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1957年的“反党集团”事件与赫鲁晓夫的改革苏共二十大以后,报刊上出现了批判个人崇拜的高潮。1956年6月30日,苏共中央发表了《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随之,在全苏各个领域展开了批判斯大林的大规模运动。同时,大张旗鼓地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工作,解散了大批集中营。据粗略统计,1956年—1957年间,大约有700~800万人被释放,500~600万人死后得到昭雪。苏联政府还为在卫国战争期间受迫害的车臣、印古什、卡拉恰耶夫、巴尔卡尔、卡尔梅克等少数民族恢复名誉,允许他们从被流放的东部地区返回故乡居住,重建他们的自治共和国或自治州。在经济方面,也加紧改革和调整。1956年春,决定对1935年制定的《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和补充,在集体农庄改行按月预付一部分现金报酬,并按不同标准付给超额完成计划附加报酬的制度。1957年春,进一步改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由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据此,撤销了有关的10个全联盟部,15个联盟兼加盟共和国部,以及113个加盟共和国部,将全国划分为105个新经济行政区,每区设一国民经济委员会,代替原主管部对工业和建筑业实施具体领导。这次工业改组后,中央只保留了与国防关系较大的几个工业部门。苏共二十大及其后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国内,一部分人热烈拥护,一部分人激烈反对。在国际上,帝国主义者和各国反动派借此掀起一股反苏、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浪潮。资本主义各国共产党人不知所措,不少人“失望”退党。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动荡不安,1956年6月发生了“波兹南事件”,10月爆发了“匈牙利事件”。在苏共最高领导层内,一些人对此甚感忧虑,并对赫鲁晓夫的内外政策及其言行日益不满。在这一背景下,1957年发生了“反党集团事件。”1957年6月18日,由莫洛托夫主持召开了苏共中央主席团一次特别会议。会上,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等人指责赫鲁晓夫独断专行,“秘密报告”后果严重,其政策是“托洛茨基主义和机会主义的”,垦荒计划具有“冒险性”,农业政策是“右倾的农民路线”等。赫鲁晓夫极力为自己辩解,他得到米高扬、苏斯洛夫等人的支持。经过3天争论,主席团最后以7:4通过由谢皮洛夫受托起草的决议,撤销赫鲁晓夫第一书记职务,改组中央书记处。赫鲁晓夫拒绝服从这一决议,声称只有选他担任此职的中央全会才能将他罢免,要求召开中央全会再行表决。新任国防部长朱可夫动用军用飞机把多数中央委员接来莫斯科。6月22日,中央全会召开,会议由苏斯洛夫主持。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关于党内形势》的报告,指责莫洛托夫等人反对改革,并要他们对30年代的大清洗负责。莫洛托夫在会上作了《关于苏联的国际地位》的报告,也历数赫鲁晓夫的错误。赫鲁晓夫的报告得到与会者多数的支持,全会于29日通过了《关于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决议》。决议指责他们在苏共中央主席团内形成“反党集团”,在一切重大问题上反对苏共二十大规定的路线,决定撤销他们三人的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的资格,同时解除了谢皮洛夫的中央书记等职务。接着,苏联最高苏维埃也作出决定,解除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在苏联部长会议中担任的职务。1958年3月底,苏联最高苏维埃又举行会议,以布尔加宁曾与“反党集团”一起活动为由,决定免去他的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由赫鲁晓夫接任。这样,苏联党政大权就集中于赫鲁晓夫一人之手。农业的调整此后,赫鲁晓夫更积极地推进其经济、政治改革,并提出一些惊人的口号和目标。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大会上,他正式提出要通过“和平竞赛”,在按人均产品产量方面“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在1959年1月苏共二十一大上,他宣布“社会主义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完全彻底的胜利”,苏维埃国家已进入了“大规模展开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时期”。同时,决定终止已执行3年的“六·五”计划,制定了新的规模更为宏大的“七年发展计划”。1961年10月,在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新的《苏共纲领》和《苏共章程》中,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次大会被称为共产主义建设者的大会。在这种急速建设共产主义的思想指导下,这时期在农业的调整改革和发展上,一方面进一步扩大垦荒和玉米的种植,一方面又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垦荒规模到60年代初已达4200万公顷,约占全苏耕地的1/5。玉米种植面积到1962年已达3700万公顷,比1953年增加10倍以上。但玉米不宜种植于苏联许多地区,“玉米运动”很快以失败告终。从1958年起,陆续出台的农业新措施主要有:(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统一的农产品收购办法,即改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2)将机器拖拉机站改组为技术修理站,把拖拉机等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3)在加速发展国营农场、扩大集体农庄规模和收缩个人副业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农业小组承包制。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在1953—1964年期间,谷物总产量年均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但是,苏联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这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垦荒等粗放经营的方式扩大生产,劳动生产率仍很低,而且受气候影响,产量波动很大。如1956、1958和1962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粮食产量分别达到1.25亿吨、1.34亿吨和1.402亿吨,但在1957、1959和1963年,却分别陡降2240万吨、1520万吨和3670万吨。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还缺乏科学性、一贯性,使其改革效果在前期比较明显,而后期大为减弱。如1953—1958年间,粮食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1.8%,而1958—1964年间年均增长率仅为3.2%。特别是1963年粮食大幅度减产迫使他恢复了粮食定量配给制,并开始动用黄金储备从国外购进大批粮食。工业的调整这时期在工业的调整、改革方面,主要是针对1957年工业改组引起地方主义泛滥和国民经济混乱等问题,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将105个经济行政区调整合并为47个,并设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重新实行中央统一领导等。