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二.辽与北宋的和战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励志民中何昌伟陈桥陈桥兵变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以图述史叙述或编演图中的历史故事,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北宋西夏辽(契丹)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一、崛起与分立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有男子乘白马自湟河(今西拉木伦河)而来,女子乘青牛自土河(今老哈河)而来,二者相遇,结为配偶,生八子。他们的子孙繁衍成为八个部落。1.契丹的兴起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逐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一.契丹族与党项族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10世纪初916-1125耶律阿保机上京民族:时间:人物:都城:1.契丹的兴起1.契丹的兴起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一.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货币契丹鸡冠壶2.党项族的兴起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党项族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一.契丹族与党项族民族:时间:人物:都城:党项族11世纪前期1038-1227元昊兴庆(今宁夏银川)2.党项族的兴起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立了西夏文字。一.契丹族与党项族位于内蒙古宁城的辽大明塔西夏铜牌(四)小试牛刀考考你学以致用的能力,你能运用刚刚我们所学的知识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吗?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民族都城辽916年耶律阿保机契丹族上京北宋960年赵匡胤汉族汴京西夏1038年元昊党项族兴庆识图找答案下列能正确反映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辽北宋西夏西夏西夏西夏北宋辽辽北宋北宋辽二、战争与和平1.幽云十六州辽宋辽太宗占幽云十六州化干戈为玉帛(交往篇)(一)不打不相识(宋辽关系)2.从对辽用兵到“守内虚外”宋太祖宋太宗两次对辽用兵失败“守内虚外”化干戈为玉帛(交往篇)(一)不打不相识(宋辽关系)3.澶渊之战澶渊之战1.时间:2.交战双方3.交战地点:4.关键人物5.战争结果: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军事家,结合课文和下图,完成下面的战争报告吧!攻方:守方:1004年辽北宋辽北宋澶州(古称澶渊)寇准宋真宗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化干戈为玉帛(交往篇)(一)不打不相识(宋辽关系)4.澶渊之盟1.签订时间:2.内容:3.评价1005年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化干戈为玉帛(交往篇)(一)不打不相识(宋辽关系)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4.澶渊之盟1.签订时间:2.内容:3.评价1005年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保持宋辽百余年和平,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化干戈为玉帛(交往篇)(一)不打不相识(宋辽关系)4.澶渊之盟1.签订时间:2.内容:3.评价1005年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消极影响:积极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保持宋辽百余年和平,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化干戈为玉帛(交往篇)(一)不打不相识(宋辽关系)正方:北宋与辽签定澶渊之盟用岁币换和平的方式可取。反方:岁币加重了人民负担,用岁币换和平的方式不可取。战争破坏双方的正常生产和贸易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生产和贸易的发展1044年(二)战争与和平(宋夏关系)阅读课文5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3.宋夏和议的时间和内容分别是什么?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化干戈为玉帛(交往篇)(三)辽、西夏与北宋并立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什么共同之处?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1.都曾与北宋发生战争,并使双方损失很大。2.后来都达成和约,北宋给它们岁币,双方贸易发展。3.都向北宋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政治制度。化干戈为玉帛(交往篇)辽西夏北宋澶州之战澶渊之盟1005年战战和三、交融与发展材料阅读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课堂练习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A.契丹族B.女真族C.汉族D.匈奴族2、澶渊之盟发生在哪两个政权之间?()A.辽和西夏B.北宋和辽C.北宋和西夏D.北宋和吐蕃AB3、澶渊之盟在客观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是()A.削弱了契丹势力B.维持了长期和平C.消除了民族矛盾D.加速了北宋灭亡B4、宋辽,宋夏和议共同点是()A.辽夏向宋称臣B.北宋割地求和C.北宋送给辽夏“岁币”D.互相禁止边境贸易C课堂练习5、澶州之战时,坚决主张抵抗辽军的北宋宰相是()A、寇准B、魏征C、王安石D、苏辙A课堂练习6、宋辽“澶渊之盟”后,双方在边境设置的贸易机构是()A.市舶使B.宣政院C.榷场D.十三行C7、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①阿保机称帝②赵匡胤建立北宋③北宋澶渊之盟④宋夏和议⑤西夏建立A①②③⑤④B②⑤④③①C①②④③⑤D②①③⑤④A课堂练习1、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2、“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的盟约。()3、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4、北宋-辽-西夏是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课堂练习当堂检测AA例4BCBAB课后活动1.澶渊之盟后,朝中大臣排挤寇准,寇准被罢去相职。当时京城里流传着民谣:“欲得天下好,无如召寇老。”想一想,这首民谣反映出民众的什么愿望?2.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反映了人们对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寇准的敬重、怀念之情。给社会带来和平、安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1.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秦﹣鲜卑族④北宋﹣赵匡胤⑤隋﹣李渊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③④⑤3.以下选项不属于北宋与西夏和谈后带来的结果是()A.西夏皇帝向北宋称臣B.北宋定期给西夏岁币C.西夏、北宋双方商业互不往来D.宋夏边境安宁,生产贸易兴旺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