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文字素材1(中图版必修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背景资源区域地理环境(概念)::一定区域内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的总和。(中图版教材)区域(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地理环境(概念):1、地理环境即自然环境,通常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法国地理学家列克留(E·Reclews)在1876年提出)2、《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对“地理环境”的定义是:“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并指出:“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或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上述三种环境各以某种特定的实体为中心,由具有一定地域关系的各种事物的条件和状态所构成。这三种地理环境之间在地域上和结构上又是互相重叠、互相联系的,从而构成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同时,还强调指出:“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社会本身形成的一种地理环境”。3、《地球科学》一书也是把经济地理环境即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在地理环境之中,该书认为:经济地理环境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和城镇居民点等生产力地域组合;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政治诸方面以及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关系,还涉及社会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和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4、地理环境是指环绕并影响人类社会、地球表层空间范围内的自然界,以及在自然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人化自然,及与自然环境有着内在联系、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目前这个自然界的空间范围大体为上至对流层、下至岩石圈上部的地球表层。这也是目前人类活动所影响的主要空间范围,它有别于传统定义中范围模糊的“自然界”,更不是指哲学概念上的“自然界”,这一空间范围具有因时而异的特点,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变化。地理环境除包括上述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外,还包括与之紧密联系并在其基础上改造形成的次生自然环境(人化自然)及部分人工环境,如城市、乡村、工矿、交通构筑物等社会经济地域综合体等。这部分人工环境,虽然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但它们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直接改造形成的,与自然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仍具有一定地理属性和地域分布规律。例如城市,它虽然是人类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地方,人化与人造程度高,但它仍具有一定地理属性(或自然属性),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首先,城市是一种地貌形态(即人工地貌);其次,它深刻影响到大气性状及气温、降水、径流等自然地理状况。它应纳入地理环境的范畴。(曹诗图,地理环境概念辨析.地理学与国土研究GeographyandTerritorialResearch.1999年5月第2期.第15卷)二、活动建议活动一:欧洲西部各地房屋建筑的墙壁厚度不同的原因?材料:欧洲西部各地房屋建筑的墙壁厚度明显不同: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厘米;德国38厘米;波兰、立陶宛50厘米;俄罗斯则超过63厘米。问题:请根据所学的欧洲气候知识,解释上述欧洲建筑风格所反映出的气候特色。参考答案:⑴变化规律:从大西洋沿岸往东至俄罗斯,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越来越大。⑵原因:气候差异。上述国家几乎在同一纬度上。(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在0℃以上,而愈往东则气温愈低,莫斯科最低气温达-42℃。