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赤壁之战板块:教学设计—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理解句意。•2、掌握一二段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作者及作品:•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赤壁的火攻场面生字词:巡刃簇倘聘弦韩卒舵雌巡哨弓弦士卒决雌雄重点词语:关防钧旨鏖兵重点句子:只在今晚二更,船上\插\青龙牙旗着,即\粮船也。操曰:“何以\知之?”聘\立于\船头,大叫:“丞相\钧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抛住。”描写东南风的句子:当日东南风起甚紧。是时东风大作,波浪汹涌。风趁火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焰涨天。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鲁素说孙权(献计)鲁素说刘备联吴抗曹诸葛亮说孙权联刘抗曹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东吴主战、主降两派说孙权周瑜一说孙权周瑜二说孙权在鲁肃、周瑜等人的劝说下,孙权坚定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的过程和结果思考: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其实是借吊唁之名,来行探荆州形势之实。以此来决定他的策略。而目前当务之急是“共治曹操”,联合刘备,则可以抵抗曹操,稳固荆州。思考: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刘备的“投吴巨”之说纯系遁辞,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鲁肃劝刘备“自结于东”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鲁肃与诸葛亮“共定交”,表现了他的诚意。思考:诸葛亮第一段话“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的要害是什么?•劝孙抗曹•①强调“共争天下”,君臣之分未定,以此消除孙权的忧虑。•②针对孙“内怀犹豫之计”,以“北面事之”相激;•③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思考: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席话,竟然“大悦”,诸葛亮是如何进一步说服孙权的呢?•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刘——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曹——兵力上,主力已疲;战术上,不习水•战;军心上,降卒不服。•孙——兵数万。•(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鼎足之形成1、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威吓孙权:“奉辞伐罪”表示师出有名;“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说明所向披靡;“水军八十万”宣扬实力。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2、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①政治因素——曹操“挟天子以征四方”,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③军事因素——实力相差悬殊。3、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认同?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早定大计”;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思考:周瑜是如何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为汉家除残去秽;地理上——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军事上——兵精足用,英雄乐业。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不习水战;天时不利;军粮不足;士兵不服水土。1、周瑜为何要夜见孙权?他再陈方略对孙权有何作用?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周瑜再次作了双方兵力对比,并阐述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使孙权抗曹的忧虑得到进一步扫除。2、孙权如此犹豫能在本段找到什么依据吗?这段话表明了孙权什么心态?“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主张迎降的人很多。“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说明兵力不足。表明孙权对胜利还没有充分把握,与曹操决一死战。同时也对周瑜绝对信任。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1、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2、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3、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史笔有什么特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