改善,就不可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因此,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全局来看,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最需要关注的群体是农民。近年来,党和政府为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空前加大了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农村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公益事业全面建立、加强。这一系统措施的实行,对农村民生的改善已开始产生明显效果。中国社科院的调查显示,在2010年物价水平涨幅较大的条件下,农民对生活的满足度依然比往年显著提高。虽然改善农村民生的成效喜人,但是,必须看到广大农民在教育机会、就业机会、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诸方面,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城乡差距。只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时代要求,扎实有效地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才能打开农村民生持续改善的道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不是要把农村都变为城市,也不是追求城乡什么都一样,而是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我国现代化建设双轮驱动的格局。换言之,作为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的替代,应是新型城乡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城市的发展非但不排斥农村的发展,而且农村的现代化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和条件。从我国来看,全国有2.5亿农户,这是世界上没有的,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足半公顷,也是世界上少见的。这样,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很高,仍将会有数以亿计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经营收入仍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农村的发展不仅为缩小眼前的城乡差距所必需,而且在城乡社会的长远发展中,仍将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应注重保持乡村特色、民族特点、地域特征,保护秀美的田园风光和优秀的乡土文化,努力把现代文明引向农村,逐步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十七大报告对改善民生的战略部署作出了系统的阐述,这也是在农村中改善民生的工作所必须遵循的要求。在教育方面,强调教育公平,坚持

1 / 1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