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及病毒性传染病病毒学概论是一类非细胞型微生物主要特点体积非常微小,需在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含一种类型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严格的细胞内寄生,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对抗生素不敏感,但对干扰素敏感与人类关系引起传染病:75%以上可能是人类某些肿瘤的病因之一鼻咽癌EBV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单纯疱疹病毒Ⅱ型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性强,流行广泛,很少有特效药病毒与其它微生物的区别敏感性微生物种类结构在无活细胞的培养基中生长二等分裂繁殖核酸类型核糖体抗生素干扰素细菌原核细胞型++DNA,RNA++-支原体原核细胞型++DNA,RNA++-立克次体原核细胞型-+DNA,RNA++-衣原体原核细胞型-+DNA,RNA++-螺旋体原核细胞型-(+)+DNA,RNA++-真菌真核细胞型+出芽、产生孢子DNA,RNA+--病毒非细胞型--DNA或RNA--+一、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分类病毒的大小:以纳米(nm)为计量单位,一般30~200nmThelargest:(300nm,痘病毒)Thesmallest:10nm如口蹄疫病毒微生物的大小比较葡萄球菌(1000nm)牛痘病毒300×250nmCEG立克次体450nm衣原体390nmA、大肠杆菌噬菌体(65×95nm)B、腺病毒(70nm)C、脊髓灰质炎病毒(30nm)D、乙脑病毒(40nm)E、蛋白分子(10nm)F、流感病毒(100nm)G、烟草花叶病毒ABDF病毒的形态球形蝌蚪状杆状子弹状病毒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核心衣壳病毒衣壳核衣壳基本结构病毒体结构模式图壳粒衣壳核心(核样物)核衣壳包膜包膜病毒包膜子粒•核心:核酸→基因组genome→决定病毒遗传、变异和复制•壳粒capsomere→衣壳capsid→保护、介导、抗原性•包膜envelope,包膜子粒peplomere(刺突spike)→保护、介导、抗原性主要——单一核酸构成(DNA或RNA)线形或环状;双链或单链DNA/RNA、分节段RNA作用——携带病毒全部的遗传信息,决定病毒的形态、增殖、遗传变异和感染性。少量蛋白质:RNA聚合酶、反转录酶等功能蛋白衣壳核衣壳一)核心二)衣壳成分——包裹在核酸外的蛋白质,组成壳微粒作用:保护病毒核酸;与易感C上V受体结合,辅助V对易感C的感染;抗原性,诱导机体免疫应答。衣壳核衣壳壳微粒的排列方式螺旋对称20面体对称复合对称三)有些病毒有特殊结构——包膜包绕在核衣壳外的一层膜样结构由特殊蛋白、类脂、多糖高度抗原性、保护作用、吸附病毒的结构(小结)病毒核酸衣壳包膜心二、病毒的增殖—复制以自身基因组为模板,借助宿主细胞的酶类,复制出病毒的基因组,病毒的基因组经过编码产生大量的病毒蛋白质,经过装配,形成子代病毒复制周期(replicationcycle)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病毒本身没有独立的蛋白合成酶系统,必须借助宿主细胞的蛋白合成体系合成病毒蛋白病毒的增殖(步骤)1、吸附:•病毒吸附点+相应受体•吸附具有特异性(一)吸附(二)穿入吞饮(pinocytoticvacuole)无包膜病毒被宿主细胞吞噬,进入胞内融合(fusion)有包膜病毒的包膜与宿主细胞膜直接融合,病毒核衣壳进入细胞直接穿入穿入非包膜病毒entrydirectlyacrossplasmamembrane非包膜病毒entrydirectlyacrossplasmamembrane直接穿透细胞膜(三)脱衣壳穿入宿主细胞时,在细胞溶酶体的作用下完成衣壳蛋白发生结构的变化,衣壳破裂脱衣壳(五)装配、成熟和释放装配与释放病毒的异常增殖顿挫感染没有完整的病毒颗粒产生缺陷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发生严重改变,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子代病毒,需辅助病毒的共同感染才能增殖成为完整病毒四、病毒的感染与致病性感染方式:水平传播——病毒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或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传播,但在特定条件下可直接进入血循环(如输血、机械损伤、昆虫叮咬等)而感染机体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粘膜AB垂直传播——指经胎盘或产道将病毒由孕妇亲代传播给子代的方式(如HIV及乙肝病毒等)感染类型隐性感染:指无明显临床症状的短暂病毒感染显性感染:病毒感染后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急性感染:一般病程较短,病毒常随疾病的痊愈而被消灭或自体内排除•持续感染:病毒在体内较长时间存在,在一定时期内无明显症状(1)慢性感染(2)潜伏感染(3)慢病毒感染(1)、慢性感染体内持续存在病毒,并可不断排出体外的慢性进行性感染,病程可达数月或数年,有一定的临床症状某些病毒在急性感染后,病毒潜伏于机体某些细胞内,以后在一定诱因下可引起复发,呈急性过程急急(2)、潜伏感染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多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缓慢发病,一旦出现症状多为亚急性、进行性(如麻疹→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常导致死亡。