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二0一五年十二月(说明:本大纲是按28学时编写的)[基本概况]课程中文名称会计学原理与应用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ofAccounting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会计类并修课程会计学总学时28总学分使用教材《会计学原理与应用》(第二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左两军副主编:朱静玉编委:巫红丽刘若冰参考书目2-5部1、李海波.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2、牟小容,王玉蓉.会计学原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3、刘红梅,李雪莲.会计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4、石本仁,谭小平.会计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陈少华.会计学原理.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其它可利用的网络资源课程概述(课程的意义,教学目标,内容简介等)课程的意义:本课程是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及其他相近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培养高级会计和财务管理等经济类人才的必修课,对本课程的学习能为后续各门专业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复式记账原理及应用、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财产清查、会计报表的编制等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实务的操作技能。内容简介:会计的概念、职能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交易、事项分析与会计恒等式;复式记账原理;制造业经济活动的会计处理;会计凭证的填制;日记账和分类账的登记;过账与试算平衡;财务报表的格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及财务报表分析等。以上内容是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学时分配]学时分配表章次章名理论学时实践学时总学时备注第一章总论33第二章账户和借贷复式记账法44第三章会计凭证44第四章会计账簿44第五章财产清查44第六章会计报表33第七章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应用66学时合计2828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会计学原理》是会计学的一门入门课程,是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介绍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会计学的基本方法,较扎实地掌握会计学基础的知识体系,为以后各专业会计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扎实地掌握好会计学原理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奠定必备的基础,也为阅读和理解会计报表奠定基础,以便能运用会计信息为经济管理服务。Ⅱ.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本章介绍了会计学最基本的理论问题。通过本章学习应理解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任务,掌握会计核算信息质量要求以及会计规范,掌握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及其数量关系,同时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重点难点]会计的职能;会计核算方法;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会计的概念一、会计的涵义会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管理活动。二、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三、会计的特点四、会计的对象和任务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工业企业资金循环和周转图购进销售资金货币商品货币资金分配投入资金资金资金与退出商业企业资金循环和周转图会计的任务取决于社会生产目的和经营管理的要求。有:1、加强经济核算,真实准确地提供经济信息;2、监督经济活动,维护财经纪律,控制经济活动全过程;3、加强对计划的考核和分析,发挥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此外:预测前景;参与经济决策。五、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即核算)和监督。会计参与经济决策的职能,是在反映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基础上的一种新发展。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前提和一般原则一、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四个方面的内容。1、会计主体(会计实体):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作为会计实体应具备的主要条件:实行独立核算)它为会计工作规定了活动空间范围。2、持续经营3、会计期间(年度、季度、月度。采用公历日期)4、货币计量:人民币是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可选定某种外币记帐,但编制的报表要折算为人民币;境外企业向国内有关部门编报会计报表,应当折算为人民币。)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一)总体性要求的原则1、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便于比较、分析、汇总。(不同会计主体之间,横向可比)2、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便于对不同时期的各项指标进行纵向比较。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当将变更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同一会计主体不同时期,纵向一致)3、谨慎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尽可能不高估资产和所有者权益。如坏账准备、存货“成本与市价低法”。(二)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原则1、真实性原则2、相关性原则3、及时性原则4、清晰性原则5、重要性原则:重要的经济业务应当单独反映,否则可合并反映。(三)对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要求的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即应收应付制,是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支出,而不是以款项实际收付为标准。2、实际成本原则(历史成本原则)3、配比原则:要求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相互配比,在同一会计期内入账。(就是在确定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时,应当尽可能把特定收入相关的全部成本费用从其收入中减去。)4、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三、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六大会计要素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是资产负债表的要素,是资金运动的静态反映。