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岗前培训)教育心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讲课人:王艳玲章节安排第一篇总论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第二篇学生与教师心理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第四章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第三篇学习心理第五章现代学习理论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七章知识的学习与教学第八章技能的获得与培养第九章问题的解决与研究性学习第十章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四篇教学心理第十一章有效教学与教学设计第十二章教学成效的评价第一章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一)心理学知识(年龄特征)是教师选择教学行为的基础(二)心理学知识(认知与学习)是建构科学教学观的基础(三)心理学知识(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四)心理学知识(群体心理)是班级管理的依据(五)心理学知识(心理健康)帮助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一)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二)心理过程——知、情、意(三)心理状态——注意(四)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三、心理学的发展简史(一)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实验手段研究心理学,标志着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构造主义)(二)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三)华生——行为主义代表,反对研究虚无的意识,主张研究可以观察的动物行为。(1913年)(四)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20世纪初)(五)奈瑟——美国《认知心理学》于1967年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独立。第二节人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规律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顺序性3、差异性4、不均衡性二、心理发展理论(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13页)1、婴儿期(0~1.5岁)信任与不信任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怀疑和羞怯3、学龄初期(3~5岁)主动性与内疚性4、学龄期(6~12岁)勤奋与自卑5、青春期(12~18岁)同一角色与混乱的角色6、成年早期(18~25岁)亲近与孤立7、成年期(25~65岁)创造力与停滞感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完美感与悲观失望感(二)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人的心理不同于动物心理的主要特点是受到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儿童的心理发展也离不开环境和教育。教育要促进儿童心理的的发展必须遵循规律。1、最近发展区2、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三、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教育要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必须满足以下条件:1、教育内容的正当性2、教育要求的适合性3、教育的系统性、连贯性、一致性4、教育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第一节高等教育心理学一、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条件下教与学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条件下教与学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点1、是有序地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种社会活动。2、是培养完成中等教育后的人,使其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化人才的社会活动。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萌芽时期中国:教育心理学思想散在于孔子、孟子、荀子的哲学思想中。国外:教育心理学思想散在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中。理论基础:赫尔巴特—科学教育之父实践经验基础:洛克、卢梭、詹姆斯、霍尔、卡特尔、杜威、乌申斯基综合基础:桑代克、伍德沃斯(二)诞生及初创时期(20世纪初~上世纪20年代)1903年,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学科体系,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三)纷争阶段(上世纪20年代~上世纪50年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思想和认知主义教育心理学思想相互碰撞,出现流派林立,百家争鸣的阶段。行为主义流派:桑代克、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格斯里、赫尔、伍德沃斯等。认知主义流派:苛勒、考夫卡、维特海默、托尔曼、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加涅、海德、韦纳等。(四)兼容阶段(上世纪60年代~上世纪80年代)此阶段,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渗透到教育心理学中,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五)成熟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今)此阶段,各种理论纷争趋于缓和,学者们汇集百家之长,将行为主义、认知学派、社会文化学派、人本学派等融为一体,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有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茨基等。四、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综合化、本土化、情景化五、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观念(二)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三)有助于开展品德教育工作(四)有助于结合教学实际开展科研工作第二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及方法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伦理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描述性研究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二)实验性研究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社会背景(一)社会快速转型,现实问题复杂多变(二)高校扩招,就业压力增大(三)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变化,大学生成长中获得关注少(四)互联网普及,开阔视野,也有负面影响二、当代大学生在高校教学中的主体性表现(一)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三)师生关系中的主体性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一)认知特征上,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二)情绪特征上,情感强烈,积极乐观(三)人格特征上,个性张扬,渴望关注(四)信仰追求上,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五)人际交往上,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六)恋爱与性观念,渴望、正视爱情,性态度开放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的标准:王登峰、张伯源(1992)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善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二、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一)人际关系方面:缺乏经验、能力和勇气,导致回避、焦虑和恐惧。