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汤朝晖黎正杨晓川摘要:信息时代下,信息资源的介入与读者阅读模式的改变对高校图书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背景下的特点、职能和设计转变,尝试探讨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的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对未来高校图书馆设计提出新的设想。关键词:信息化网络化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人类社会的信息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人们获取信息的行为模式也在改变。在这种信息化时代下,我们的社会受到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对作为信息资源中心和信息交流重要场所的高校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阅读资源在变化。在强调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被数字化,传统的纸质载体被电子载体所代替。另一方面,读者阅读模式在变化。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普及,使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更便捷。读者变得更依赖网络而习惯于足不出户或在图书馆以外的场所得到信息资源。因此,高校图书馆如何定位和它的发展趋势对其更有效地发挥职能有重要作用。1传统高校图书馆现状传统高校图书馆以“藏书”、“借阅”和“内部业务”三大功能为主。而实体书籍又是图书馆的主体,服务也围绕其展开。在信息化时代下,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信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使得这种传统的以“藏”为主运作模式变得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如馆藏的空间不足,信息资源更新速度跟不上等等。读者在网络能更快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也导致图书馆使用率降低。因此,许多高校开始对图书馆进行革新,更新设备,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以适应时代转变。那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地位是否会被取代而逐渐消亡?或者将与技术结合发展形成新的模式,一种职能的转变?2关于信息载体的改变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信息载体的形式对图书馆的空间形态有重要的影响。纸质型载体是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主流信息载体,纸质载体的特点决定了图书馆需要庞大的藏书空间。而随着科技发展,信息载体也在不断演变,直接影响图书馆的设计理念。2.1信息载体数字化数字化就是将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以电子载体为媒介,进行统一处理。光盘、u盘,硬盘等都是电子载体。在强调数字化的今天,信息在质和量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进步,信息的数字化使存储容量扩大,存取速度加快,便携性提高和实现网络共享化,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绝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积极将现有的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同时大量引进电子出版物和有重要价值的数据来充实馆藏。2.2信息多样化由于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记录不再只以文字和图形为主,信息应该同时具备可听、可视和可读的特点。信息由单一形式向多媒体发展,极大丰富了其展现方式,也更丰富形象,具有易读性。而这些形式不一的信息资源又通过数字化的储存模式得以统一。3.3纸质载体与电子载体的发展趋势电子化的信息载体在信息时代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那么纸质载体是否会被完全取代呢?笔者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纸质载体与电子载体仍是“兼容共存”的关系。一方面,纸质载体成本相对较低。适合中国现在的发展现状。另一方面,纸质载体更适合长时间的阅读,便于携带,对读者更具亲和力强。而电子资源受限于现在显示技术的发展,容易使读者产生疲劳感。根据《2009—2010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7],到2009年底,图书销售增长20%左右,印刷业总产值达到5746.2亿元,比上年增长24.9%;数字出版增长50%左右,总产值达到799.4亿元,投资总额增长35%左右。2009年我国出版图书70亿册(张),年图书出版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前列;期刊31亿册,电子期刊出版量达到9000多种,电子图书50万种,发行总量超过3000万册。可见电子信息载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纸质信息载体仍然处于一种上升的发展趋势。在可见的未来两者会共同发展。电子载体取代传统书籍的主导地位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3高校图书馆职能一般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是保存文献资料和提供这些文献资料的使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同时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承担了更多的职能与服务。3.1资源中心图书馆早期的发展都是以信息资源为中心,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的主体。古代图书馆主要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能,这随着时代的发展仍然没有改变,只是由于技术的进步,馆藏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也趋向多元化。同时网络的发展,使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在网络上得以共享,让使用者能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信息,扩大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3.2学习中心高校图书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相对安静和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进入状态,全神贯注的进行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进行自我学习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他们利用图书馆的阅读空间进行学习和完成作业,特别在期中考和期末考前固定地到图书馆进行复习,此类行为从表面上看与一般性阅读极为相似,但实际对图书馆资料的使用有限,重点是利用高校图书馆的阅读空间。可见,高校图书馆学习环境的营造并不能被虚拟的图书馆所取代。3.3学术交流中心新时代下,高校的科学研究,需要开展更多的合作和学术交流活动,作为信息资源中心的图书馆被赋予新的职能,为学生、教师和科研人员构建学术交流的平台。