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法》优秀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介绍•《语文教学法》是一门综合的应用理论学科,是汉语言文学(语文)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主要必修课。•本课程除理论学习外,还通过教学观摩(录像)、微格教学、教育见习、备课写教案、试讲、教育实习、听课、评课、说课、教育调查、写教学总结和教学论文、练习作业等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绪论:语文与语文教学法讨论:语文是什么?语文名称的由来:•前语文(古代)•辞章(词章,清壬寅学制,1902)•中国文学(中国文字,清癸卯学制,1903)•国语(国文,1906——1923)•语文(1949,叶圣陶命名)•汉语、文学(1956)•语文(1958)-----语文是什么?•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国语+国文•语体文+文言文(指书面语言或文章)•语言+言语•语言或言语一、语文是语言和言语•1、语言:是一套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言语的实践总结。•(1)分类:汉藏、印欧语系等•(2)要素:语音、语汇、语法2、言语:•是指个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及作品,是语言的应用。•(1)前言语(思维)•(2)后言语: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写字;作文)•(中国)语文:是关于中华民族通用语——汉语言的人文学科;语文教育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二、大语文•美国教育家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定义:•“大语文”是20世纪80年代初河北邢台特级教师张孝纯提出的教育观念。•它是指语文教学领域的“最大化”。具体地说,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的,包括课外语文教育,社会生活语文学习在内的语文教育。结构:•纵向:学前语文、课堂语文、毕业后语文•横向:家庭语文、学校语文、社会语文附:“唯语文”和“去语文”•“唯语文”是指语文教学只限学校课堂的语言文字教学,语文教育不与其他学科结合、不与社会生活联系。•“去语文”又称“泛语文”,是指语文教育的无限“泛化”,语文教学过程中失去“语文”(语言文字)的本体,把语文课上成“大人文课”。3、语文教学法•(一)定义:•语文教学法:研究语文教学、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既是学科教育学,又是应用教育学;既是边缘学科,又是综合学科。(二)发展:•1、教授法(1897,盛宣怀,南洋公学师范院首开;《奏定学堂章程》各科教授法)•2、教学法(1918年陶行知提倡改名;1922年“壬戌学制”定名)•3、教材教法(1939年《师范学院分系必修及选修科目表施行要点》定名“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4、教学法、教材教法、教学论通用期•5、语文教育学(1986北京师范学院首改)•6、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三)学术发源:•1、体制之源—师范教育(1684,法国,教师讲习所;1897,我国,南洋公学)•2、理论之源—《大教学论》(1632,捷克,夸美纽斯)•3、体系之源—裴斯泰洛齐(1746—1827,瑞士,各科教学法之父)(四)体系:•①语文课程论;②语文教材论;•③语文教学论;④语文评价论;•⑤语文学法论;⑥语文教研论;•⑦语文教师论。附:参读书目:•1、《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语文教育学引论》阎立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3、《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5、《语感论》王尚文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7、《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8、《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王丽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9、《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孔庆东等主编,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0、《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张隆华、曾仲珊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11、《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李杏保、顾黄初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1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附:参读刊物•1、语文建设(语文出版社)•2、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大)•3、语文教学通讯(山西师大)•4、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5、语文学习(上海教育出版社)•6、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大)•7、中学语文(湖北大学)•8、学语文(安徽师大)•9、教学月刊-中学文科版(浙江)•10、中学语文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1、教育研究(中央教科所)•12、课程·教材·教法(人民出版社)第一章语文课程论•第一节语文学科的性质•第二节语文学科的特点•第三节语文学科的目的•第四节语文学科的任务一、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讨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什么?语文学科的性质观:•工具性?(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人文性?(王尚文、韩军、程红兵)•统一性?(陈钟梁、于漪、新课标)•言语性?(李维鼎、李海林、潘新和)•消解论?(于源溟)•悬置论?(王荣生)(一)本质属性:•1、工具性(符号性、实用性、基础性)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是社会“公器”•2、人文性(民族性、教育性、思想性)语文教育是人的“文化”过程。语文教育是人的“社会化”过程。