(二)学习方面:1、内容陈旧,脱离实际;2、学习价值指向自我,理想、信仰缺失;3、学习投入实用、功利;4、学习自主性能力不足;5、学习方法应付考试。(三)危机心理问题生活富裕——缺乏挫折经验;文化、价值多元——冲突焦虑;网络虚拟——人际交往减少,苦闷;独生子女——关注自我,自我中心;破裂家庭——人格偏差。(四)恋爱与性问题缺乏经验——紧张、恐惧、羞涩、不适当行为恋爱受挫——痛苦、迷惘、消沉甚至轻生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原则:全体性、主体性、差异性、预防调治发展相结合(二)内容及途径1、内容(1)心理素质培养:智能、非智力、人际关系、环境适应、健康人格。(2)心理疾病防治:心理卫生知识、挫折教育、心理疾病防治。2、途径:(1)开设讲座(2)建立机构(3)组织活动(4)营造氛围(5)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6)建立档案(7)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一)理念上,重“发展”,轻“矫治”(二)目标上,重开发潜能,轻“治疗、解压、预防”(三)途径上,各科教学与开展活动相结合第四章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第一节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一、角色及教师角色(一)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以一定权利来履行相应社会责任的行为。(二)教师角色: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反思者和研究者、终身学习者二、高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一)形成过程: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二)促进教师职业角色的形成的主要条件1、正确认识2、树立榜样3、积极实践第二节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一、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二、高校教师的专业技能: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66页)三、高校教师的专业情意:信念、情感、性向(个性倾向)、自我(自我意象、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对任务的知觉、个人未来前景)第三节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意识的、持续的、复杂的过程。二、教师的成长——从新手到专家型教师(一)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2、解决问题的高效率3、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二)熟手型教师的特点(第73页)1、教学认知上2、人格特征上3、工作动机和成就目标4、职业心理5、学校情境心理(三)教师的成长历程: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一)观摩与分析(二)微格教学(三)教学决策训练(四)教学反思训练(五)教师行动研究第四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认同教师角色,热爱教育工作。2、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工作和生活中能真实感受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控制和表达情绪。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角色冲突、职业倦怠、人际适应不良。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情绪衰竭(无气力)、去个性化(缺乏同情心)、个人成就感降低(自信心下降)。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一)社会层面(二)学校层面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2、提供进修机会,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三)个人层面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了解并悦纳自己3、悦纳、善待学生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5、提高情绪的调控力,保持平和心态6、学会休闲和放松第五章现代学习心理第一节大学生的学习一、什么是学习广义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变化是学习产生的标志。狭义学习:指人类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学习的含义:(一)学习的对象是知识经验(二)学习的过程是经历、体验和感悟(三)学习的结果是行为的改变(四)学习结果实现的条件是反复练习和经验(五)学习的质量是追求行为的持久改变二、学习需要学习者主体性参与(一)人的主体性:人的自主、主动、能动、有目的地行动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作用、地位。(二)人的主体性存在的条件:行为的自律性、自觉的能动性、自由的超越性(三)体现主体性的学习行为特征:外部行为的自律、内部意识的自觉、在此基础上的自我超越三、学生学习的特殊性——接受性、构建性、间接性、连续性四、大学学习的特点——自主性、专业性、多样性、探索性五、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第二节现代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班都拉理论观点:学习是人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由此,教育可以塑造、强化学生合适行为,矫治、消除不合适行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者看成是对环境中的条件作出反应的人,不需要担负起积极主动责任的被动者。(一)学习的发生过程华生:学习就是重复、强化刺激——反应联结。桑代克:以“情境”代替“刺激”,融进了主观因素。强调多奖励,少惩罚。斯金纳:提出学习历程分两种:应答型条件作用、操作型条件作用。华生支持前者,斯金纳支持后者。认为学习是“刺激”,经验是“反应”。经验越丰富,越发增加好奇,强化学习。班都拉:提出“观察学习理论”。学习不一定都是直接经验学习,榜样的作用,替代强化。(二)影响学习的因素表面上——强化、学习者、情景实质上——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行为的后果。(三)提倡的学习方式(四)倡导的教学模式二、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1 / 19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