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贵,君为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材料一解放前夕,国统区“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说明: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货币急剧贬值,再加上战争期间的物资短缺,致使国统区大批民众陷了饥饿和死亡的困境。与此同时,官僚资本家却疯狂掠夺财产,搜刮金银,大发国难财。材料二解放区土地改革说明:土地改革使许多赤贫的农民获得了生产资料,实现了千百年来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为了保住手里的土地,解放区人民踊跃参军。送儿上前线——粟裕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老乡的小推车推出来的。——蒋介石我们不是被共产党打败的,是被自己人打败的。材料三请对比这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明确目标: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一、给加红字注音社稷()粢盛()放桀()伐纣()弑君()走圹()獭()驱爵()鹯()三年之艾()胥()溺()谆谆()暴之于()朝觐()讼狱()讴歌()篡()jìzīchéngjiézhòushìkuàngtăquèzhānàixūnìzhūnpùCháojìnsòngōucuàn【原文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文意疏通1、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帝王都要祭祀社稷,以后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称。2、是故:因此。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4、祭祀以时:介宾结构后置句,“以时”,按时,译为“按时祭祀”。参考译文: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原文2】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文意疏通1、汤放桀:放,流放2、有诸:诸,兼词,相当于“之乎”,有这回事吗。3、于传有之:传,指传记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参考译文: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有这件事吗?”孟子回答:“在记载中有这些事。”齐宣王说:“臣子杀害君王,可以吗?”孟子说:“贼害仁的人叫贼,贼害义的人叫残。贼害仁和义的人叫做独夫。我听说武王诛灭了纣(商汤诛灭了独夫桀),没有听说他们以臣杀君。”【原文】3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这是个判断句,判断句可以表示某某的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表示某某是什么。此句译为“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后面句子与此相同。“之”,取消句子独立性。2、得天下有道:道,古文中常出现这个词,不同语境中有不同意思,此处译为“方法”。3、斯得天下矣:斯,那么,就。4、所欲与之聚之:第二个“之,代词,代“所欲”。全句“(百姓)想要的,给他们积蓄起来”。参考译文:孟子说:“桀和纣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办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了;得人民有办法:赢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强加给他们。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原文】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5、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就,接近,靠近,趋向。此处译为“流向”。两个“之”字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6、为渊驱鱼,为丛驱爵:为,介词,替、给。“爵”通雀,这两句现已成为固定成语,用来比喻统治者施行暴政,使人民投向敌方;也比喻不善团结人,把关系本来亲密的人推向对立面。7、虽欲无王:“虽”,常译为“虽然”和“即使”,全句假设时译为“即使”,已成为事实译为“虽然”。“王”,名作动,称王。全句译为“即使不想称王”。【译文】人民归向于仁,就像水流向低处、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丛赶来鸟雀的是鹞鹰;为汤王、武王赶来百姓的,是夏桀和商纣。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即使他不想称王天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称王天下的人,好比害了七年的病要找存放多年的艾来治。如果平时不积存,那就终身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实行仁政,必将终身忧愁受辱,以至子死亡。《诗经》上说:‘那怎能把事办好,只有一块儿淹死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原文】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文意疏通1、尧以天下与舜:与,给。2、谆谆然命之乎: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然,形容词尾,……的样子3、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暴,显露,公开。【译文】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万章问:“天授与他时,反复叮咛告诫他吗?”孟子说:“不,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万章问:“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是怎样的呢?”孟子回答说:“天子能够向天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把天下授与人;诸侯能够向天子推荐人,但不能强迫天子把诸侯之位授与这人;大夫能够向诸侯推荐人,但不能强迫诸侯把大夫之位授一这人.从前,尧向天推荐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说,天不说话,拿行动和事情来表示罢了.”万章说:“请问推荐给天,天接受了;公开介绍给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呢?”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文意疏通4、而事治:治,处理的好(21)夫然后之中国:中国,这里指帝都、国都。5、而居尧之宫:而,如果。6、天与之:与,亲附。【译文】孟子说:“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来享用,这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满意,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天授与他,老百姓授与他,所以说,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舜辅佐尧治理天下二十八年,这不是凭一个人的意志够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尧去世后,舜为他服丧三年,然后便避居于南河的南边去,为的是要让尧的儿子继承天下.可是,天下诸侯朝见天子的,都不到芜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尧的儿子那里去,却到舜那里去;歌颂的人,也不歌颂尧的儿子,却歌颂舜.所以你这是天意.这样,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他的了.《太誓》说过:‘上天所见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见,上天所听来自我们老百姓的所听.’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原文5】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财,善教得民心。——————————————1、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声,声望。2、善政,民畏之:善,好的。畏,畏服。【译文】:孟子说:“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治能聚敛到百姓的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3、《孟子·离娄上》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以及比喻论证方式。三、整体感知•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1、孟子民本思想的进步性。举例说明这一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第一,平民性。孟子的学说是平民利益的代表,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有尊重民权的意味;强调统治者应尊重民心、民意。将人民置于国家和个人之上。第二,批判性。孟子依此来批判不义之战和暴政,对后世督导君权、激励贤良及封建社会的自我完善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进步性。孟子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证明了人具有先天平等性,并且以德抗位,尚道蔑势;提出制约君权的思想;提出了许多以利民为本的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显示了其高度的人文关怀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具有进步意义。他的“以民为本”思想显示了其匡时济世、救民水火的抱负胸襟和孜孜不倦、为民请命的使命感。四、重点揣摩对后世的影响:例1,太宗李世民采用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均田制,还农民以一定的土地;采取科举制,选贤与能。从而出现了初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例2,唐代柳宗元“反苛政”。例3,宋代范仲淹“忧民之忧”。例4,明代张居正“为民请命”。2、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提示:不行。尽管唐太宗由此衍生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后世朱元璋对孟子及其思想的态度更具代表性。朱元璋特命翰林学士刘三吾主持阉割《孟子》,其中许多精华部分被删除。古时兴办教育,并以儒学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其根本目的乃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尽管尊崇儒学,但对其中不利于达到此目的的思想内容是十分反感,严加摒弃的。2、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3、《孟子·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首先指出天下不是君王个人的,天子不能拿天下给别人,否定了专权;其次是以舜为例说明舜做君王是天和百姓接受了他。说明君权是天和百姓同授。例如:周幽王、吴王夫差、秦始皇、隋炀帝、南陈后主陈叔宝(为张丽华作艳词《玉树后庭花》)等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