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版)复习资料篇一:管理学原理复习要点(周三多)第一篇绪论一管理与管理学1、管理:是指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管理的基本特征:1.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3.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3、管理的任务: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4、管理的基本职能:1.计划2.组织3.人员配备4.领导5.控制5、掌握管理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意义:1.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学习引进国外有益的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3.结合实际,随机制宜的学习运用。6、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的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7、管理学的特点:1.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8、管理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三个层次或侧重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分为:生产力方面、生产关系方面、深层建筑。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9、为什么要学习、研究管理学:1.管理的重要性决定了学习、研究管理学的必要性。2.学习、研究管理学是培养管理人员的重要手段之一。3.学习、研究管理学是未来的需要。10、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方法:1.唯物辩证法2.系统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11、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12、系统的特性:1.整体性2.目的性3.开放性4.交换性5.相互依赖性6.控制性13、系统的观点:1.整体观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的观点9.等效观点二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六个阶段:1.古典管理理论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3.管理理论丛林4.战略管理5.全面质量管理6.学习型组织管理2、泰罗—科学管理理论要点: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2.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3、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中管理的十四原则:1.分工2.职权与职责3.纪律4.统一指挥5.统一领导6.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个人报酬8.集中化9.等级链10.秩序11.公正12.任用期稳定13.首创精神14.集体精神4、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三种权力类型:1.理性—合法的权力2.传统的权力3.超凡的权力5、韦伯—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1.明确的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体系3.人员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6、梅奥—霍桑试验的结论: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意度4.存在着霍桑效应7、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范围:1.个体行为2.团体行为3.组织行为8、3C环境—企业外部环境的主要特征:1.变化2.顾客3.竞争9、战略管理的特点:1.系统性2.长远预期性3.对外抗争性4.灵活应变性10、全面质量管理: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11、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实事的管理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12、卓越绩效标准的核心价值观:1.领导作用2.以顾客为导向3.有组织的和个人的学习4.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5.灵敏性6.关注未来7.管理创新8.基于事实的管理9.公共责任与公民义务10.重在结果和创造价值11.系统观点三管理环境、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1、一般环境因素:1.经济环境2.政治和法律环境3.社会文化环境4.科技环境5.全球化环境2、具体环境因素:1.顾客2.供应商3.竞争者4.其他因素3、外部组织环境的类型:1.简单和稳定的环境2.复杂和稳定的环境3.简单和动态的环境4.复杂和动态的环境4、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5、管理道德:组织的管理者做出决策或采取行动所依据的准则。第二篇计划工作四计划工作概述1、计划工作:即制定计划,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通过科学的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2、5W1H:做什么、为什么做、何时做、何地做、何人做、如何做。3、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2.主导性3.普遍性4.经济性4、计划工作的意义: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的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5、计划按表现形式分类:1.目的或使命2.目标3.战略4.政策5.程序6.规则7.规划8.预算6、计划工作的程序: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前提条件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各种方案6.选择方案7.制订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7、计划工作的原理:1.限定因素原理2.许诺原理3.灵活性原理4.改变航道原理8、限定因素原理:是指在计划工作中,越能了解和找到对达到目标起限制性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越能准确、客观的选择可行性方案。9、许诺原理:是指任何一项计划都是对完成某项工作所做出的许诺,许诺越大,所需的时间越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小。10、灵活性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中体现的灵活性越大,则由于未来意外事件引起的损失就越小。