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怎么写案例研究报告行动上可以分几步准备前期---准备----撰写课例----反思重酌---意义赋予第一阶段:准备前期选择一个或几个典型的案例,对其内容、结构进行分析:重点领会案例研究的问题?过程中别家是怎么做的?(课例中的问题、问题之后的教学决定、教学决定是怎么做的、做了决定之后又出现的问题……)(1)以“课堂”观察为出发点●设定观察的视角预先假设一些“有效教学”的标准(知识传授—高认知水平;学生发展—学生的参与度)●了解要观察的课堂背景学生的情况、课的类型、教师教学设计或思路等●需要一些观察的技巧选择性的文字记录:提问记录;回馈分析;结构性陈述课堂活动状态记录:师生互动、师生对话(语言)基于媒体技术的记录:第二阶段:案例准备研究表明:大部分老师不喜欢被观课,他们多数对观课表现出防卫的态度。事实上,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观课活动,现实中的地位也相当尴尬,一方面被广泛地认为是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的培训方式,另一方面教师又对它存有戒心,在心理上将其视为一种威胁。我们怎样才能将这项活动开展得自然呢?●将“表演”转化为“练习”。“表演”注重完美,任何一次“表演”,都要求它完美无缺,大多数参加者是为了观看,而不是去参加演出。然而,如果老师将观课当作是共同为“表演”这个目标做准备时,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大家都成为了参与者,出主意、想办法,积极地贡献自己的想法、经验、智慧。当个体为了达成共同目标而协调自各的努力时,就有合作,就有学习。●做点实录反思”。老师们自己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并写反思札记,这已成为老师工作的一部分了。看来,老师们的这种习以为常,从内心里不拒绝被观课也是有过程的,是慢慢形成的,其中一系列的安排和准备很重要。(2)走出“课堂”讲故事——叙事反馈,共同面对教学●关注细节对有意义的“细节”及其“情节”进行描述和勾画以叙述形式提供资料,用描述性小标题表示不同“发现”教学中的细节:成功的、失误的、创意的、你感动的等描述必须充分●关注“轶闻趣事”课堂中偶然发生的你感兴趣的……不在于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而是共同感受授课的“欢乐”和“困惑”。揭示课堂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利用共同搜集的材料,对实际教学情况,提供客观的反馈。对教学中的情境和问题,多角度的观察,多种选择的比较,做出理性的解释和分析。根据反馈信息,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寻找改进策略。●“悬置己见”对话不是去分析剖析事物,也不是去赢得争论,或者是去交换意见。它旨在将个人的主观观念搁置一旁,从而能够对这些观念本身进行认真的审视大家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只是坐的位置不一样●多“移情”把自己置身于别人的经验中,并无条件地保留自己的能力多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来寻求各种解决策略…(3)专业引领下的行为跟进●用学习引领研究从表面问题到本质问题从“眼前”问题到“前沿”问题●寻求外来支持听中学,提供理论文本或口头报告,学习教育理念和教师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与经验;做中学,提供教学、质量、学校管理的实际场景或研究项目,在实践与改革试验中学习;听懂的东西要做出来,凡是已经知道的文本理念和听懂的工作经验,尽量结合自己的工作做做看,亲自体验。做好的东西要说出来,凡是亲自做出的,提高绩效十分明显的事情,试着用细节描述或理性的话语表达出来。知识共享的处方性模型(JosephLuft&HavryIngham,1984)●公开自我的技能●倾听与回应的技能2盲区3隐藏区4未知区自己已知自己未知他人已知他人未知未变化的1234更加开放更加开放1234知识共享123424正在公开自我正在倾听与回应12341开放区13●行为问题化的技能●建构性反思的技能(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1234问题解决1开放区2盲区3隐藏区4未知区未变化的234正在边缘建构正在问题化1234问题域1问题解决的技能模型第三阶段:撰写案例初稿背景描述教学问题教学决定第一次教学决定后的现象由此引发的新的教学决定产生的新问题……归纳分析、反思,能引发的思考假设你再次遭遇该事件选择复杂情境揭示人物的心理具有独特的思考第四阶段:反思、斟酌、重写第五阶段:赋案例以意义孩子探究时老师的介入—以“千年古镇—美丽的朱家角”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的园本研究活动以项老师的一次主题活动“美丽的朱家角”开始的。项老师结合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教育,以及大班孩子“千年古镇—美丽的朱家角”的秋游活动后,设计并组织了一次分享交流活动“美丽的朱家角”。项老师设计活动的目的:①通过幼儿的分享与交流,萌发爱家乡的美好情感;②在讲讲议议中,清楚连贯地表达搜集与朱家角有关材料过程中发生的事情;③愿意倾听同伴的讲述,发展语言表达的能力。老师们集体观“课”后,发现项老师的设计理念与组织策略同现场幼儿的活动状态间有着很大的落差。老师们在教研组的反馈会议上指出:“活动中幼儿的关注点仅停留在对搜集材料的指认上,较多听到的是‘这是放生桥”、‘这是熙园’、‘这是我带来的’、‘他们没带东西来’等等,话多但言之无物,语言单调而干瘪。更不要说对家乡情感的流露了。“活动形式很丰富,有小组交流、个别汇报与观摩课等等,场面热闹,幼儿情绪也高,但从孩子们的活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兴趣点是游离于整个活动的;有的孩子在比较哪组小朋友带的材料多;有的孩子在谈论谁做的画面大谁的画面小……”项老师很沮丧:“原以为幼儿自己搜集了信息,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说,原以为他们在听同伴介绍时一定会相当的投入,原以为通过活动孩子会自然流露对家乡——朱家角的情感。