语文的人文性:•是指语文教育中的文化特质——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与语文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精神力量,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二)一般特点:•1、综合性(1)目标的多重性(2)内容的综合性•2、实践性(1)学习过程的亲历性(2)言语运用的技能性(三)其他特点:•1、科学性(知识性)•2、文学性•3、艺术性(审美性)•4、生活性(社会性)二、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一)目的:•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学生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上位概念是: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布卢姆教学目的表达:•认知领域(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接受、反映、价值判断、价值体系、独特价值观)•动作技能领域(模仿、操作、精确、连接)“新课标”表达:•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1、义教《语文课程标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表达:•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二)任务:•1、传授语文知识•2、培养语文能力•3、开发学生智力•4、进行思想教育•5、进行审美教育1、知识传授•知识的分类:•(1)本学科知识、其他百科知识•(2)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3)理论知识、实践性知识•(4)显性知识、隐性知识•(5)昔时信息、即时信息语文知识的内容:•(1)汉语知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2)文体知识(四种文章、四种文学、古代文体)•(3)文学知识(文学史、文学理论、作家作品)•(4)文化知识(称谓、纪年、风俗、节日、科举……)•(5)文言知识(文字、词法、句法)•(6)其他知识,如读写常识,听说常识……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精要(教学内容)•好懂(教学方法)•有用(教学目的)2、能力培养•(1)言语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2)语言能力(语感),包括文词感;语句感;语篇感(语体感、语境感)语感:语感:指一个人对某种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判断和敏捷的应对能力。(1)对语言结构、运用模式的掌握;(2)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语境:语境:语言使用的环境。(1)上下文语境(2)场合语境(3)民族文化传统语境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语文应用能力•(2)语文审美能力•(3)语文探究能力3、智力开发•(1)一般智力(智商)•观察力(源泉)•记忆力(仓库)•思维力(核心)•联想力(纽带)•想象力(翅膀)(2)情绪智力(情商):•动机(内驱力)•需要(原动力)•态度(方向)•兴趣(最好的老师)•习惯(下意识的心理和行为)•情感(润滑剂)•性格(关键)•意志(保证)•胆量(有人称“胆商”)4、思想教育•语文德育:就是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思想教育。•广义的“思想教育”包括德育、情育、心育、群育、个性教育等。•防止思想教育“政治化”。语文“德育”的特点:•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渗透性•非直接性5、审美教育•语文美育: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审美潜在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语文美育的内容:•自然美(风景美、风物美、风俗美);•社会美(人性美、生活美);•艺术美(文字美、语言美、形象美、情境美、结构美、情感美、哲理美、科学美等)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感知美(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理解美(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鉴赏美(对审美对象的鉴别、欣赏和评价,它要求区分审美对象的行知、类型、形态和价值)•创造美(表达美,人的审美理想对象化实践活动)第二章语文教材论•第一节语文课纲•第二节语文教材•第三节语文媒体一、语文课纲•语文课纲:语文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方针、教育规律、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制定颁布的,指导语文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一)依据:•1、国家的教育方针;•2、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3、国情特点;•4、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二)作用:•1、教材编制的依据;•2、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3、进行考查、考试的依据;•4、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三)内容:•1、论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地位;•2、规定语文课程的目的、任务;•3、阐明语文教学的理念、方法;•4、明确语文教学的内容、篇目;•5、提出学生学习的标准、要求。(四)义教《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指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六)义教《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和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关于必修课程的教学。必修课程根据“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织五个模块实施教学。•关于选修课程的设计与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索研究。(八)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思路•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讨论:高中“新课标”普适性如何?•一个学期(20周)分2个学段,一个学段(10周)学习1个模块(36学时)得2个学分。•必修课获10学分(360学时,5个模块)可毕

1 / 3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