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二、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三、编写的指导思想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学市场经济: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私人物品:满足私人需要,市场提供(配置原则:个人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公共物品:满足公共需要,主要由政府提供(配置原则:社会利益或效用最大化)MAUQ-2-私人部门经济学(privatesectoreconomics)着重研究私人欲望如何借助市场途径达成;公共部门经济学(publicsectoreconomics)着重研究公共欲望如何借助预算和投票过程达成。MAUQ-3-公共欲望——投票过程——预算——公共部门经济人类欲望(无穷)社会资源(有限)私人欲望——价格过程——市场——私人部门经济由于市场的失灵,有些物品、服务须由政府提供,即公共物品,它的功能是满足公共需要。政府同社会个体的“生老病死,从摇篮到坟墓”息息相关政府承担政治和社会职能政府承担涉及国计民生和带有战略性的重大工程建设任务财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MAUQ-4-政府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供电、供水、供气公共道路、公共汽车、公共电视节目公立学校、国家助学贷款医疗保障、失业保险扶贫、补贴、抚恤计划……政府提供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有效提供的诸多政治、社会、经济职能:行政、国防、治安、司法、执法、义务教育、基础科研、公共卫生、公共设施、环境保护及污染治理、重大工程建设……MAUQ-5-我们为享用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缴款:税收:所得税、流转税、财产税……使用费:电费、水费、路桥通行费……专项税(费):社会保险税(费)……公共(政府)预算:安排财政收支的法定文件。我们的一生时时、处处受政府经济活动的影响。由于财政是政府经济活动的核心,因此它是现实社会中最为普遍的经济现象之一。MAUQ-6-我们身边的公共财政问题?公共财政学有助于我们探讨我国目前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政府职能发挥、财政支出合理性、税制设置安排……我们日常消费支出中包含的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获得收入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违规、违章所必须缴纳的罚款……和我们联系更为密切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MAUQ-7-案例1中国政府行政成本中国行政管理经费增长1950:13.13亿,1955:21.54亿,1960:31.39亿,1970:32.00亿,1975:41.81亿,1978:52.90亿,1985:171.06亿,1990:414.56亿,1995:996.54亿,2000:2768.22亿,2003年达到4691.26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增长了87倍,年均增长3.5倍。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王锡锌2008年12月在CCTV《新闻1+1》中披露,中国行政开支,仅公款吃喝、公费出国考察、公车的“三公”费就接近9000亿元人民币。MAUQ-8-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1980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2001时间比重中国美国韩国英国印度-9-MAUQ各国行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趋势图案例2传染病防治和公共财政近年来,非典、艾滋病、血吸虫病、甲型H1N1等传染病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无论是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占GDP的比重,在“一五”至“五五”期间都是呈上升态势,双双在改革开放初年达到历史最高点。1983年以后,卫生支出占GDP比重一路下滑。有学者认为,中国公共卫生状况的恶化和两个迷信有关——对增长的迷信和对市场的迷信。MAUQ-10-1978-2011卫生支出变化情况(%)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政府支出占比社会支出占比个人支出占比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11-MAUQ案例3教育公平与教育收费我国“义务教育”制度路径演变。高校收费及研究生收费政策引起的激烈争论。这里涉及到的公共财政问题:教育是否属于公共物品?政府应扮演什么角色?(基础教育Vs高等教育)通过转移支付还是直接提供教育机会来帮助贫困学生?收入再分配和教育公平?MAUQ-12-案例4举办奥运会的成本-收益分析北京申奥及举办成功,举国欢庆。而西方很多国家(如加拿大多伦多)在申奥过程中,本国却有许多反对的声音。北京奥运会主要是政府出面举办,应当属于公共财政范围。政府应当对其的成本和收益(包括有形的、无形的)进行评估。同样,曾引起关注的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国家大剧院的建设也都属于成本-收益分析的问题。MAUQ-13-案例5新农村建设与公共财政2004年,中央政府宣布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农业税的归属如何?是否公平,是否有效?2004年开始以货币的形式给农民种粮补贴。其根据是什么?为什么要以货币的形式补贴?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是农民贫穷的一大原因。而在农村实施合作医疗保险已经几起几落。什么样的保险形式才能为农民接受?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MAUQ-14-二、学习对象、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财政学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某个特定领域中的应用。视角的比较:货币经济学:从货币与产品、价值形态与使用价值形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区域经济学:从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如果把国家视为区域,区域经济学就表现为国际经济学。产业部门经济学: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财政学的特殊视角:从公与私的相互关系来研究经济。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国民经济中“公”与“私”的分工。它研究政府适当的职能范围和运行方式。