11、改变航道原理:是指计划工作为将来承诺的越多,管理者定期检查现状和预期前景,以及为实现目标而重新制订计划就越重要。五目标与战略1、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2、目标的SMART特性: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可以度量或测量;可以实现;目标之间相互关联;时间限定。3、目标的性质:1.目标可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2.目标的纵向性(即目标是分层次的)3.目标的网络化4.目标的多样性5.目标的时间性6.目标的可考核性4、目标的作用:1.为管理工作指明方向2.激励作用3.凝聚作用4.是考核管理人员和员工绩效的客观标准5、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管理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6、目标管理的特点:1.建立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2.组织实施3.检查和评价7、目标管理的局限性:1.对目标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宣传的不够2.没有把指导方针向拟定目标的管理人员讲清楚3.目标难以确定4.目标一般是短期的5.不灵活的危险8、企业核心能力:是指竞争对手无法迅速模仿的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9、企业核心能力表现在:1.具有建立电子商务网络和系统的机能2.迅速把新产品投入市场的能力3.更好的售后服务能力4.生产制造高质量产品的技能5.开发产品特性方面的创新能力6.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反映7.准确迅速满足顾客订单的系统8.整合各种技术创新产品的技能10、使命:是社会对该组织的基本要求,各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都应当有一个使命。11、战略:是为了回答使命和目标而对发展方向、行动方针以及资源配置等提出的总体规划。12、政策:是组织在决策或处理问题时用来指导和沟通思想与行动的方针和明文规定。13、三种竞争战略:1.总成本领先战略:主导思想是以低成本取得行业中的领先地位。2.差异化战略:使企业在行业中别具一格,具有独创性,并利用差别化建立竞争优势。3.集中化战略:主攻某个特殊的细分市场或某种特殊的产品。六预测与决策1、计划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指计划在实施工程中预期的内外部环境。它包括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政治的、和文化道德等外界环境因素,企业的现有生产技术条件等内部因素。2、预测:指对未来环境所做出的估计。3、预测的作用:1.帮助我们认识和控制未来的不确定性2.使计划的预期目标同可能变化的周围环境与经济条件保持一致3.事先了解计划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结果4、预测的步骤:1.提出课题和任务2.调查、搜集和整理资料3.建立预测模型4.确定预测方法5.评定预测结果6.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5、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6、决策的地位和作用:1.决策是管理的基础2.决策是各级各类管理者的首要工作7、正确决策的特征:1.有明确而具体的决策目标2.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3.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4.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评估5.追求最可能的优化效应8、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1.例行问题:是重复出现的、日常的管理问题。2.例外问题:是偶然发生的,新颖的,性质完全清楚、结构上不甚分明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9、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1.程序化决策是指决策可以程序化到呈现出重复和例行的状态,可以制定出一套处理这些决策的固定程序。2.非程序化决策表现为决策的新颖、无结构,具有不寻常影响,处理这类问题没有固定方法。10、决策有效性的标准(三种决策类别):1.最优决策(理性决策)2.满意决策(有限理性决策)3.合理决策11、满足最优决策的条件:1.问题清楚明确2.目标单一明确(利润最大化)3.所有方案已知4.偏好清楚、一致、稳定5.没有成本时间约束12、预测的方法:1.外推法时间序列分析法【移动算术平均法】假设未来的状况与较近时期有关【指数滑动平均法】2.因果法【回归预测法】3.直观法(如德尔菲法)13、德尔菲法要点:1.记名投寄征询意见2.统计归纳3.沟通反馈意见4.多次反复直观型预测法:头脑风暴法、德尔非法、关联树法、先行指标法时间序列预测法:单纯外推法、移动平均法、指数滑动平均法、周期变动分析法计量型预测法:回归分析法、单一方程式模型法、联立方程模型法14、主观决策法:指用心理学、社会学的成就,直接利用专家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和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做出评价和选择。15、计量决策法:是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决策方法,它把决策的变量与变量、变量与目标用数学式表示出来,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答案。第三篇组织工作七组织工作的含义1、组织工作:就是设计和维持一种有助于有效的集体活动的组织结构的活动工程。2、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门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3、组织工作的内容:1.组织职位设计2.组织结构纵向划分3.组织结构横行划分4.职权配制5.组织结构的协调6.组织结构的调整4、组织工作的特点:1.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2.组织工作是动态的3.组织工作要充分考虑非正式组织的影响5、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1.技术【1】单件或小批生产技术【2】大批量或集中生产技术【3】连续流程性生产技术2.外界环境3.组织的规模4.组织的生命周期5.组织的战略【整体战略】【事业层战略】【职能层战略】6、组织工作的原理:1.目标统一原理2.分工协作原理3.管理宽度原理4.责权一致原理5.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6.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7、目标统一原理:是指组织中每个部门或个人的贡献越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就越合理有效。8、分工协作原理:是指组织结构越能反映出为实现组织目标所必要的各项任务和工作分工,以及相互间的协调,组织结构就越精干高效。9、管理宽度原理:是指组织中管理者监督管辖其直接下属的人数越适当,就越能够保证组织的有效运行。10、责权一致原理:是指在组织结构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