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欧洲西部自西向东随着距离大西洋由近到远的变化,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因而冬季气温也由西部沿海向东部内陆逐渐降低。从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到德国、波兰、立陶宛,再往东到俄罗斯,房屋墙体的厚度不断增加,是为了抵御冬季气温越来越低而带来的严寒。活动二:我国从东南到西北民居屋脊坡度变化特点?屋脊坡度由大到小。这说明随着气候类型的变化,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由大到小。降水量多、气候湿润的地区,房屋的屋脊需要有排水功能,故坡度较大。反之亦然。补充:民居与环境的关系补充:1、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①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其原因是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获得的能量少,正南正北的方位能够获得较多的太阳辐射.利于提高室内温度。②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其原因北方地区特别是在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重,利于防风保暖。③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其原因是我国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湿度也逐渐加大。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是为了便于排水、通风、除潮。1.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楼的差异,分析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原因①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筑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其原因是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墙体应严实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高。②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特别是在冬季,北方的太阳高度比南方低得多,为使北方地区的楼房获得较充足的阳光,楼房的南北间距应比南方大。形形式式的传统民居,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折射出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顶尖、墙厚、窗小的阿拉伯式建筑,顺应中东地区气候炎热干旱的特点,尽量减少白天太阳热量过墙壁传导进入,或通过窗户流通进入,力求保持夜间凉爽的气温。屋顶坡度很陡,屋檐伸出很长,适应多雨的气候条件。我国北方农村居室的火坑、火墙、地炉,用以抵御漫漫长冬的严寒。黄土屋能直立不倒,隔热性能良好。挖窑洞,就地取材,省工省料,住窑洞冬暖夏凉。在多种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结构、形式多样的传统民居。形形式式的屋脊:在房屋的各种形态中,屋脊(屋顶)是最引人注目的轮廓。屋脊的形态深受当地气候的影响,它直接承担着应对风雨和日照等自然障害的职能。在多雨或多雪的地区屋脊坡度陡,在少雨干旱的地区屋脊平缓,甚至是无屋脊的平顶屋。在北欧冬季积雪厚重的地区,屋顶多呈45度以上的斜面,以免大量积雪压垮屋面。在中亚干旱无雨、少雨地区,常见平顶建筑。在西欧多雨地区常见金字塔屋顶,以利雨水迅速下泄。我国东南季风多人字形屋脊,夏秋多雨季节,较陡的人字形屋脊利于双面泻水。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房屋靠黄土丘建造,仅在一侧有倾斜的屋面,称为单面倾斜屋脊。在雨水较少的地中海沿岸,屋脊坡度较小,屋檐几乎不向屋身外延伸。在日本两多、风强的地区,屋顶呈人字形,屋脊坡度较陡,房山向房身外伸出很长,以利挡风避雨。比利牛斯山中巴斯克人的屋脊大而缓,而且两侧不对称,向雨的一侧伸出长,而另一侧短。在亚洲的爪哇岛、欧洲的大不列颠岛等全长多雨地区,多四角偏顶屋,它以中心栋柱为中轴,向四个斜面构成屋脊,顶点集中于一点,呈四棱锥形屋脊,在英国称金字塔屋脊。此外,还有多向屋脊、复斜屋脊、四角偏顶屋脊、圆锥屋脊、半球屋脊等。屋脊形态不仅受气候等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受建筑材料、技术、思想等影响,它又是文化的集中体现,使屋脊的形态更加多样。伞形窝棚和流动毡包:过去在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从事游猎的鄂价春族和鄂温克族,流动性大,居住在一种易于搬迁的伞形窝棚。