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四、肝(一)部位和形态:1.部位:(1)解剖部位: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2)功能部位:①左肝右肺:肝气从左而升,肺气从右而降“肝生于左,肺藏于右”②肝居下焦:肝的功能体现在下焦居多,尤其是与男女的生殖机能有关。2、形态:肝为分叶的脏器,左右各一,颜色赤紫,左右两叶间有胆囊附着。(二)生理功能:1.主疏泄:(1)含义:疏,疏通、畅达;泄,宣泄、升发。肝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进而对津血、情志、消化、生殖等方面产生重要的调节作用。(简而言之,指肝气具有疏通、升发透泄的作用,能调畅全身气机,进而实现多方面的生理效应。)(2)原理:肝气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3)作用体现:气机,泛指气的运动。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即“气机调畅”。气机调畅,一方面能促进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在体内正常的运行和输布;另一方面,能促进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从而保证了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气机调畅,除与“肺”有关之外,还与“肝”有关。肝主疏泄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调畅气机为中心,通过调畅气机,而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生理效应。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①促进血和津液的正常运行;(中心)②调畅情志;③促进消化;④调节生殖机能具体分析如下:首先,调畅气机:A、含义:肝的疏泄能调畅气机,使其疏通、升发、畅达,维持其协调平衡。B、原理:通过肝的主升、动、散调节或疏泄调节,维持平衡。疏则气通而不滞,泄则气散而不郁。C、表现:生理上:肝主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情志、消化、生殖机能也都正常。病理上:疏泄不及→“肝气郁结”→则胸胁、两乳、或少腹胀痛不舒,伴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悲忧欲哭)、喜叹息。肝主疏泄失常疏泄太过→“肝气上逆”→则头晕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急躁易怒。(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卒然昏厥。)①促进血和津液的运行:A、含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进而调节水液、血液的运行。B、原理: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C、表现:生理上:肝主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血和津液的输布、运行正常。病理上:不及→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症见胸胁刺痛,或为“徵积”;妇女见闭经、痛经。肝主疏泄失常过亢→肝气上逆→血随气升→症见各种出血症状。(如吐血、衄血、咯血等)→聚而生痰→痰气交阻→“梅核气”;肝失肝气气滞疏泄郁结津停→水肿→“臌胀”。②调畅情志:A、含义:情志活动,指人的情感、情绪的变化,由心所主,与肝有关。B、原理:气血运行正常(气血和调)→则有正常的情志活动。C、表现:生理上:肝主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气血和调,脏腑安和→则能较好地协调自身情绪→表现为心情舒畅,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对情志刺激有较好的耐受性。病理上: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症见情绪低落、心情抑郁、多疑善虑、沉闷不乐、悲伤欲哭,甚则出现痴呆。肝气上逆→气血运行失常→症见急躁易怒,情绪易于波动,失眠多梦,甚则狂言失志等。因此,中医学强调:“百病皆生于气”。指导临床:对于精神情志方面的疾病,中医常从肝进行论治,其理论依据就在于此。(举例)③促进消化:A、含义:指肝主疏泄对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B、原理:a、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肝主调畅促进消化。疏泄气机b、协调脾胃的升降(肝主疏泄是脾胃升降的重要条件)C、表现:生理上:肝主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胆汁的分泌、排泄,脾胃的升降协调、纳运正常→消化功能正常病理上:肝的疏泄失常:清气不升→眩晕a、影响脾的升清称“肝气犯脾”、清气下陷→飧泄“肝脾不和”。胃气上逆→嗳气、呕逆b、影响胃称“肝气犯胃”、的降浊或“肝胃不和”。浊气不降→纳呆、脘腹胀痛、便秘以上统称为“肝木乘土”。c、影响胆汁的分泌排泄→胁肋、胃脘胀痛,口苦,吐酸苦水,厌油腻,纳食不化,或见黄疸。④调节男女生殖机能:A、调节男子的排精;B、调节女子月经,泌乳,排卵。2、主藏血:(1)含义: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2)内容:①贮存血液:A、含义:肝可以将一定量的血贮存于肝内,以供人体活动的需要B、原理:a、由于肝主疏泄,调节气机,气机协调,血液运行畅通无阻,源源不断的归于肝。b、肝具有收敛之性,使血液归于肝C、作用:a、肝贮存一定的血液是以阴柔之质制约肝之阳气,防止过亢,防止肝疏泄过甚(反映出阴阳的对立制约)b、肝内贮存一定血液为调节血量奠定了基础,以便供给机体活动的需要。c、肝的贮血作用不仅使血收敛于肝中,而且收摄血液于脉中,防止出血。②调节血量:A、含义:肝能调节全身各部分血量的分布,尤其是外周血量的分布,使之适合全身的需要。