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生物学与人类行为人文社科系梁乐第一章生物学与人类行为01一个脑还是两个脑02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03人的本性是“天生的”吗?04小心视崖一个脑还是两个脑?——割裂脑患者的知觉测验我们的脑能做什么?大脑两半球的功能相同吗?从1952年至1961年10年里,美国神经心理学家斯佩里先用猫、猴子、猩猩做了大量的割裂脑实验,发现左脑是“意识脑”“学术脑”“语言脑”,右脑又可以称作“本能脑”“潜意识脑”“创造脑”“音乐脑”“艺术脑”。脑科学家迈克尔·加扎尼加理论假设试想:1.如果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信息传输被切断,你身体的右侧会不会突然变得无法与左侧协调?2.如果语言由大脑左半球控制,在这个手术后,你说话的能力和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会受到怎样的影响?3.思维和推理过程是否都独立存在于两个半球中?4.如果大脑真的被分成两个脑,当这两个脑不在交流时,一个人还能正常地行动吗?5.既然感觉输入是同时作用于左右两侧的,那么视觉、听觉、触觉等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方法1.检测视觉2.有关触觉(接触)刺激的测试3.测试听觉能力对割裂脑患者进行视觉测验的典型装置对割裂脑患者进行触觉测验的典型装置结果视觉能力触觉能力(语言中心位于大脑左半球)视觉加触觉测试割裂脑患者所画的图讨论从这篇研究报告得出的总结性的结论是:每个人的颅骨内有两个不同的脑,每个脑都具有复杂的能力。加扎尼加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如果我们真的有两个脑,那么当大脑的两半被分开后,也许我们就有双倍处理信息的潜能。的确,有些研究证据表明,在正常人完成一项认知任务的时间内,割裂脑病人能完成两项任务。结果的意义1.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大脑的两半球有许多特有的技能和功能。2.随着对大脑两个半球功能定位的认识增加,我们可以有效地治疗中风或脑部受伤的患者。3.加扎尼加和斯佩里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多年研究以后,得出“大脑的每个半球的确有各自的思想”的结论。“你会选择什么职业?”其他意义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实验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改变了传统关于人脑两半球认识不正确的观点。传统上人们认为左半球是一个主导的进化得更高级的理智的半球,右半球只是一个附属的相对落后的半球。通过斯佩里等人的不懈研究,这种偏见得到修正。其次,这一重要发现给人类认识教育一个崭新的视野,使人们能更好的评价非语言形式的智力,增加对人类智慧结构先天个性的理解。这有助于教育改革,有助于判定不同程度专门化了的智力形式,使潜在的智力得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从重科学轻人文到同时强调科学和人文的转变。批评“那种流行的神话只是一种解释和愿望,并不是科学家的客观发现愿望。正常人不会只有半个脑,也不会有两个脑,有的只是一个分化的大脑,脑的每一半球都具有特定的功能。”——Levy近期应用1998法国的一项研究(Hommet&Billard,1998)提出质疑,认为切断胼胝体难以把大脑分成两半。(一个天生没有胼胝体的孩子,信息仍可在大脑两半球间传递)同年晚些时候,由包括加扎尼加在内的一个神经心理学研究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研究证明割裂脑患者日常感知的世界也许不同于我们正常人。(“把自己放在别人的位置”)一个研究(Morin,2001)侧重以内部言语(在心中关于自我的对话)作为自我觉知和意识的对话。(裂脑人:两种不均衡的自我意识分裂性的多重人格)丰富的经历=更大的大脑?为什么使用老鼠做被试?老鼠大脑平滑性——检测和测量更容易老鼠体型小,不昂贵——节约经费老鼠一胎多子——好分离在不同的环境下理论假设饲养在单调或贫乏环境中的动物与饲养在丰富环境中的动物相比,两者在大脑发育和化学物质等方面将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方法3种不同环境描述:(1)在标准实验室笼子中,几只老鼠生活在足够大的空间里,笼子里有适量的水和食物。(2)贫乏的环境是一个略微小一点的笼子,老鼠被放置在单独隔离的空间里,笼子里总有适量的水和食物。(3)丰富的环境,几乎是一个老鼠的迪斯尼乐园,6-8只老鼠生活在一个“带有各种可供玩耍的物品的大笼子里,每天从25种新玩具中选取一种放在笼子里”。