它用30~40根木杆搭成伞形,在冬春寒季,上面覆盖狍皮或糜鹿皮围子;在夏秋热季,上面覆盖桦树皮围子,或用白布覆盖物用马驮走,房架可就地取材。现在己发展耕作业和畜牧业,由游牧业走向定居,居住在宽敞明亮的砖木或土木结构的瓦房内。蒙古包是蒙古族居居住的一种毡包式住房。这种住房多呈圆形尖顶,上面覆盖羊毛毡子,包顶上留圆形天窗,可通气、透光、排烟,遇有雨雪或寒风则关闭。蒙古包四周围有木条做成的墙体骨架,并留出朝南的门口。用细木椽子组成伞骨形圆顶,墙体和帐顶覆盖羊皮或毛毡,并用绳子绑紧。冬季外面加罩两三层毛毡防寒,夏季搭帆布或柳条以袪热。小型的蒙古包内无支撑,大型的坚支撑柱。蒙古包搭建拆迁较方便,适合游牧生活。近年各地试制了坚固耐用的钢蒙古包。现在牧民只在夏秋移场放牧时才住蒙古包,冬春季则住在定居点的土木房或砖瓦房内。老人和小孩则常年居住定居点。哈萨克族牧民春、夏、秋三季居住在毡房,顶部为圆弧形,四壁支杆为穹窿状,外围芨芨菜编的席子,再覆毛毡,顶部开天窗。柯尔克孜族的毡包因地而异,天山以北是圆锥形的高顶毡房,天山以南是半球形的短顶毡房。藏族和裕固族牧民一般住长方形、方形或椭圆形帐蓬。用木条做框架,由牦牛毛编织而成,四周用毛绳牵引,并固定在地上。帐顶多为两坡式,中间留缝隙通风采光。冬暖夏凉,便于拆装、搬迁。毛里塔尼亚北部撒哈拉沙漠地区牧民的尖顶帐蓬,不易推积风沙,在帐蓬外常用树枝支撑布围墙,防御风沙侵袭。窑洞和冰屋: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壁具有直立不倒、干燥而粘结的特点,挖成窑洞作居室,冬暖夏凉。革命圣地延安,至今还保存着抗日战争时期所建的窑洞,反映当年居室的特点。挖建在沟壑、梁峁区的靠崖式窑洞,靠山或靠沟,分别从垂直的黄土山壁面或沟壁面开阔,可数孔并列,沿山坡叠层开挖,宛如阶梯形楼层。窑洞常呈曲线型或折线型,和谐美观。在黄土高塬区既无山坡又无沟壁,在平地上向下开挖成下沉式窑洞。院内设渗井排水,入口处挖成通地面的阶梯。窑洞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冬暖夏凉,干燥防火,能防噪音,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一种建筑形式。世代居住在北冰洋沿岸冰天雪地中的因纽特人,半球形的冰屋是当地传统的居室。冰屋就地取料,以冰雪为“原料”,加工“冰砖”,按螺旋堆砌成半球状的冰屋。不开门窗,仅开地道通往屋外,以避风暴吹袭。严寒把冰屋冻结得严严实实,加上牢固的球状结构,猛烈的风暴也难以推毁。俄罗斯西伯利亚东部的奥伊米康,被称为“北半球寒极”,那里曾记录到-71度的最低气温。在漫长而酷寒的冬季,那里的冻土可深达几百米。在短暂的夏季,冻土表面融化成泥沼。当地的房屋大多建筑在深埋于土屋内的高桩上,以免冻土表层解冻后造成建筑物下沉或倾斜。这里房屋的墙壁很厚,门窗有三、四屋,防冻保暖措施严密。干阑式居民和水上村庄:居住在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由于当地气候炎热多雨,地面潮湿,为了使住宅能通风、防湿、防兽,采用下部架空的干阑式构造。一般用当地的竹料、木料搭成小楼,上层住人,下层作畜圈,碾米场、储藏室、杂屋等。上屋前部为宽廊及晒台,是家族的公共活动和接待客人的场所,后部是堂屋、卧室,室内设火笼及佛龛。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哈尼族等居住的高脚竹楼,是一种高楼式的干阑建筑。除屋顶外,柱子、椽子楼板、楼梯都由竹子帛作。竹楼用几十根竹子支撑,外形像一顶巨大帐蓬支架在高柱上。顶上盖着茅草编的草排。在离2米多处铺楼板或竹箅。楼的四周用竹?围住。竹楼下部架空,上层住人,既可隔潮,又能防虫、蛇、野兽。随着傣族等地区经济发展,新建了砖木结构的瓦房和钢混结构的楼房。文莱首教斯里巴加湾市,有近一半居民住在水上的高脚木屋内。木板小桥把一幢幢高脚木屋连成一片,形成世界上最大的“水村”。平顶土屋和堡垒碉房:地处我国西北内陆的新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大,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的具体写照,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维吾尔、乌孜别克、塔吉克等民族的住房,大多为方形、长方形的院落式平顶土房。以木材为房架,筑土为墙。房顶用木料、木板或树枝铺盖,上面涂上半尺左右厚的泥土,可用以晾晒粮食、瓜果。这种平顶房适合少雨干旱的气候。农家还用土坯砌成可晾制葡萄干的缕空花墙的晾房。住宅的后院是饲养牲畜和积肥的场地,前院为生活起居的场所,院中引进渠水,栽植葡萄、杏等果木。葡萄架既可提供鲜葡萄和葡萄干,又可蔽日纳凉和美化环境。由于新疆各地降水量不同,土坯房在构造上存在差异。如北疆的昌吉、伊犁地区降水量较多,土坯墙多用砖石做基础。天山南麓的焉耆的地下水位高,民房采用填高地基,并在基础和墙身结合处铺一层防潮层,以防风御寒。楼上逐层缩小,下屋屋顶为平顶,是供晒谷物等的晒台。四合院和院落或住宅:中国传统居室多采用院落式构造,建筑布局规矩方正。由于各地自环境的差异,四合院的具体形态千差万别,但都呈对称布局。封闭式的外观,使整个院落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天地,幽静宜人,保障安全。四合院朝向南或南偏东,这与我国位于北半球,大部分在季风区有关。朝南有利于接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