可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项老师很困惑,其他老师也不知道怎么做才最好。教研组长施老师给大家介绍了她看过的瑞吉欧的方案教学和《儿童的一百种语文》这本书,针对项老师课中存在的问题共同阅读了其中的片段。大家特别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的兴趣进行了讨论。兴趣是幼儿成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它因年龄、个人天赋、以往经验以及学习机会的不同而有无数的差异,教育的重要的事情是发现这种能力。将兴趣作为学习活动的起点,而非手段,在幼儿探究过程中达成兴趣的实现。从根本上说,这也是对幼儿个体的一种尊重,有利于幼儿学习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兴趣不应予以放任,也不应予压抑,兴趣应成为达到较高学习水平的一种推动力。教育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兴趣,更要“引出”兴趣背后幼儿的需要,并帮助他们利用周围现实的客观条件,“深入”兴趣,将兴趣转化为问题,以此作为探究的出发点,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这样的学习活动,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能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积极态度去尝试解决面临的问题,获得对学习自由和快乐的感悟,获得对自我价值认识和实现的体验。另外,园长还请了区教研室的程老师给大家做《如何开展幼儿主题活动》的专题培训。之后,老师们一起讨论,设计了第二次“美丽的朱家角”活动。第二次活动以孩子在朱家角秋游活动中,关注最多的粽子切入,整个活动设计是:秋游活动的重温——关于粽子资料的搜集活动——关于粽子书与故事的阅读活动——尝试包粽子的活动——品尝粽子活动——围绕粽子的分享活动。老师们集体观了第二次活动的最后一次活动,发现:“和上次相次,孩子们很投入,想讲、愿讲、敢讲、能讲也会讲。一个男孩在讲包粽子的趣事,其他孩子听得很认真,好象一起分享了这段快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他们都体验过这样一个过程,很有共鸣。”“从他们的童言稚语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孩子们由对粽子的喜爱而迁移的对朱家角的热爱。”“我感觉‘美丽的朱家角’这个主题以粽子切入很好,但如果局限于粽子,仅局限于语言,是否真的有点局限了。”“我在游戏角看到一个孩子用积木搭了一座桥,我问他是什么,他说是朱家角的桥。”在反馈会议上,项老师也谈到,从这段日子里孩子的游戏活动和交谈中发现,孩子们已不仅仅满足于用语言来描述和表达对朱家角的感受了,他们不仅尝试着用积木拼搭朱家角的桥,还用蜡笔绘制朱家角看到的手工艺品,甚至有些孩子在模仿朱家角北大街上的店铺玩起了小商店的游戏。老师们在会上得出了一个共同认识:教师应创设丰富的环境,提供多样的材料,支持孩子们尽兴地用自己的各种“语言”来探索,用各种表征形式来表达对朱家角的感受和体验。于是,老师们各自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他们所了解的和《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提到的主题活动,仔细地分析了项老师班孩子的现状和需要,为项老师的第三次“美丽的朱家角”活动出谋划策。我们一起观课后,对如何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展开教学,让材料与环境成为无形的教师,建立起幼儿先前的知识、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间的联系,让学习主动发生等方面,就我们看到的几个片段讨论了起来:“一个孩子制作小挂件,用丝线穿珠子。刚开始他拿起来就穿,穿不进去,犹豫了一下,他把线放到嘴里,舔了一下,变湿了,再用手捻一捻,就一下子穿进去了。”“我见到一个小孩子,她也是穿珠子,她是用绒线穿的,很粗,穿不进去;放在嘴里舔一下、用手捻一下,再穿,也不行。想了一想后,她把绒线对折两头比一下,发现一头粗一头细。随后,她将细的那头放在嘴里舔一舔,捻一捻,一下子就穿进去了。”“说到比较,我发现一个孩子在用稻草粘房子。刚开始他用湿稻草,发现粘不上去,就用干稻草,发现一下子就粘上去了。后来,我见他宁愿用很细的干稻草,也不用宽宽的湿稻草。可能这个孩子在比较过程中发现了干、湿稻草与材料的关系,知道了怎么做。”“孩子在活动中,进行比较,自然而然地学到了知识和技能”。“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会教比较,也会教粗细,但主要是通过集体活动,目标是唯一的——教会孩子这个知识点。现在,我们的活动也有目标,但是目标是贽伏的,与知识点与技能相比,我们更关注过程,关注孩子的体验,让孩子在与环境与材料的互动中,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如果说,我们以前关注的是知识,现在关注的是幼儿在过程中的感受,幼儿在过程中不仅体验知识的发生,而且情感、社会性等其他方面也活动也获得发展。既然这个过程那么重要,那么我们老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做些什么呢?”我感到老师们集体走过的这个过程非常的有意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不断地在经验和理念的带领下,进行着有价值的专业讨论,正是由于专业讨论,老师们才得以相互支持、帮助,因而减少了教学方案的无目的与凌乱。正是同事之间的支持和帮助才使教师坚信,除了今天要把课上好,还必须采取必要的步骤改进明天的教学,并有勇气为了越来越成功而不断修正和改进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