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虞舜耕田】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原文】虞舜、姓姚名重(chóng)华。父瞽瞍(gǔsǒu)顽。母握登贤而早丧。后母嚚(yín)。弟象傲。常谋害舜。舜孺(rú)慕号泣。如穷人之无所归。负罪引慝(tè)。孝感动天。尝耕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帝尧闻之。妻以二女。历试诸艰。天下大治。因禅焉。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故不知其他。只求可得父母之欢心。故始终不见父母不是处。人伦之变。至舜而极。然能尽爱敬之诚。则至顽如瞍(sǒu)。尚能底豫允若。况顽不如瞍(sǒu)者乎。《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白话解释】虞代的舜帝。姓姚。名叫重(chóng)华。他的父亲叫瞽瞍(gǔsǒu)。没有知识。又喜欢妄作妄为。他的生母名叫握登很贤德。可是早已亡过了。他的后母呢。口里是不说忠信的言语的。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又很傲慢。他们常常想了计策。要谋害舜。舜像孩子般的呼号哭泣。同穷苦的人没有归处一样。并且以为父亲母亲弟弟的种种行为。都是自己的侍奉不得法。所以不能够得到爷娘的喜欢。舜帝这样的孝顺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天。有一次。在历山地方耕田。大象帮着他耕。飞鸟帮着他耘。尧皇帝得知了。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屡次用艰难的事情。去试验舜帝。并不觉得怎么样。后来天下很太平。尧帝就把皇帝位子让给他了。大舜心中只有父母。所以其他什么都不知道。只求好好奉养父母让他们欢心。所以看不到父母不对的地方。人伦的变化。到大舜达到极点。但假如能对父母极尽爱敬之心。那么象瞽瞍(gǔsǒu)这么顽固的人。尚且能回心转意。何况一般的父母呢。《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二、【仲由负米】子路尽力。负米奉亲。亲没仕楚。叹不及贫。【原文】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líhòu)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没。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líhòu)。为亲负米。不可得也。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李文耕谓事亲之事。承颜日短。报德思长。如仲氏子者。方乐负米之欢。旋抱衔恤之痛。思藜藿(líhòu)而不得。列钟鼎而徒然。子欲养而亲不待。盖千古有同慨也。为子者幸而逮存。可不思孝养之及时也乎。《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白话解释】周朝时候。有个贤人。姓仲。名叫由。表字就叫子路。他的家里穷苦得很。天天所吃的。都是些藜(lí)呀、藿(hòu)呀。那一类不好的蔬菜。因为奉养爷娘的缘故。常常出去。到百里以外。背了米回来给爷娘吃。等到他的爷娘都去世了以后。他就往南方游历。游到楚国地方。楚王就聘他做了官。他跟随的车骑有一百辆之多。他积聚的谷米。有一万钟的富。坐的时候。便茵(yīn)褥重叠。吃的时候。便鼎食满前。他就叹气着说。我现在虽然富贵。但是要想像从前一样吃着藜藿(líhòu)的蔬菜。仍旧到百里以外去背米来养爷娘。这世里断断不能够再有这种日子了。叫我怎不伤心呢。孔子说道。仲由的服事爷娘。可以说是活着尽了力。死了尽着追思的了。李文耕说侍奉父母这件事。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很短。但要常常想着报答父母的恩德。仲由刚刚享受着为父母背米的快乐。转眼父母就去世了。痛哭不已。想再有从前那种和父母在一起的日子已不可能。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千古以来同有的慨叹。为人子的。当父母还健在的时候。怎能不赶快孝顺奉养他们呢。《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三、【闵(mǐn)损芦衣】孝哉闵(mǐn)子。衣芦御车。感父救母。千古令誉。【原文】周闵(mǐn)损、字子骞(qīan)。早丧母。父娶后妻。生二子。母恶损。所生子衣绵絮。而衣损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靷(yǐn)。父察知之。欲逐后妻。损启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善其言而止。母亦感悔。视损如己子。李文耕谓闵子留母之语。凄然蔼然。从肺腑中酝酿而出。虽使铁石人闻之。亦为恻恻(cècè)心动。何其天性之厚且纯也。卒之全母全弟全父。一家太和之气。直从孝子一念恳恻中转回。为子者其三复之。《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白话解释】周朝时候。