结果“乙酰胆碱”(1)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的大脑和在贫乏环境中生活老鼠大脑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在丰富环境中生活的老鼠其大脑皮层更重、更厚,并且这种差别具有显著意义。(2)两组老鼠的脑细胞又称神经元,在数量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别,但丰富的环境使老鼠的大脑神经元更大。(3)在高倍电子显微镜下,发现在丰富环境中长大的老鼠大脑中的神经突触比在贫乏环境中长大的老鼠神经突触大50%你是怎样的一个人?易紧张激动还是平静放松?内向腼腆还是开朗大方?富于冒险精神还是追求舒适安逸?合群还是孤僻?对未来是乐观还是悲观?自信还是自卑?勤奋还是懒散?人格特质你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家庭环境的影响生命中的一些重大转折遗传因素造成“环境偏向”的原因20世纪后半叶,行为主义的风靡。遗传和生理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不能直接被观察到。很多人不愿接受基因在其人格塑造中起决定作用的观点。理论假设找到两个具有相同基因的人,从出生起就把他们分开,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把他们抚养成人。然后假定,到他们成年时,他们的行为和人格相同之处就是遗传因素所致。方法被试早年分离、成长环境不同,成年后才相聚的同卵双胞胎程序4种人格特质量表3种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问卷2项智力测验1张家用物品清单1张家庭环境量表3次访谈结果结果结果表明,对于相当数量的人类特征而言,大多数差异似乎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鲍查德和莱肯对自己那些煽动性的结论提出了三种解释:IQ差异中的70%由遗传因素决定,但仍有30%可归因于环境的影响;鲍查德和莱肯的基本假设是: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的综合影响决定的;人的特性影响着环境。小心视崖!竖立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心,高逾500米的世界最高的电视塔是游客必去之处。此塔最独特之处是在其350米高层所建的玻璃地面。面对这块呈扇形的玻璃地面,几乎每个试踏越的游客都战战兢兢,如再俯视玻璃下面350米以下的地面景物,更为惊心动魄。这种恐惧是深度知觉造成的。所谓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直觉。它能够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运动活动,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你认为深度知觉是先天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的?人或动物在发展的哪个阶段才能对深度和高度的刺激做出有效反应?对于不同种类和不同生存环境的动物,这种反应出现的时间是否相同?理论假设此实验的被试由36名年龄在6—14个月的婴儿和他们的母亲组成。做实验时,把每个婴儿轮流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浅滩”一侧唤引自己的孩子,然后在“深渊”的一侧唤引自己的孩子。结果9名婴儿拒绝离开中间板3名婴儿在母亲在深侧呼唤时,犹豫着爬过去大部分婴儿拒绝爬过去,或因未到母亲身边二大哭27名婴儿在母亲在浅侧呼唤时,爬过去animals当研究者把出生不足24小时的小鸡放在视崖上接受测试时?????他们从不会犯跌下深渊的错误。当研究小山羊在出生后很快就能站立、行走。从能站立的那一刻起,它们对视崖的反应和小鸡一样准确而且可预测,一次错误也没有。把一只出生仅一天的小羊放在“深渊”的一侧玻璃上时,它变得惊恐呆滞,表现出防御型姿势。随后,如果把它推向浅滩的一侧,它则变得轻松自在,并跳向看似坚实的表面。这说明视觉起着完全的控制作用,动物虽然能感觉到深渊一侧的表面是坚实的,但是这种感觉没能影响它们的反应。“浅滩”和“悬崖”对它们并无区别,它们走向两侧的概率是一样的。因为老鼠的视觉系统不够发达,它们属于夜间活动的动物,在黑暗中靠鼻子上坚硬的触须帮助其四处活动,靠嗅觉感知食物的方位猫主要在夜间活动而且也有触须,但是猫是食肉动物,不是像老鼠一样是食腐动物,因而它们更加依赖视觉。相应地,自从它们能自主运动开始起(约在出生后4周),小猫便拥有良好的深度知觉能力。76%的小海龟爬到“浅滩”的一方24%的爬到深的一方。这一事实可能表明是因为海龟的深度知觉能力较差,也可能是因为海龟生活在水里,它们不会‘害怕’跌落的状态。结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因为如果通过尝试错误学习获得这种能力,可能会带来过多潜在的、致命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