B、原理:a、肝内贮存血液为调节血量奠定基础;b、肝主疏泄,使气机调畅,血液能充分向外周散布,为调节血量创造条件。C、过程:安静、休息储存外周有余之血(部分)归藏于肝肝输送调节外周活动,情绪波动(3)病变:①肝失藏血(肝藏血功能失调):A、肝的收敛无力,肝气虚,不能藏血;B、肝的疏泄太过,气机逆乱,血不归肝;肝气上逆化火,灼烧血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出血,肝不藏血。表现为各种出血症,呕血(肝硬化的上消化道大出血),便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血残存胃中),脑出血(相当于西医的中风,脑溢血高血压),崩漏下血(西医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特点:急性的,全身性的,实证的出血,尤其是与激情勃发或气烈热甚有关的出血,常常属于肝不藏血引起的出血。②肝血虚:表现:各种失养(血液的滋养)症状,轻:肝所主司的部位失去营养,导致机体机能失常。双目干涩,眼昏花;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爪甲色淡,血经量少,甚至闭经。重:全身贫血,血虚,面色唇色苍白。(三)生理联系:1、在体合筋:(1)含义:①筋,包括西医的韧带和肌腱等,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联结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内经》:“筋为刚,骨为干”。“膝为筋之府。”其功能:A、连接和约束关节;B、主司运动;C、保护内脏。②肝在体合筋:是指筋与肝有密切联系。(2)依据:滋养肝血筋行使其功能肝的阴血具有滋养筋膜的作用,以维持筋膜的生理功能。即筋有赖于肝的藏血量充盈和调节血量功能健全,这样筋才能得其所养,肢体运动才能灵活自如,强劲有力,故说“肝主筋”。又称“肝为罢极之本”。(3)表现:生理上:肝血充足→筋得所养→则肢体运动灵活自如,四肢强劲有力。病理上:肝血不足→筋失所养→则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或四肢软弱无力。肝阳亢盛→导致化风→则肢体的的抽搐、震颤。反之,筋病日久→内传于肝→肝2、其华在爪:(1)含义:爪,即爪甲,包括:指甲和趾甲。乃筋之延续,故称“爪为筋之余”其华在爪:爪甲是反映内在肝的生理、病理的一个外候。肝血的盛衰,可通过爪甲的荣枯反映出来。(即爪甲的荣枯,是肝血盛衰的外候。)(2)依据:肝血→筋→爪(3)表现:生理上: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明亮;病理上:肝血不足→则爪甲软薄,枯而色妖,甚则变形脆裂。3.开窍于目:(1)含义:目,称“精明”,是视觉器官。肝开窍于目,指肝在生理和病理上与目有密切关系,观察目可以反映肝脏的生理、病理状况。(2)原理:①结构上:肝的经脉直接上连目系,为肝开窍于目奠定了形态学基础;②功能上:肝的气血沿着经脉上行于目,滋养于目,维持目的功能。此外,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由此而产生了“五轮学说”。(补充图表)(3)表现:生理上:肝血充足→目得其养→则视觉功能正常。病理上:肝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症;肝经风热→目赤痒痛;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或头目胀痛;肝火上炎→目赤生翳;肝风内动→目斜上视。指导临床:目疾,常从肝论治,但也要考虑其他脏腑。4.在志为怒:(1)含义:怒,偏于亢奋的情绪变化,小怒则使肝气疏展,阳气升发;过怒(大怒)则肝气亢奋,难于自我调节。(2)怒与肝的关系:肝与怒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联系。①怒而有节,可以疏展肝气,不致懦弱,“肝为将军之官”②“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勃然怒,过怒可以伤肝。应用:治肝以平肝柔肝为主(可制怒)5、在液为泪:(1)含义:泪,眼眶中分泌的清稀液体,濡润眼睛,保护眼睛。在液为泪,是指肝开窍于目,而泪为目的分泌物,肝主泪,观察泪的变化,可以了解肝的状况。(2)病变:肝阴血虚→泪少,目干涩;肝经风热→目眵增多(泪多粘稠),或迎风流泪。(四)生理特性:(需按教案补充)1、肝主升发:(肝气宜升)(1)含义:主要是指肝气以“升散”、“宣发”为主的气机特点。肝气的运动特点,是向上升发与向外宣泄,即以升发为顺。(2)表现:促进消化正常→疏泄→气机→调畅情志正常调畅促进血、津液的运行肝气升发不及→肝气郁结异常→肝火上炎太过→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风内动(3)意义:(指导临床)用药多以“行气解郁”、或“平肝潜阳”、或“镇肝息风”而立法,以遂其升发之性。2.肝喜条达而恶抑郁:(1)含义:“条达”,其原意指树木枝条伸展旁达之象,肝属木而禀其性,故古人用“条达”之意来形容肝气柔和舒畅、升发而疏泄正常的生理常态。(或指肝气宜疏展不宜压抑;宜顺其自然,遂其性,不宜抑郁。)(2)意义:(指导临床)①肝病易郁,气郁是诸郁病证发生的先导。(诸郁,即“六郁”:指气、湿、热、痰、血、食等六种郁证。朱丹溪以“越菊丸”治六郁,其中重点就在“行气解郁”。)②治疗:常疏肝解郁(消遥散),情志上也应以舒达为主。用药:气郁者,治宜辛散,散则条达。3.肝为刚脏:(1)含义:指肝性刚强躁急,极易升发萌动,性极易怒。古人形象地将肝形容为“将军”之官。将军之性,刚强果敢,爽朗畅快,疑虑不容,(2)依据:①生理上:肝主升发,肝气易升易动。②病理上:A、肝气易升易动→上逆、上亢、化火、生风→头痛目赤、急躁易怒、眩晕,抽搐、角弓反张。郁太过,易出亢烈化火之症。B、肝病常波及他脏:上潜→犯肺;横逆→伤脾胃;下注→伤肾。C、治疗用药:治宜辛散、泻肝“肝病有余柔和、平肝使肝气柔和条达之证”缓肝、潜肝、抑肝(实证)4、肝体阴用阳:(1)含义:体,指肝脏;用,指肝脏的作用。肝体阴用阳,是指肝的形质虽阴柔,且贮藏大量血液,但是性质功用却刚烈,好升好动,常欺凌他脏。体现:A、生理上:肝主疏泄与主藏血关系密切,肝的疏泄功能依赖阴血制约,肝的藏血又依赖于肝的调畅气机B、病变上:肝之阳气易有余,肝之阴血易不足(2)指导临床:由于体阴用阳,保肝阴血宜补阴,镇肝阳盛宜平肝,肝郁者宜疏肝。

1 / 3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