有个孝子。姓闵名叫损的。表字叫做子骞(qīan)。生他的母亲。早已亡过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两个儿子。那个后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穿了棉呀、絮呀、做的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里面却是装着芦花的。有一次、他的父亲叫闵损推车子出外。可是因为衣裳单薄。身体寒冷。一个不小心。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很生气。后来觉察了儿子是穿了芦花缘故。便要赶出那个后妻。闵损却对父亲说。母亲在此。无非我一个儿子受着寒冷。倘若母亲去了。可怜三个儿子都要受着孤单了。他的父亲觉得闵损的说话不错。也就罢了。他的后母。从此也感悟懊悔了。以后看待闵损。就像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李文耕认为闵子骞挽留母亲的言语。既凄凉又令人伤感。是他的肺腑之言。即使铁石心肠的人。听了也会悲痛不已。他的天性真是太纯厚了。最终保全了全家。一家人安享太平。都是他一片孝心的感召啊。《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四、【曾参养志】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niè)其指。负薪归庐。【原文】周曾参、字子舆(yú)。善养父志。每食。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父嗜羊枣。既没。参不忍食。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啮(niè)指以悟之。参忽心痛。负薪归。妻为母蒸梨。不熟。出之。过胜母。避其名。不入。学于孔子。而传孝经。李文耕谓凡为父母。未有不望其子之成立。成立于功名者小。成立于道德者大。为子者欲学曾子之养志。必学曾子之志于道。悟彻一贯。三省其身。不然。虽多备酒肉。曲承欢笑。异于徒养口腹几何。《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白话解释】周朝的曾参夫子。表字叫子舆(yú)。他奉养爷娘。和别人不同。最能够养他父亲母亲的志向。每逢吃饭的时候。必定有酒有肉。将要收去的时候。一定问过他父亲。这个余下来的酒肉。送给那个。他的父亲生平喜欢吃那羊枣子。后来他的父亲死了。曾参就终身不吃羊枣子了。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来了。他的母亲因为曾参不在家里。又没有钱可以备办供客的东西。弄得没有办法。就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指头。好叫曾参觉悟。果然曾参在山里。忽然心头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阵。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里来。有一次。他的妻子替曾参的母亲蒸一只梨子。没有蒸得熟透。曾参就把妻子赶出去。不要他做妻子了。后来曾参走过胜母的地方。因为这个地方的名称不好。就不肯走进胜母的里门。曾参在孔夫子门下受学。孔夫子很看得起他。传了他一部孝经。内容共总有十八章。李文耕说做父母的没有不希望孩子能够有所成就的。获得功名是小成就。有高尚的道德才是大成就。我们为人子的要学习曾子养父母的志向。一定要先学曾子志在道上。每日三次反省自己。不然。即使准备再多酒肉奉养父母。也只是满足他们的口腹之欲。离养志还差很远。《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五、【老莱斑衣】老莱七十。戏彩娱亲。作婴儿状。烂漫天真。【原文】周老莱子、姓莱。佚(yì)其名。楚人。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尝着五彩斑斓之衣。为婴儿状。戏舞于亲侧。并在双亲前弄雏(chú)。欲亲之喜。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李文耕曰。恒言不称老一语。记礼者原自体贴入微。得莱子之斑衣弄雏(chú)。乃发挥尽致矣。以舜之孺慕。参之养志。合为一人。其真爱流溢处。令人神往不尽。《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白话解释】周朝时候。有个老莱子。他姓莱。遗失了他的名字。只晓得他是楚国的人氏。生性非常孝顺。奉养他的父亲母亲。凡是吃的喝的。总是用着很甘甜很柔脆的物品。自然不必说了。最难得他自己的年纪。也已经到了七十岁。但是他平常所说的话。总没有一句说出自己的老字来。真合着礼记里父母在。恒言不称老。的那句话了。他又常常穿着了五色灿烂齐整的衣裳。故意装作小孩子的形状。在父亲母亲旁边戏着舞着。并且在双亲面前戏弄小鸟。做出孩儿顽耍的样子。要博得爷娘的欢喜。有时候又取了两桶水挑到堂上来。故意跌倒在地上。连那两桶水也倒翻下来。那衣服都弄得水淋淋的。他就做出小孩儿哇哇的啼哭声音来。他的父亲母亲。这时候那里忍得住。便哈哈大笑。快活极了。李文耕说。不称自己老。