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学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支出部分财政与金融学院HunanUniversityofCommerce【学习要点】社会保障的内涵、实质、目标、产生、发展、内容;社会保障制度的职能,个人与政府的责任;社会保障水平的决定、衡量指标,筹资方式,财政运行方式;退出社会保障支出结构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改革;社会保障支出模式比较。第一节社会保障的含义社会保障的内涵、实质、目标;社会保障的产生和普及;社会保障的内容。一、社会保障1、社会保障的内涵、实质、目标社会保障(socialsecurily):国家通过立法,以强制的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社会保障基金,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即由法律规定了的、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实施的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体系。实质:保障——社会性危险;回避——社会的力量。目标:原始目的:救助贫困,消灭贫困;基本目的: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进而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2、社会保障的产生和普及17C—18C,英国颁布《济贫法》、《工厂法》;1935年,罗斯福新政,审议、通过第一部《社会保障法》;1942年,贝弗里奇发表具有里程碑的《社会保险以及有关服务》报告,强调全体国民应享有同一的最低生活保障。19C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系统建立疾病、伤残、失业、老年保险体制。3、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险。将失去生活保障的风险,集中转移至政府或政府委托机构,属一种事前防贫措施,包括老龄、残废及遗属,疾病与生育,失业,工伤保险;社会救助(救济)。国家和社会按法定标准,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属一种事后救贫措施。社会优抚。社会互助。社会福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二、社会保障支出的性质社会性事业。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减少实施成本,增强抗拒风险能力;调节经济运行。三、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①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优胜劣汰,效率与公平;②具有“内在稳定器”的作用。保障支出随经济周期发生反向变化,弱化经济周期波幅;③克服私人保险市场的局限性。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平均风险程度确定保费,低风险者退出;淡薄风险防范意识,或故意发生受保事故;无法解决个人储蓄不足以及“免费乘车”问题。目光短视,及时行乐;国家买单,万事随缘;难以抗御系统性风险。实力不够,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目的的收入再分配。微观行为,事后再分配。※案例:好社会人道的记事本马克思主义三大目标: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高度丰富;社会普遍公正、公平;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此基础上,全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大失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自我中心文化传统,使得马克思主义偶像化;述而不作、经典注释的传统治学学风,使得马克思主义凝固化;经世致用、政治人伦的文化特点,使得马克思主义实用化;中庸迷糊、可彼可此的国民意识,使得马克思主义官样化;单向封闭、因循守旧的思维模式,使得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好社会基本内涵:(美:加尔布雷恩)所有公民享有个人自由;基本的生活水准;种族和民族平等;过有价值生活的机会。好社会奉行的主要原则:社会向人们提供公平的机会;社会经济大幅度的、可靠的增长;青年人普遍接受教育;建立社会安全网;不寻求经济报酬的平等,但反对贫富过于悬殊;经济稳定,价格预期大体稳定;不允许某些集团凌驾于一切之上;必须与官僚主义综合症作坚决斗争;对外交往体现合作与同情精神。第二节个人、政府的责任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职能个人的责任与政府的责任;社会保障制度的职能。一、个人的责任与政府的责任社会由人组成,政府是其具体表现形式。1、个人的责任依靠自已或家庭力量解决各种问题、自立。2、政府的责任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通过整个社会成员,依据一定基准,相互救助,共同抵御个人或家庭力量无法解决的各种问题。责任范围与界限上把握一个“度”。二、社会保障制度的职能①收入再分配。实现市场经济分配原则的前提,弥补市场机制在分配方面的缺陷。市场经济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对生产贡献大小进行收入分配。市场经济分配原则的前提:须保障提供劳动要素的劳动者最低生活需要;须保证每个人取得生产要素的机会均等。再分配方式:垂直再分配。高收入者因税目税率不同(高额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者的收入再分配;水平再分配。同一收入阶层因各种保险风险概率大小不同而发生的收入再分配;代际之间的再分配。养老和医疗保险因年龄段工作时间不同而发生的收入再分配。②资源配置。避免逆向选择造成的效率损失。社会保障的强制性,避免了信息不对称下逆向选择而产生的退出低风险者流失;纠正市场对“优值品”的评价,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强制凭主观判断不愿参保者购入保险这一优值品,防止风险发生给社会造成负担;调节宏观经济平衡,稳定经济增长。自动稳定器,经济萧条,扩大保障支出,刺激经济;经济繁荣,增加费用,抑制需求。第三节社会保障水平和筹资方式社会保障水严决定、衡量指标、确定原则;社会保障筹资的特征、方式;社会保障的财政运行方式。一、社会保障水平1、社会保障水平的决定由社会保障的需求和供给双方决定。①社会保障需求社会保障支出范围的大小;狭义的支出范围:以政府的责任,来保障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准。广义的支出范围:通过政府的介入,保障人们生活的安定。社会保障在社会成员中的覆盖面。②社会保障供给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国有固定资产;社会保障基金的增值。