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第1234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财政学》课件2000年财政收入2010年财政收入13395.23亿83080亿元一、关于财政学的简要说明(一)本课程的类型财政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同其他的经济学课程一样,财政学的具体内容也要依存于、立足于一定的社会经济体制背景。过去财政学有资本主义部分与社会主义部分之分。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课程要讲的是市场经济下的财政学。(二)财政与财政学从现象上看,财政即政府的资金收支活动或政府的理财活动。为此,可以从现实财政现象中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由此而言,财政学是一门关于钱的学问。学习财政学的目的就是了解政府理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财政学的具体学习对象包括财政收支及其运行规律、财政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财政制度、财政政策等。导论(三)财政学与一些相关经济管理课程内容的关系1.财政学与主要的基础经济学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①财政学与微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②财政学与宏观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③财政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的衔接关系2.财政学与其他相关经济管理课程——主要是与金融学(或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学的关系①财政学与金融学②财政学与财务管理学二、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1.财政是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侧面,财政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和高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学习财政学是系统、完整地掌握经济学知识的需要。2.财政是国家经济和政治活动的综合反映,是市场经济下公共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和政府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与社会经济生活有密切关系。掌握财政学知识是现代市场经济下的财经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三、如何学习财政学1.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科学方法论——唯物辩证法。2.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3.借鉴西方财政学。4.紧密结合中国财政经济实际:①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②经济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③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由原来以政府为主导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过来的。当前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④财政具有发展中国家财政的某些共同特征。5.了解中外财政理论与实践发展变化情况,掌握财政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脉络,特别是要密切关注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实际。财政学参考资料一、参考书目1.陈共教授:《财政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2.高培勇,杨之刚,夏杰长主编《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5)》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7月3.布坎南著《公共财政》赵锡军等译中国财经出版社1995年版二、学术期刊1.《财政研究》中国财政学会2.《中国财政》财政部3.《税务研究》中国税务学会4.《中国税务》国家税务总局5.《财政与税务》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三、主要相关网站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中国财经网、中国经济学科研网坛bbs.cenet.org.cn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drcnet.com5、中国会计网公共财政专题、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精品课程财政学jiaowu.ruc.edu.cn/jpkt/125012/default.htm7、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本科精品课程财政学jpkc.znufe.edu.cn/2004/czx8、上海财经大学精品课程财政学、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第一讲财政概述一、财政的产生和发展(一)、财政的产生1、从历史看财政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财政产生。2、财政的产生条件。财政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公共权力的产生。(二)、财政的发展。奴隶制国家财政→封建制国家财政→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社会主义国家财政二、财政的定义和本质(一)、财政概念的演变财政一词最早于13——15世纪出现在拉丁文中,意为结算支付期限、支付款项、确定罚款支付等。16世纪财政一词传入法国,意为公共收入。17世纪演变为专门指国家理财。19世纪进一步阐明是指国家及一切公共团体的理财,并相继传入欧洲其他国家,英语为finance。19世纪末,日本引进finance的词义,同时借用中国的两个汉字“财”与“政”,立财政一语(1882年日本开始用“财政奏折”一词)。Finance释义较广,可译为金融、融资、财务等。专指国家理财时,西方国家一般用publicfinance,可直译为公共财政。在我国早期用“度支”、“国计”、“国用”等词来概括财政现象。19世纪90年代,财政一词由日本传入我国。在戊戌变法(1898年)“明定国事”诏书中首次出现“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自民国开始,以“财政”命名官方机构,称“财政部”。20世纪40年代旧中国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对财政概念的解释是:“财政谓理财之政,即国家或公共团体以维持其生存发达为目的,而获得收入,支出经费之行为也”。这已是引用西方国家公共财政定义而进行的表述。(二)、财政的一般定义和涵义1、财政的一般定义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它是一国政府采取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2、财政的涵义(或者说基本构成要素)(1).财政主体:国家或政府。(2).财政客体:一部分国民收入,即主要是剩余产品价值。(3).财政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现代社会主要是价值形式)。(4).财政目的: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公共需要)。(三)、财政的本质1、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是国家分配论的基本观点之一。2、财政的本质的主要内容。