潜伏期(3)、慢病毒感染细胞水平感染结果★★1.溶细胞型感染: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的溶解死亡—杀细胞作用,急性感染2.稳定状态感染:有包膜病毒以出芽方式释放子代病毒,可出现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3.细胞凋亡4.细胞增生与细胞转化5.细胞基因的整合溶细胞型感染多核巨细胞五、抗病毒免疫♣干扰素的作用♣NK细胞♣体液免疫的作用♣细胞免疫的作用干扰素机体受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由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糖蛋白,除抗病毒增殖活性外还可抑制细胞分裂,抗肿瘤,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干扰素诱生机理活化翻译人体内干扰素基因干扰素mRNA干扰素干扰素诱生剂干扰素抗病毒机理非直接灭活病毒诱生抗病毒蛋白(AVP)抑制病毒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增强抗病毒能力广谱抗病毒作用调节免疫作用抗肿瘤作用抑制细胞分裂干扰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流感样症状神经紊乱干扰素的作用六.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标本采集宜早,发病初期/急性期无菌操作及时病毒分离培养细胞培养动物接种鸡胚培养EPITHELIALCELLS-ADENOVIRUSuninfectedearlyinfectionlateinfectionslidesfromCDC流感病毒嗜神经病毒鸡胚接种形态学检查血清检测病毒核酸快速诊断七.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灭活(Inactivation)病毒受理化因素作用后,失去感染性灭活病毒仍保留某些特性,如抗原性、红细胞吸附、细胞融合等方法破坏包膜使蛋白质变性损伤病毒核酸物理因素温度病毒耐冷怕热。-70ºC长期保存。冻融可杀死病毒60ºC30min或100ºC数秒即可杀死病毒,但HBV需100ºC10min方可杀死有包膜病毒比无包膜病毒对热更敏感pH:多数在pH5~9范围稳定肠道病毒耐酸(pH3~5)射线和UVX线、射线可将V核酸致死性断裂,从而杀死VUV:使核苷酸形成二聚体(T—U),抑制病毒复制,但可光复活,不宜用来制备疫苗化学因素脂溶剂: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有包膜病毒敏感。无包膜病毒无作用(如肠道病毒)乙醚试验可鉴别病毒有无包膜消毒剂:过氧乙酸、甲醛、戊二醛、卤素杀死大多数病毒,但病毒对消毒剂抵抗力比细菌强,尤其是无包膜病毒常用甲醛来制备灭活疫苗其他抗生素:对病毒无作用中草药:有一定作用预防人工自动免疫:接种疫苗(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人工被动免疫:抗血清、丙种球蛋白、细胞因子等免疫预防人工主动免疫灭活疫苗:乙脑疫苗狂犬疫苗流感灭活疫苗HAV,HBV疫苗等减毒活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风疹疫苗HAV疫苗亚单位疫苗:药物防治金刚烷胺-------抑制病毒脱壳-----预防感冒RNA或DNA类似物阿糖腺苷类、无环鸟苷、二羟丙氨甲基鸟嘌呤迭氮酰氨胸苷抑制人类HIV逆转录作用治疗AIDS------治疗疱疹性脑炎等疱疹病毒感染生物制剂:干扰素、干扰素诱生剂、IL-1、TNF等;中草药:黄芪、板兰根、大青叶等。1892年发现第一个病毒即烟草花叶病毒。1898年发现动物口蹄疫病毒。首先被证实对人类有致病性的是黄热病毒(1901年发现)病毒(virus)的发现3000BC,埃及孟非思壁画中长老患小儿麻痹症1892.2.12《studyontobaccomosaicdisease》IvanowskiEarlyDevelopmentofVirology1898Beijerinck:virus(Beijerinck)1851~19311932,Ruska(SemensCompany)transmissionelectronmicroscope,TEM,Resolutionis50nm。tobaccomosaicvirus(TMV)E.Ruska(1906~1988)Virus→China→病毒YuDafu(1901—1993)ProfessorfromAgriculturalCollegeofBeijingUniversity1、临床约70-80%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2、病毒性疾病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3、近20年来,新病毒不断被发现,由此引发的病毒性疾病正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乙肝病毒腺病毒轮状病毒狂犬病毒子弹状的狂犬病毒天花病毒Ebola病毒HS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