2、社会保障水平的衡量指标社会保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国民负担率=(税收负担+社会保障费负担)/国民收入。3、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原则适度水平。既保证社会稳定,又能促进经济发展;既有利于社会公平,又利于提高效率;既保障公民生活,又激励公民积极性。二、社会保障筹资1、社会保障筹资的特征明显收入再分配倾向,政府为中间环节;支付中产生的受益,有较强的私人产品性质,受益与支付在微观层次上分离;筹资方式多样性。2、社会保障筹资的方式税收。一般税、目的税;社会保险费。被保险者缴纳、被保险者单位缴纳;受益者负担。收费或部分收费。三、社会保障的财政运行方式完全基金方式(积累制)。定期向工作的所有人收取保险费,并将其作为基金进行积累和营运。现收现付方式。按财政收支年度平衡原则,将所有工作的人社会保险费作为资金,全部支付给同一时期里另一部分接受社会保障给付人的财政运行方式。部分基金制方式。将在职人员缴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基金进行积累,另一部分用于现期的社会保障支出。第四节社会保障支出结构的分析社会保险的特点、形式、理论;社会救助的特点、问题、措施;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特点、问题。一、社会保险1、社会保险的特点(与商业保险相比)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福利性。2、社会保险的形式①养老保险养老保险:为职工年老体衰、不能再从事工作时进行生活保障的保险。形式:企业养老保险,局限性;个人养老保险,自主性;公共养老保险,政府参与性、强制性。必要性(政府参与):人的“近视”行为。生活无长远规划,估计不足,“人无近虑,必有远忧”;道德风险的存在。后辈子生活完全依赖社会,自己不努力;通货膨胀及经济增长。个人无法回避风险。目的:自助性努力的补充,点到为止。影响:代际间收入转移。某一时点上,年青一代负担老年一代的养老费而形成的收入转移。平均每个人角度看,某一世代向其他世代转移与其接受其他世代的转移之差——纯转移。对储蓄产生影响。生命周期理论:个人的生命分为劳动、退休两个时期,劳动期有收入,退休期只有支出,故要对劳动期时的收入合理安排。假设:L:个人寿命;N:工作期间;L-N:退休期间;Y:劳动收入,一定性;C:每一年的消费;i:利率,为0。那么:NY=LCC=NY/L工作期间储蓄:S=Y-C=(L-N)Y/L个人年龄在t(1≤t≤N)时的资产额:A(t)=ts=(L-N)tY/L当t=N时,个人资产达到最大,为:(L-N)NY/L退休后,形成负储蓄,资产每年消费速度:C=NY/L当年龄为t(N+1≤t≤L)时,个人资产总额为:Ao(t)=(L-N)NY/L-(t-N)/L=(L-t)NY/Lt=L时:Ao(t)=0,即资产为零。收入/消费Y储蓄S=(L-N)Y/LC负储蓄ONL年龄两期生命周期模型中个人的储蓄行为又假设:每一年龄层人口只有一人(不考虑人口增长),N:劳动期的人口;L-N:老年人口。整个社会一年的劳动所得中的储蓄总量为:Sg=(L-N)NY/L从储蓄中用于消费的负储蓄为:Sd=(L-N)NY/L则:当整个社会S(粗储蓄)>0时:纯储蓄(Sg-Sd)也可能为零。即:整个社会总资产量总保持一定,为:NLA=∑AL(t)+∑AO(t)t=1t=N+1=(L-N)Y/2再考虑养老保险制度,设:T:劳动期的保险费;B:退休后的养老金。在完全基金方式养老保险制度下:NT=(L-N)B个人生涯收入为:N(Y-T)+N(L-N)B=NT即:与没有养老保险制度时的生涯收入相同。若个人消费不变,工作期的储蓄为:S=(Y-T)-NY/L=(L-N)Y/L-T从社会整体看,工作期个人的劳动所得中的储蓄总量为:Spg=(L-N)NY/L-NT即:比没有养老保险时的总储蓄减少了NT。又∵完全基金养老保险制度,则:NT成为政府粗储蓄,∴整个社会总储蓄量保持不变。但在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下:∵NT被用于当年养老金支付∴政府不存在储蓄因此:整个社会总储蓄量也就减少NT从而:全社会总资产减少NLT/2故:资本存量减少,影响经济增长。收入/消费保险费TY储蓄S=(L-N)Y/L-TC负YN/L-NT储/(L-N)蓄养老金B=NT/(L-N)ONL年龄养老保险制度对个人储蓄的影响②失业保险失业保险:对被保险人因失业而失去生活来源所支付的、以保障其生活的津贴。目的:保障失业者生活。作用:直接作用:保障劳动者失业期间劳动能力的保持和再生产。间接作用:为劳动力精简和自由流动提供了条件;发挥“经济的自动安定装置”作用;安定生活,促进社会、政治稳定。问题:抑制劳动供给的可能性;局限于短期性、摩擦性失业,对长期性、结构性失业无能为力。③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政府或社会保险机构对被保险人因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医疗费用给予补偿,以保障其生活的制度和措施。必要性:预防外部性疾病;保障低收入者投保;克服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问题:第三者支付制度,产生道德风险。医疗机构(供给方):因追求利润,过度治疗、投药;消费者(需求方):因只需负担医疗费一部分,放松对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努力;消费者(需求方):因只需负担医疗费一部分,过度消费医疗资源。信息不对称,造成医疗市场竞争机制缺乏。医疗费一部分由第三者支付制度,造成消费者对价格认识发生错位,失去寻找低价服务的动机;医疗保险制度对医疗机构的限制,妨碍消费者对医疗机构的选择。医疗服务需求曲线PCEⅡ边际成本曲线保险机构支付的费用中AⅠB个人支付的边际收益曲线费用Q0Q1保险对医疗服务需求量的影响二、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标准,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提供资金或实物保障,以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制度。1、社会救助的特点单方面受益;严格经济状况审查。2、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严格审查,损害自尊;支付水平不当,阻碍劳动力供给。Y收I1效用曲线入I0CY0BOBC:税后可支配收入Ym:最低所得保障YmABC:可支配收入YmAwOL1L0L劳动供给社会救助对劳动供给的影响3、解决的办法负所得税:把所有收入作为征税对象,对于收入超过一定档次的部分,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于一定限度以下收入者,予以所得税补助金。三、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社会福利事业、残疾人劳动就业和社区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优抚:向某些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及其家属提供优待、抚恤的制度。1、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特点国家财政一般税收负担;无须审查经济、资产状况;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