(1)、经济体系中个人与国家,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2)、政府机构系统内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三、财政的一般特征和双重属性(一)、财政的一般特征1、国家主体性2、强制性3、无偿性4、收支对称性(二)、财政的双重属性1、公共性。公共性指财政具有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属性,这一属性是财政的共性。理解公共性还要注意区分政府分配的历史性、阶段性和地域性。2、利益集团性。利益集团性(或阶级性)指财政反映着参与财政分配活动的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这一属性是财政的个性。在不同社会形态下,财政体现出不同的利益集团性,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财政均体现着阶级性,但随社会形态的演进而减弱。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段性位于次要地位,利益集团性变得显著。四、财政的职能(一)财政职能的演进在我国,对财政职能的界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两职能说-分配、监督职能(建国初期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财政学界在前苏联财政学教科书的影响下,将财政的职能概括为“分配职能”和“监督职能”。分配职能源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监督职能则源于列宁的国家监督理论。2、“三职能说”---分配、调控、监督。(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到1992年)3、“四职能说”--分配职能、配置职能、调控职能、监督职能。(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以来)△(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一)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概念与必要性概念:资源配置是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必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所以必须进行财政资源配置,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原因:(1)许多社会公共需要和公共产品无法通过市场来提供和满足;(2)市场配置有一定的盲目性(二)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2.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三)财政实现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手段1.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其主要手段是通过税收、投资、财政补贴和财政体制中的转移支付等手段和政策来实现。2.调节产业结构主要有两条途径:(1)调整投资结构;(2)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首先是调整投资结构,其次是利用税收、财政补贴和投资政策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再次是调整资产存量结构。3.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主要根据社会公共需要在整个社会需要中所占的比例。二、收入分配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政府为了实现公平分配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在各种不同的财政手段中,实现再分配的最直接的手段有:1、税收转移支付,即对高收入家庭课征累进所得税并对低收入家庭给予补助二者相结合的方法;2、用累进所得税的收入,为使低收入家庭获益的公共服务提供资金。3、对主要由高收入消费者购买的产品进行课税,并同时对主要为低收入消费者使用的其他产品给予补贴二者相结合的方法;4、完善社会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实际收入增加,个人收入差距缩小;5、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人口的合理流动,这是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遏制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的有效途径。三、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1、含义:财政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就是指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适当的政策组合,以实现国民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并求得稳定增长的职能。2、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主要手段(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2).在财政实践中,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发展的最优结合。(4).财政应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如民生工程等)△第二讲财政基本理论一、政府与市场(市场失灵理论)(一)、市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一)、市场与市场效率1、市场系统:由家庭、企业、政府三个相对独立的主体组成。2、市场效率(1)、看不见的手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命题。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看不见的手,揭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所存在的一个悖论。认为在每个参与者追求他或她的私利的过程中,市场体系会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利益,就好像有一只吉祥慈善的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整个经济过程。(2)、竞争性的市场效率竞争性市场可定义为存在大量买方和大量卖方的市场。竞争性的市场效率可从市场供求说明。通过竞争性的市场的调整机制可得到说明。通过分析说明:竞争性市场的均衡是有效率的。二)、市场失灵1、市场失灵(无效)的含义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个词汇通常用于无效率状况特别重大时,或非市场机构较有效率且创造财富的能力较私人选择为佳时。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也通常被用于描述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的状况。2、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产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二)、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一)政府干预----纠正市场失灵是政府职责1、政府职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责主要有:(1)、提供法治制度(2)、保护和保持竞争(3)、纠正市场失灵(4)、促进社会公平(5)、保持经济稳定。2、政府干预手段(1).立法和行政手段(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3).财政手段政府的经济作用图1-1政府与家庭、企业之间的收支循环流程图产品政府要素市场征税公共物品货币需求生产要素征税产品供给公共物品供给生产要素企业家庭产品市场货币货币货币二)、政府干预失效萨缪尔森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