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特草原派建筑风格形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在两天之内接连着看密斯和赖特是件有趣的事。这两人的轨迹正如X,自不同的起点,在中间短暂地相交,而后又走向极其不同的终点。密斯早年曾深受草原风格的影响,隐蔽入口、迂回路径、开放空间、甚至杠杆原理,都处处模仿,只是新古典的根子令密斯处处做得比赖特更加节制收敛。37年刚到美国,英语还不会讲,他就赶到Taliesin去朝拜赖特。而赖特虽不屑现代主义众多开路先锋,却独独青睐密斯一人,他大为激赏巴塞罗那德国亭,视密斯为自己精神的传人。密斯在Taliesin兴奋地住了三天,比划着盛赞那里的空间“是个王国”。然而追求精神极致而不是幸福表象的内在驱动,终于将密斯赶上抽离物质的道路。对于密斯的美国追随者,密斯的了不起只在于他的形式拥抱了资本大生产。而对于密斯本人,他却是在追寻空间的深层本质。赖特的孤独来自外界的孤立,密斯却是更孤独的。将FarnsworthHouse与UnityTemple放在一起看更是有意思。这是两部截然相反的杰作,除了建筑年代与风格有巨大的不同,二人个性与精神追求更是有着强烈的反差。密斯将一个本来最私密最个人的周末别墅奉献给了抽象的精神存在,人在其中是一个需要隐蔽的谦卑的存在;而赖特却把一个原本的崇拜空间下凡到人间:“FortheworshipofGodandtheserviceofman”,人与神占有同等地位。密斯满怀宗教精神地设计人间居所,而赖特则满怀人文精神地设计庙宇殿堂。(有关FarnsworthHouse见两天前日记。)(“FortheworshipofGodandtheserviceofman”)UnityTemple大概是赖特极少的几个对称建筑之一,入口虽仍隐蔽、仍须回折,但作为公共建筑,还比较宽敞好找,左右入口是绝对对称的,入口上方镌刻的箴言也是一模一样的——这可谓赖特一生的宣言。(东立面,入口在中间最矮处。)(临街正立面(北))(模型:西立面,入口很清晰)(入口处的灯)在进入主要空间之前,赖特再次使出惯用伎俩,故意压低门厅,缩窄进入主要空间的通道,使得在一阵短暂的压抑之后,一个开放统一流光倾泻的空间突然敞开在眼前。这真的是一个完全人性化的空间,几乎是世俗化了的。既清晰又有些曲折趣味的路径将人领到座位上。坐在任何一处,教堂的各处都一览无余。旧时哥特教堂的层层推进没有了,(1910年代的芝加哥,哥特复兴的潮流仍盛行不衰),与过去的向上仰视相反,这里的座位都像音乐厅里一样,或与讲坛平齐,或高于讲坛,信徒们成为观众,而牧师的讲坛反而在最低处,在所有人的视线中央——他成了演员。信众与神职人员间的地位被拉平了,而所有人在这里是一个大家庭的兄弟姊妹。在所有赖特设计的住宅中,贯穿始终的中心是壁炉,赖特将壁炉看作一个家庭的核心,一家人围绕温暖的壁炉读书交谈,享受天伦之乐。而在这个宗教大家庭中,赖特试图营造一个类似的空间与气氛,讲坛取代了壁炉,它不再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而是构成家庭凝聚力的中心,大家是围绕讲坛而坐,相互交流,而非虔诚谦卑地聆听。(俯视讲坛)(从一层座位处面对讲坛,管风琴隐藏在木栅栏背后,上方是环绕四周的clerestory的窗户。)(大厅西北角)光线完全来自上方,被彩色玻璃与深入的天顶coffer(刷成奶黄色)柔化了的天光,以及天花板下围绕四周的连续的clerestory。(这里有对旧时教堂的传统的延续,然而赖特创造性地将clerestory应用到自己的各个时期的设计中,直到在他最后的Usonian住宅中还屡见不鲜。此为宗教传统被赖特人世化的又一方式。)墙壁色泽亦极为温暖,橡木线条延绵不断地环绕一周,为空间的统一再次提供视觉引导。垂得很低的吊灯与之呼应,除却水平与垂直线条交互的节奏,方与圆的对比,更有在温暖与近人方面的统一。(镶嵌了彩色玻璃的天顶coffer,很深,可以充分漫反射天光,使最后散入内部的光线柔和下来。)(内部的吊灯)3根在土里,枝在云端2009-04-0700:39:25这辈子唯一一篇发表了的非专业文章。