是对父母的体贴入微。老莱子穿着花衣戏弄小鸟。以逗父母开心。可算是费尽心思了。古来贤人孝养父母的真情流露。都令人向往不已。《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六、【郯(tán)子鹿乳】郯(tán)子亲老。双目皆瞽(gǔ)。入鹿群中。为取鹿乳。【原文】周郯(tán)子、鲁人。史佚其名。天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目。思食鹿乳而不得。郯(tán)子顺承亲意。乃衣鹿皮。去之深山中。入鹿群之内。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tán)子具以情告。乃得免。王应照曰。孝子事亲。必养其心志。而不徒养其口体。鹿乳异味。因老人偶然思食。蒙皮入山。本一片诚孝之心。发为机智。得乳归奉。父母之心顺。孝子之心安矣。李文耕谓为反哺至情。不亦然乎。《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白话解释】周朝时候。有一个贤人。叫做郯(tán)子。是鲁国里的人。历史上遗失了他的名字。他的天性非常孝顺。父亲母亲年纪老了。两个人的眼珠子里都有些病。所以心里常常想吃鹿的乳。可是一时办不到。那郯(tán)子知道他的双亲有这个意思。他就打定主意。穿着了鹿皮的衣服。扮着鹿、走到深山里。夹在群鹿的里面。找些鹿的奶来。预备做医治双亲眼睛的物品。不料有几个猎人见了他披着鹿皮。当他真个是只鹿。就左手拿着弓。右手抽着箭。想射中了这只鹿。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赶忙尽情的告诉猎人道。我不是鹿。原来我是穿着鹿皮。到这里找些鹿的奶乳。去医治父亲母亲眼睛的。你千万不要错认我作鹿呀。猎人听到这话。方才晓到是个孝子。就放着弓箭不射了。于是郯(tán)子才得免了。王应照说。孝子事亲。一定养父母的心志。让他们高兴。而不仅仅满足他们的口腹。郯子因孝心而突发智慧。想出蒙着鹿皮去取鹿乳的办法。得到鹿乳奉养双亲。顺了父母的心。也安了孝子的心。李文耕认为郯(tán)子反哺达到了极致。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七、【汉文尝药】汉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载侍疾。汤药亲尝。【原文】汉文帝、姓刘、名恒。高祖第三子也。初封于外为代王。生母薄(bó)太后。帝朝夕奉养无倦怠。太后病三年之久。帝侍疾。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所用汤药。必先亲尝之而后进。仁孝之名。闻于天下。王应照谓三年之病久矣。而帝之所以小心侍奉者。历三年如一日。仁孝至矣。夫太后役使满前。文帝贵为天子。以天下养。犹必躬尽子职。况平人父母。非子媳谁为服事乎。事亲之道。自尽其心而已。《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白话解释】汉朝的文帝。姓刘。名字叫做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他没有做皇帝的时候。高祖已经封他在代州地方。所以又叫代王了。他原来是庶出的。养身娘就是薄姬。后来才称薄太后。但是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顺的。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懒惰的意思。薄太后曾经生病。足足生了三个年头的长久。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总是殷殷勤勤。看护得很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闭好。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所煎的汤药。必定先要自己亲自尝过了。才进到薄太后面前、叫母后吃的。因为他有了这样情形。所以仁孝的名声。就传遍了天下。人人都晓得了。王应照说文帝能够三年如一日地小心待奉母后。是因为他有仁孝之心。平常人的父母。除了儿子媳妇。还能依靠谁来服侍呢。而太后的婢仆那么多。文帝贵为天子。照理说可以不必亲自侍奉。但他却这样做了。因为事亲之道。只是看是否用心而已。《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八、【郭巨埋儿】郭巨埋儿。雷震儿活。天赐黄金。官不得夺。【原文】汉郭巨、字文举。家贫。子尚幼。母减食与之。巨因贫难供母。子又分甘。乃乘子出。进食。一日、子溺(nì)毙。妻惶泣。巨曰。毋惊母。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盍(hé)埋之。妻不敢违。遂掘坑三尺。雷震子苏。见黄金一釜(fǔ)。上有字云云。姜履曰。埋儿事。诸儒(rú)皆非之。得林县人所传。始知子可再有。母不可复得之言。割慈忍爱、曲体母心者至矣。所以惊天地。泣鬼神。一釜(fǔ)黄金。得自凄怆之顷。而雷苏其子。破涕为笑。孰谓皇天无眼耶。《德育课本》初集第一册孝篇【白话解释】汉朝的时候。有个姓郭名巨的人。表字文举。家里穷苦得很。他有个儿子还很幼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