1、资产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具体来说,资产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1)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如:经营性租入设备不能计入固定资产);(2)资产必须能以货币计量(如:矿泉水资源无法用货币衡量);(3)资产必须是能够给企业流入经济利益的资源,即可望给予企业现金流入的资源。我们一般按流动性质把资产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1)流动资产(2)长期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3)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正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使用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4)无形资产与递延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递延资产是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及大修理支出等。(不同于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也不同于固定资产。)2、负债负债是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按偿还期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权益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实收资本、股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1)资本公积如资本(或股票)溢价、法定财产重估增值、接受捐赠的实物资产价值等。(2)盈余公积: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主要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公益金(税后利润的5—10%)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税后利润的10%一般盈余公积(达注册资本50%时可不再计提)任意盈余公积:股东大会决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在静态情况下,三个要素存在着恒等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会计恒等式1)(企业的资产不全由所有者即投资者提供,还可通过向债权人借款等方式取得所需资产。)因此,所有者权益是减去负债后的剩余资产,所以又称净资产。企业经济活动的发生,只是表现在数量上影响企业资产总额与负债或所有者权益总额的同时增减变动,并不能也不会破坏这一基本的恒等关系。(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是损益表的要素,是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1、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销售退回、销售折让和销售折扣,应作为营业收入的抵减项目。2、费用费用是企业为获得营业收入而使用各种资产所耗费的成本。直接材料生产成本直接人工(按产品计摊)制造费用费用销售费用期间费用管理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财务费用3、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财务成果,也就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它是反映经营成果的最终要素。包括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等。利润=收入-费用…………(会计恒等式2)作为企业经营成果,利润的取得表明企业现金流入大于现金流出,表明企业资产总额和净资产的增加。会计期末,企业要将费用与收入相配比,计算出利润(或亏损),并全部归入所有者权益项目。故: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会计恒等式3)这一等式表明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不矛盾)第三节会计核算方法(1)设置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和审核凭证(4)登记账簿1、会计核算方法(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会计方法(7)编制会计报表2、会计分析方法(8)会计报表资料分析利用3、会计检查方法会计核算工作程序表会计事项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登记账簿编制会会计资料会计凭证计报表分析利用原始凭证汇总表财产清查成本核算会计方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因此必须加强会计工作的组织。有关概念:1、设置账户: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类、反映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2、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相互联系起来进行登记的一种专门方法。3、填制和审核凭证: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作为记账依据的书面证明。会计凭证是经济业务的书面证明,是登记账簿的依据。4、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会计报表第四节会计工作的组织一、会计机构(一)会计机构的设置1、独立核算(二)会计机构的内部组织形式2、半独立核算3、报账单位二、会计人员(一)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法律责任1、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法律责任2、会计人员的权限3、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二)岗位责任制三、会计规范(一)会计法(二)会计准则(三)会计制度四、会计档案(一)会计档案的保管(二)会计档案的移交和销毁第二章账户和借贷复式记账法[教学目的]本章主要阐述账户和复式记账的理论和方法。学习本章,要求掌握会计科目的含义及其分类;掌握账户的含义及其基本结构;着重掌握借贷记账法的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和试算平衡。[重点与难点]借贷记账法[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账户一、会计科目与账户的概念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各有不同,管理要求也有不同。为了全面、系统、分类地反映和监督各类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各项损益的增减变动,就有必要按照各项会计对象分别设置会计科目。设置会计科目就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加以科学归类,进行分类反映和监督的一种方法。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的结构,用来系统、连续地记载各项经济业务的一种手段。每一个账户都有一个简明的名称,用以说明该账户的经济内容。会计科目就是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与账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联系: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的依据,是账户的名称,账户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就是账户所要登记的内容。2、区别:会计科目只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分类,本身没有什么结构,账户则有相应的结构,具体反映资金运动状况,因此账户比会计科目分户更为明细,内容更为丰富。此外,会计科目由会计制度统一规定,账户除规定的外,则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二、设置会计账户的原则(略)三、账户的分类(P27)(一)按经济内容分:1、资产类2、负债类3、所有者权益4、成本类5、损益类(二)按隶属关系分:总账科目(一级)、明细科目(二级、三级)四、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