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对策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党在十八大中进一步重点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一、生态文明的内涵所谓“生态”,原意是指自然界的生物有机体之间以及生物与周围外部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存在状态。从这个层次上产生的文明,即“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表现为人们的生态意识的增强、生态制度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1]。而从广义说,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类型。从人类文明形态演技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文明、从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现在正处于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现代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它不仅意味着要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式和消费模式,而且涉及到制度、观念等要素的全面变革。从生态文明的结构来看,生态文明首先包括强烈的生态文明观念,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观念;其次,生态文明包括一系列为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再次,生态文明还包括人们在生态观念指导下和生态制度的规约下采取的生态实践活动。二、文明建生态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然选择我国是具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的颗粒。以儒家文化为主,佛教、道教文化为辅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涵摄着丰富的、朴素的生态智慧,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启示发展方向、提供思想源泉、奠定哲学基础。其中关于“天人合一”的哲理思考,关于“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理念等就代表了中华民族追求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境界。生态文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指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理性地选择一条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同时并举、共同发展的中国式道路,在关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因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应有之义[2]。三、开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一)为我国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以来,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独辟专章集中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在于其“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是“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这些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促进绿色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可靠基础[3]。(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问题十分突出,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并且我国的生态状况也十分严峻,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因素之一。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理念。建设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它有助于唤醒全民族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树立社会主义国家良好形象的客观需要。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国家争夺选民支持的重要筹码的事实表明,生态运动已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当今世界,决定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发展形式和前途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生态问题,如20世纪80年代又发生了意大利塞维索化学污染事件、美国三里岛核电站泄漏事件、墨西哥液化气爆炸事件、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等事件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既能树立起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良好形象,也能逐渐改变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误解,促进社会主义因素在全球范围的传播。[4](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自20世纪60、70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我们党清醒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认真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提出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审视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形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为人类社会推进文明进程进行了有益尝试。[5]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的对策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大力提倡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文明消费,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与保护生态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氛围。要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有以下若干对策:(一)转变思维方式,提高全民族生态意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建立与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应首先持续开展生态教育,提高全民忧患意识。其次,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督。(二)改变生产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一,努力实现从资源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环境友好型生态产业。第三,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三)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首先我们需要倡导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是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鼓励购买绿色产品。其次,追求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再次,提倡节俭的生活方式。(四)制定科学的生态文明发展规划我国现在的环境问题许多都是由于从前的大布局和大结构有问题造成的。只有根据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容量总量,制定城市和区域的发展目标,及相应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实施,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不出问题,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6]。(五)加强法治建设,建立激励机制真正解决在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方面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问题。其次加快建设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恢复补偿机制和环境价格体系,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等。(六)广泛参与全球生态交流与合作,创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技术,人类的智慧各种各样,所以我们国家要建设生态文明,就要广泛参与全球生态交流与合作,创造生态文明建设良好的国际环境。这就需要积极参与国际生态文明制度构建,加强双边、多边区域合作,保障国际贸易中我国的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和国家要切实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是空喊口号。对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来说,也应该真的响应国家领导人的政策,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齐心协力,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参考文献[1]夏群友.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J].理论前沿,2010,(1).[2]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10-18.[3]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2008第1期.[4]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5]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10-10[6]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束洪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