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章末总结•能力提升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网络体系构建专题归纳整合高考真题链接教材练习解答章末达标检测卷(四)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答案速填]A.B.C.D.E.F.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社会经济布局特点区位条件产业升级面临困难生态环境日趋严重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地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解决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地理条件的分析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社会经济条件要从当地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等方面分析。面对不同的区域,要充分发挥其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克服其不利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例如: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分布区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东北商品粮农业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夏季日照时间长,雨热同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重工业基地可提供农业机械冬季温度低,热量不足华北旱作农业区华北平原夏季高温多雨,光热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三大障碍:旱涝、盐碱、风沙南方水田农业区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江淮地区光、热、水资源丰富,配合较好;劳动力充足;靠近商品粮基地和工业基地、海港,市场广阔春季低温阴雨,伏旱、洪涝、台风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分布区有利条件不利条件西北灌溉农业区新疆绿洲地带、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地广人稀,地价低水源紧缺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区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与高原比较,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与我国东部相比,热量不足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2.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3.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1)调整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根据各地的实际条件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各产业要全面发展;重视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2)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农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延长产业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良不利于农业耕种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涝威胁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条件,创造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4)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依靠科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5)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现象,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典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到目前已经建成若干商品粮基地、三大商品棉基地和油料、糖料作物基地。读我国商品粮基地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1)下列关于图中①③④⑦四个著名商品农业基地和与其相对应的优势农产品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A.①——甜菜、水稻、亚麻B.③——棉花、水稻、油菜C.④——甘蔗、水稻、甜菜D.⑦——水稻、亚麻、甜菜(2)试简要分析①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宜建成哪些商品农业基地。简述该地区发展商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3)图中②③⑤所在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该如何解决?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解析]本题以我国商品农业基地的分布图切入,考查商品农业基地建设的条件、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发展方向。第(1)题,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不适合种植甜菜、亚麻;④为三江平原,不适合种植甘蔗;⑦为成都平原,不适合种植亚麻、甜菜。第(2)题,①地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源、土壤、交通、市场、技术等方面分析。宜建成花卉、蔬菜、水果等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基地,该地地势低平,低洼易涝;人口稠密,宜农荒地少是发展商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的发展方向应因地制宜发展基塘农业,并通过提高技术和发展多种经营来提高商品率。第(3)题,②③⑤所在区域位于长江流域,农业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湖面萎缩、洪涝灾害较多,应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湖,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答案](1)B(2)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势条件: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河网密布,地表水丰富;沿海地区海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市场广阔;技术先进,粮食单产水平高等。宜建基地:花卉、蔬菜、水果等高效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基地。存在问题:地势低平,低洼易涝;人口稠密,农业产品商品率不高;宜农荒地少等。发展方向:治理低洼易涝地,发展基塘农业等混合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实施多种经营来提高商品率。(3)问题: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解决措施: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湖,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2014·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绿洲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1.该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双选)()A.保障城镇用水B.开发水能资源C.蓄水灌溉农田D.发展水产养殖2.适合该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措施是(双选)()A.开发山地,扩大耕地面积B.大量开采地下水,灌溉农田C.修建防渗漏灌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D.营造防护林网,保护农田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图中有大面积的戈壁,说明区域气候干旱;在水库下游有较多城镇和灌渠水系,则水库修建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城镇和农田用水。第2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本区域为干旱区,故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是水源不足,应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另外绿洲边缘有大面积的戈壁,说明风沙会威胁农业发展,可通过营造防护林网来保护农田。答案:1.AC2.CD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2015·高考浙江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下图为三江平原部分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可推断出()A.甲地海拔较高B.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C.丁地地势低平D.丁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甲地4.目前,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大规模经营的主要措施是()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②增加耕地面积③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④改变耕作制度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解析:第3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甲地在21世纪初期土地利用方式为湿地,因此甲地海拔较低;丙地纬度低于乙地,热量条件好;丙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区,排水条件好于乙地,因此丙地耕地开发条件好于乙地;丁地在20世纪五十年代和21世纪初期都为林地,林地主要位于山区,海拔较高,开发条件较差。故选B项。第4题,本题考查区域农业发展。该地为东北平原,农业要大规模经营需要增加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材料中说三江平原草甸、沼泽大多已利用,故可增加的耕地几乎很少。东北地区的气候决定了耕作制度。故选B项。答案:3.B4.B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5.(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化肥施用量过少的原因以及该地农业突出特点形成的原因等。第(1)题,环境质量优良的主要原因是受人类活动影响小,人为排放污染物少。题目要求“分析”,故要具体说明原因。第(2)题,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主要从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日较差大考虑。该地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虫卵不易越冬,该地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夜晚气温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第(3)题,建三江化肥施用量较少,一方面是自然原因,该地土壤肥沃;另一方面是人为原因,材料显示该地监测土壤肥力并精确施肥,可以有效控制施肥量。第(4)题,“绿色”指该地稻米质量优,主要原因是环境质量好、农药和化肥施用量少、技术先进;“米都”说明该地稻米生产规模大、单产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6.(2014·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材料二图甲为长三角城市分布图,图乙为长三角地区苏州、嘉兴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下表为我国长三角城市群与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对比。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重/%1.01.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820城市化水平/%6890GDP占全国比重/%1820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1)分析两大城市群的共同特征。(2)在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方面,首位城市应重点发展下列哪三个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序号)①国际金融②机械制造③服装制造④石油化工⑤文化创意⑥进出口贸易(3)苏州和嘉兴与首位城市距离相近,自然条件与农业基础相似,分析两城市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形成原因。(4)为把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人教版地理·必修3返回导航上页下页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化及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图甲可判断城市等级体系和城市化数量特征,表中反映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等信息。第(2)题,本题考查不同等级城市的功能。首位城市上海经济发达,科研力量强,基础设施完善,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交通便利,适合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进出口贸易等产业。第(3)题,本题考查经济发展及其原因。根据图乙可知,苏州和嘉兴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包括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差异,其原因包括城市内部的产业基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