提供开放性空间进行交流,设置大型报告厅举行各类讲座,充分利用馆内大量的信息资源。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具有功能的建筑实体并不能被虚拟化的网络信息中心取代;相反它在信息化时代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而且这个角色的作用会随着需求而出现变化,未来的高校图书馆应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得到充实和强化,更好的发挥其职能。4近年来高校图书馆设计变化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为了能使图书馆与时俱进,进一步向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近年来,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开始革新,其设计要求也发生了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馆藏形式变化导致功能空间的重组随着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高校意识到应用新技术、设备,改变图书馆资源存储和传播方式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因此,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开始创建数字信息资源库,将现有的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进行电子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随之产生了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等阅读介质。而这些电子信息都通过电子载体存储,具有高度集约型,需要的贮存空间对比传统纸质载体大大减少。因此图书馆的馆藏空间要求大大降低。同时,电子资源的高度整合性,使传统图书馆“藏”、“借”、“阅”、“管”四个环节可以通过信息处理系统统一管理,空间的使用变得更为灵活。为了有效利用馆内空间,图书馆设计需要建立新的空间意识,采用集约化的高效设计,强调空间实用性,流线直接性。图书馆提高了阅览、公共交流、交通等使用空间的比例。图书馆从传统的“以藏为主”转化到“以用为主”。实例1同济大学图书馆改建同济大学图书馆建于1960年,经历1980年代中扩建,时至今天,由于内部空间、使用功能不能满足发展需要,2002年开始进行改建。改建的主要目的在于理顺功能空间,最大限度的解放以阅览空间为代表的读者空间。本次改建的核心在于将90年代加建书库改为综合阅览室,并处理好与老书库的关系,使灰空间具有可交流性和可停留性。图1改建前平面图图2改建后平面图比较改建前后平面(图1、图2)可发现,改建前,读者空间依附着以藏书为主体的空间布局,采用闭架书库,书库与阅览分开管理;改建后,将相对分散的原有书库进行集中处理,放置到地下,形成下集中书库,密集书库面积大大减少;腾出的空间最大限度的布置阅览区,形成阅览区围绕书库布置的格局,阅览空间成为图书馆的主体。4.2阅览空间变化图书馆馆信息载体趋向多样化,读者除了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还可以结合多媒体资源,通过音频,视频等数字化信息获取知识,让信息资源更形象易懂。多元化的阅读载体带来了多样化的阅读方式,这对图书馆阅读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览空间的多元化。在传统的阅览空间基础上加入电子化阅览空间,如电子阅览室,网上阅览室,多媒体中心等等。网络技术发展,图书馆的电子信息资源通过网络进行共享。近年很多高校图书馆内设置了无线网络,读者只要携带了笔记本,便可以在图书馆内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查找已共享的资源。网络资源的共享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时间与地域限制,读者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阅读,使阅览空间的界定变得模糊。所以传统图书馆固定式的空间布局已不适应时代发展,阅览空间应该具有灵活性、均质性,让各种功能的互换成为可能。公共空间可以成为阅览空间,阅览空间又可以成为交流空间。实例2香港城市大邵逸夫学图书馆由于香港的科技发展较为前沿,香港的大学图书馆在信息化的发展方面较为领先。以香港城市大学邵逸夫图书馆为例,它在2005-2009年进行了彻底整改,通过应用电子化、网络化技术,减少藏书空间,扩大学习和阅览区,大量应用电子阅读设备,建立了新的阅览空间模式。新的阅览空间整合图书馆服务,科技和其他校园服务,同时它是一个可以进行休闲阅读,自我学习和群体研究的学习交流空间。图3城市大学邵逸夫图书馆平面[8]通过平面图(图3)可以看到,馆内阅览空间是一个完整空间,其中包含了阅读中心区、多媒体区,休闲室等各种区域,各区域之间没有实体墙,而是通过弧形书柜以及家具的布置形式进行区域分隔。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风格,使整个阅览空间十分具有趣味性(图4-7)。全馆覆盖了无线网络,使用者可在阅读空间任何一角查找电子资料,自由度大大提高。这种新的阅览空间把阅读,学习,交流以及休闲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阅读行为,减少时间、地点的限制,比传统的图书馆具有更多优势。图4中心区图5休闲室图6消遣角图7资讯中心4.3功能多样化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使阅读方式变得更丰富,而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信息的交流方式。正如前文总结,高校图书馆还承担了学习、学术交流的职能,因此,交流信息的空间必不可少。在高校图书馆设计中应充分重视不同需求设置不同形式的交往场所,如,多功能报告厅、会议中心、展览厅、学术活动室等等。这种整合模式也有利于提高馆内信息使用效率。同时,图书馆转化为“以用为主”,设计应该更多地从人性化方面考虑。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以外的服务,如设置咖啡厅、电影院等休闲娱乐场所和有效促进读者间沟通交流的茶室等服务空间。实例3福州大学新校区图书馆福州大学新校区图书馆规划与校园的中心位置,是校园各功能组块的中心。作为全校的信息资源,文献资料中心,图书馆的功能项目包括普通阅览、信息服务部、电子视听阅览、书籍管理、办公、学术会议中展览大研究室、咖啡厅、车库等。功能面积分布如下:表1名称面积(m2)比例%阅览设施图书馆2667379.8非阅览设施学术会议中心368011展览厅11703.5自修室3000.9书店、咖啡厅3000.9地下车库13043.9合计33425100实例4中国药科大学图书馆中国药科大学新校区图书馆集图书馆、药学博物馆和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三个功能与一体。其功能面积分布如下:表2名称面积(m2)比例%阅览设施图书馆2605064.1非阅览设施现代教育技术中心459511.3药学博物馆479811.8会议中心12593.1自修室13103.2书店1700.4咖啡厅5271.4地下车库19084.7合计40617100可见,新建图书馆越来越多的加入了各种非阅读功能空间,为师生提供更丰富的资讯服务、配套服务以及交流平台。5高校图书馆未来发展模式的预测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进一步发展,纸质的信息资源也许最终都会被各种数字化的电子资源完全取代,同时资源都在网络上进行共享。未来图书馆或许确实可以实现全虚拟的方式存在,但对于高校图书馆,由于它的教育职能仍有存在的需要,因此在可见的将来仍将继续以实体方式存在,只是模式有所改变。因为它所提供的不单单是馆藏信息,更重的是它所营造的一个具有舒适阅读环境和愉悦的信息交流空间的场所感。未来高校图书馆更多是作为一个学习场所、研究场所、活动场所而存在。因此,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