从1962年起,又开始摸索经济管理方面的新形式,支持关于“利别尔曼建议”的讨论和试点。1962年9月9日,哈尔科夫经济学院教授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文章建议利用利润、奖金等经济手段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国家下达企业的生产计划只限于产品数量和交货期限两个指标,其余完全由企业自定。他还主张把盈利作为衡量企业好坏和规定奖金多少的标准。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和试点,政府着手起草并制订新的企业条例等改革文件,酝酿一场新的改革。赫鲁晓夫的工业体制改革进展不大,“七年计划”也远未完成,但他执政时期注意推行“物质利益原则”,增加了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工业仍有明显增长。1953—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增加1.7倍,年增长率为10.5%,比美国快1倍,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尖端技术发展很快。1953年8月,苏联在美国之后不到一年爆炸了自己的氢弹;1954年6月,建立起世界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1957年8月,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尤里·加加林乘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一号”成功起飞。这时期,苏联工人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赫鲁晓夫被迫退休1961年10月召开苏共二十二大,通过赫鲁晓夫主持起草的《苏联共产党纲领》。它宣称,“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必要了”,苏联“已变为全民的国家”,苏共“成了全体人民的党”。在这次大会上,赫鲁晓夫又在“反对个人崇拜”的口号下,再次掀起批判斯大林的新高潮。同时,进一步揭发批判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反党集团”成员,并点名批判“反党集团”其他成员布尔加宁、伏罗希洛夫。随后,又将他们撤职并开除出党。在改革干部制度上,规定了干部任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干部特权。但赫鲁晓夫在任后半期,独断专行,夸大他个人的作用。1962年11月,以“生产原则”为基础,赫鲁晓夫对党政领导体制进行了一次重大改组,将州和边疆区的党组织和党委会划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即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随之,对苏维埃、工会和共青团组织也进行了相应的改组。这次改组造成机构重叠、政令不一、指挥失灵等恶果。在对外关系方面,1958年苏共批判南共联盟纲领是“现代修正主义”。1959年9月9日,塔斯社发表关于中印边境事件的声明,偏袒印度扩张主义,公开中苏分歧。不久,中苏两国关系破裂。1959年9月中旬,赫鲁晓夫访美,与美国总统举行戴维营会谈,他鼓吹这是国际关系的“新纪元”。1962年,苏联把导弹秘密运进古巴,但又在美国威胁和监视下很快将导弹撤出,这使苏联大为丢脸。1964年10月14日,举行苏共中央全会,苏斯洛夫代表中央作了关于撤销赫鲁晓夫职务及其原因的长篇报告。报告列数赫鲁晓夫的主要问题有:个人集权,随心所欲,自我吹嘘,任人唯亲,管理混乱,外事不慎等。全会发表公报宣布,全会“满足”赫鲁晓夫本人的“请求”,“解除他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同时,选举勃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会议,任命柯西金为部长会议主席。此后,赫鲁晓夫退休领取特种养老金。他于1971年9月11日病逝,终年77岁。二、60—80年代中期的苏联勃列日涅夫的内政与外交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后,苏联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即宣称,要继续执行苏共二十大、二十一大和二十二大的路线,说这一路线是列宁主义的路线。但另一方面,他又不指名地批判赫鲁晓夫搞“个人崇拜”和“唯意志论”,并逐步对赫鲁晓夫时期导致混乱的一些政策进行调整。在政治方面,他采取了“稳定政局”的方针,并趋于基本恢复赫鲁晓夫改组以前那种高度集中的党政领导体制。1964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关于把州、边疆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合并的决议》,恢复了1962年前各州、边疆区统一的党委会和统一的苏维埃、工会和共青团等组织。1965年12月,由波德戈尔内接替米高扬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此后一段时间里,最高领导核心为勃列日涅夫、柯西金和波德戈尔内3人,形成所谓“三驾马车”的集体领导体制。1966年3月,苏共二十三大召开,将党中央主席团改回称中央政治局,并重设中央总书记取代第一书记。同时,取消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干部更新制度”,避免大批干部轮换,保持干部队伍基本稳定。1966年成立社会治安部,1968年改名为内务部,专门负责社会治安。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参加治安工作,广泛建立社会治安站、同志审判会、人民纠察队等。此外,还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增设相应机构,处理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对之采取有限的打击政策。1977年10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根本法)》,这是继1924年和1936年之后的苏联第三部宪法。它以专门条款全面阐明苏联共产党在苏联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和在苏联社会政治体制以及所有国家机关与社会团体中的核心地位。在理论和意识形态方面,这时期历次党代表大会都强调加强马列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并同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作斗争;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反对文学艺术的“无党性”和“绝对创作自由”。在关于苏联社会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等理论问题上,勃列日涅夫收起了赫鲁晓夫提出的“到198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的口号,代之以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11月,他正式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1977年,他进一步阐述说,“成熟的发达社会主义阶段,是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道路上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在斯大林问题上,部分地恢复了斯大林的名誉。在斯大林诞辰90周年之际,以1956年6月30日苏共中央决议为依据,评述了斯大林的功与过两个方面,并发表一批肯定斯大

1 / 5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