MAUQ-15-(一)学习对象:1、财政的基本知识2、财政的基本理论3、财政的基本管理技能财政学的任务:阐明财政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管理技能。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MAUQ-16-财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政府的活动对国民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2、政府该做些什么,该怎样做?3、政府如何才能做好它该做的事?上述第一、二项问题与经济学有密切联系,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财政领域中的应用,它使我们具有分析、评价和设计政府财政政策的能力;第三个问题与管理学有关,它可以使我们掌握贯彻执行财政政策所必需的管理方法。MAUQ-17-(二)学习目的: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财政现实、寻找解决问题方法。(三)学习方法:方法1:唯物辩证法——财政学的方法论基础方法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纵向对比与横向对比相结合等。MAUQ-18-什么是实证分析?实证分析(positiveanalysis)旨在描述各种经济因素的存在与经济运行的过程,并试图在各种经济变量或政策手段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涉及事实判断,重在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会怎样”的问题。实证分析可分为理论分析和经验分析。MAUQ-19-理论分析(theoreticalanalysis)从某些假设前提出发,借助一系列的假说和推论,对经济变量关系进行简化描述或推导的定性分析。如考察劳动所得课税对工人劳动行为的影响产生两种效应: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课税对劳动供给时间的实际影响,要看两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理论分析本身往往无法提供确定的结果经验分析(empiricalanalysis)指通过调查或实验取得实际资料而进行的定量分析;主要有三种方式:访谈、实验、经济计量分析;计量经济分析(econometricanalysis)是当前在经济学中最为流行的经验分析方法。MAUQ-20-什么是规范分析?规范分析(normativeanalysis)是对经济行为或政策手段的后果加以优劣好坏评判的研究方法;它能够提出实现某种经济目标的政策建议;它基于基本的价值判断,并非客观的方法;较多受到人们的立场、感情、信念等因素的影响。MAUQ-2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财政学的两大任务与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解释政策的经济影响——有赖于实证分析为政府决策提供指南——有赖于规范分析像“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政策”的问题其分析和判断属于规范分析的范畴但问题的良好解决必须建立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例子:商品房价格控制政策MAUQ-22-三、编写的指导思想(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MAUQ-23-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二)有鉴别地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财政学MAUQ-24-亚当•斯密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詹姆斯•布坎南(三)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什么是中国的实际?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MAUQ-25-(四)继承、发展与创新古代财政思想:周周公:量入为出唐杨炎:量出为入社会主义财政:国家财政理论市场经济财政:公共财政理论MAUQ-26-夏、商、周三代“量入为出,多有结余”的财政原则夏,商、周三代,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田赋,财政状况几乎完全依赖并取决于农业生产状况。同时由于生产工具简陋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下,季节转换、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都对农业收成的丰歉有严重影响。MAUQ-27-因此,此一时期的国家财政分配只能在可能取得收入的基础上安排支出,即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国用,量入以为出”的财政原则。但是,三代的财政收支平衡,又不是简单的平衡,而是要求多有结余。其原因在于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灾害缺乏抵御能力,不可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果没有足够的结余,势必造成国家的社会经济危机。MAUQ-28-中国历史上的“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1、中国历史上的“量出为入”财政原则始于三代时期三代后期(春秋战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为增税开辟了财源。然而,此一时期由兼并、争霸和统一导致的战争连绵不断,军费开支浩大,支出增长惊人,财政入不敷出。MAUQ-29-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各诸侯国不得不实行“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根据支出来确定收入。用调整收入来弥补支出,以求财政平衡。各国竞相修订税制,纷纷提高税率,传统的什一税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鲁国的什二税,魏国的什三税,齐国的什六税,秦国则二十倍于古,加倍课征以积累财富,横征暴敛已成为这一时期的普遍现象。MAUQ-30-二、唐朝的“两税法”与“量出为入”的财政原则唐朝在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逃亡,国家财政所能课征的租庸调收入非常有限,而各地节度使在各地各占一方,形成藩镇割据,任意截留中央赋税,使国家财政收入雪上加霜。加上当时浩繁的军事开支,最终给唐政府造成了的财政危机。MAUQ-31-为扭转这一局面,唐德宗采纳了宰相杨炎的建议,改革税制,实行两税法,其指导思想是“量出为入”。《旧唐书·杨炎传》记载:“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两税法的“量出以制入”,即“量出为入”的原则,是指根据国家的财政支出数,匡算财政收入总额,再分摊给各地,向民户征收。MAUQ-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