本来是一篇散漫的游记,蒙LH以及其他建筑师朋友瞧得起,被逼成了一篇半专业随笔。二月份已在《新建筑》上刊出,想来现在放到网上也不违反版权了吧?这几天,由于被笔记人老师暴露身份,当年一同混迹于ABBS上的朋友们纷纷找上门来。不如拿这篇文章作为重逢的见面礼,以飨同好。回想从ABBS上销声匿迹的这两年,在建筑上没有下很多功夫,不若当年在论坛上唇枪舌战时思想受到磨砺,是件憾事。我这样一个没有个性的人,趟过众多浅水,却术无专攻,是人生一大败笔,但掏出心窝坦白,音乐以外,建筑为第二大爱。前些日在芝加哥开会期间,书店里闲逛,想买本书作为此行留念,最后还是买了一本密斯,一本康。夜里一个人在旅馆读康,居然读得掉泪。朋友问,是因其生平还是作品。答:当然是作品,好比你听贝多芬掉泪一样。——建筑对我确有与音乐类似的力量。5罗比宅位于芝加哥大学校园内近中心的地带,是赖特草原风格的峰顶之作,也是最为启发欧洲现代主义先驱们的赖特作品。美国人喜欢得意洋洋地称之为“第一个现代建筑”。(Oh,well,well,随他们去吧!)从远望去,罗比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大肆的横向铺展:极尽低平的屋檐张出巨大的悬挑,窗户虽很大却完全隐于屋檐的阴影下。除此之外,外墙材料使用了细长的罗马砖,缝间还用白线横向加强,外加水泥阳台边缘的水平勾勒,极力加强横向铺开的视觉效果。这就是所谓的“草原风格”,赖特有意模仿美国中西部地带的地貌的结果。(其实更关键的是他想跟周围环境的哥特复兴的竖直形态对抗。)平面上则有大幅度的错位拼接。事实上,整个房子由两个狭长的矩形交错而成。(我心里暗自觉得交错的比例不是太好,错得有点太开了,但也许赖特想给客厅多留点窗。)下面是二楼平面,最右边的部分是车库,现在用做礼品店。如赖特之一贯做法,罗比宅的(“正”)入口非常隐蔽。由于墙体本身有诸多的回折,每一个回折都给以入口的错觉。往往绕场一周还找不到那个小门。(原来入口在这儿,不仅到达的路径迂回,而且深深地躲在二楼客房外面的阳台底下。)这个入口的对面,也是一个有所邀请性的楼梯,它通向二楼客厅尽头的阳台,与客厅侧面的阳台并不连接。(这是车库的入口,现用做礼品店)(这里也有一个曲折隐蔽的入口,今天是邮差给保护协会送信走的,当年或许是仆人车夫的入口。)室内最主要的空间是二楼的客厅和饭厅。(室内不让拍照,翻拍一张明信片。)这里有一整面的落地长窗,使人坐在室内也能观看大片的室外景色,为了既保证这种通透又保证私密性,赖特在窗外伸出阳台和巨大的长屋檐,使室内无需窗帘,过往行人也无以偷窥。同时,赖特将室内空间完全打通,(这在当年是一大革命),客厅与饭厅之间只隔了一个壁炉(他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家庭核心地带),但为了使人意识到空间是无阻隔的,他将壁炉的烟道兵分两路,从而将中间打空,露出饭厅部分的天花板,同时又依靠天花板橡木图案的连续性,使人清楚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大空间。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赖特再次使用他压低入口空间的惯用伎俩,上面那个躲在二楼客房阳台底下的入口门厅非常局促低矮,几乎是把人立刻“逼”到二楼客厅,(楼梯也非常窄小),然后突然间空间大肆开敞,不仅宽阔流畅,而且视线通过落地窗一直延伸到窗外。一楼的空间尚未修复完毕,最大的困难是无法确认当年那间房的用途。从一楼房间走出,是一个扩展到二楼阳台外的院子,内外空间层层迭迭,简直就是一个三维迷宫。罗比宅大概也是最为夸张使用杠杆悬挑的草原风格作品。形体与线条如此纵横捭阖,路径如此曲折,足够令赖特比“风格派”更风格派,也无怪乎赖特不屑地鄙薄荷兰风格派建筑师抄袭自己。最后,本人加一句无关的按语:除却上述诸多已被早期现代主义先驱们分析滥了的有趣之处,罗比宅具有一种monumentalscale,一种纪念物的气势,这大概是赖特自己没有想过的。举报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