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失业本章讨论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1.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2.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3.职业配给——实际工资刚性4.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2在第二章里介绍了一个最简单的宏观经济长期均衡模型。在模型里,我们假定在一个封闭的非货币经济中,资本存量、劳动力和技术都是不变的,并且劳动力全部被雇佣,不存在失业现象。这一假定只是为了简化分析,而现实的宏观经济运行相当复杂,上述前提往往是不能满足的。在这一章里,我们就来考察劳动力资源闲置的情况。失业问题一直是宏观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对整个社会而言,失业意味着人力资源的浪费,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部分生产要素,全社会的产出水平能得以提高;对失业者个人而言,失业意味着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失业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降低失业率一直以来都是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本章主要讨论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第一节首先分析失业的类型并介绍自然失业率概念。第二节讨论宏观经济处于一般均衡时的失业情况。在第三节中,我们从劳动力市场功能发生障碍角度来分析失业产生的原因。第四节对失业的治理作一初步的探讨。3第一节失业的类型和自然失业一、失业的类型根据对失业产生原因的不同解释,失业可以分为古典失业和凯恩斯失业。古典失业是与古典学派理论相联系的。在古典学派理论里,失业实际上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不相等的结果。供求失衡的关健在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率不是在市场出清的水平上。当实际工资水平过高时,劳动力市场供给就会大于需求,就会出现失业现象。如果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水平可以充分变动的话,当失业存在时,工资水平可以不断下调,使得劳动需求不断增加,失业现象最终能得到清除,因此劳动市场的价格机制总是能使整个社会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因此,在古典模型,只要工资具备充分伸缩性,失业只可能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但是,如果工资水平不能充分调整,比如政府最低工资法规定了工资的下限等,这时失业就不可避免了。在古典失业理论中,失业的持续存在,一定是劳动工资下降受到了市场以外的其他障碍,而只要让劳动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大规模的失业就不可能存在。4凯恩斯失业理论的产生与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密切相关。在经济的全面萧条期,社会总需求急剧萎缩,失业人数高度膨胀,工资水平一降再降,却对缓解失业问题无济于事。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增加是因为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的下降而引起的,产品市场的过度供给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过度供给。这种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失业被称为凯恩斯失业。如果出现凯恩斯失业状态,劳动市场的价格机制就可能失灵。这是因为在总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产品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象不可能消除,而由于对劳动力需求是对产品需求所引致的需求,劳动力市场上供大于求的现象也不可能消除,而要恢复到充分就业,必须提高总的有效需求,只有当产品市场供大于求状态消失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才有可能趋于一致,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在凯恩斯看来,引起失业的根本原因是周期性的经济萧条,因此凯恩斯失业也称为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问题将留在本书的第二篇中进行讨论,在本章的以后分析中,均不考虑周期性失业问题。5二、自然失业率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影响以后,每个经济仍然总会存在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近年来这一比例还有上升的趋势。即使是经济繁荣时期,这部分失业仍难以消除,因此一般认为,这些失业人口是在经济的动态变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弗里德曼在《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文中把这种失业称之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对总劳动力的比率被称为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是在一个给定的一般均衡的经济结构中,不断重复出现的具有收敛点的失业率。也就是说无论经济如何波动,自然失业率一般被认为是社会难以消除的。这种失业率的存在和大小与劳动力市场结构、信息完备程度、劳动力转移成本等多种因素有关,面与市场经济运行本身无关。从长期来讲,失业率最终会回到自然失业率的水平,因此在近年来国外失业理论文献中,自然失业率是一个更为重要的概念。动态地看,失业率的决定是两种自然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部分失业人口经过一段时期以后能重新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就业人口中又会不断游离出新的失业人口。这里,用一个简单的动态模型来讨论自然失业率的决定。6假定L表示劳动人口数量,E表示就业人数,U表示失业人数,因此有L=E+U,U/L就是失业率。如果f=再就业人口/失业人口表示重新就业率,s=离职人口/就业人口表示就业人口中的离职率,且都是常数,假定经济处于长期均衡状态,失业率不再变动,就有:fU=sE,即:fU=s(L–U)所以,U=sL/(s+f)U/L=s/(s+f)这一等式表明,经济处于长期均衡时的失业是由失业人口重新就业比率f和就业人口离职比率s共同决定。离职比率越高,失业率就会越高;重新就业率越高,失业率越低。重新就业人口离职人口7该模型的政策含义:要降低失业率,必须提高重新就业率,并降低离职率。模型的问题:没有回答最初的失业是从哪里来的。原因:劳动力市场以内和以外的因素。8第二节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本节讨论由于信息不完善导致的失业,这种失业属于自然失业,这时,劳动力市场是均衡的。一、基本概念1.摩擦性失业及其原因2.结构性失业及其原因3.结构性失业的规模与劳动力转移成本转移成本的大小取决于:(1)不同产业部门的差异程度;(2)人力资源的初始水平和人力资源培训机制。9二、职业搜寻理论(由于信息不完全)1.基本假定2.最优搜寻理论:搜寻的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当搜寻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严格的说应该是:继续搜寻的预期边际收益现值等于预期的边际成本)时搜寻就会停止。1.搜寻满意的职位空缺需要时间;2.搜寻的时间越长获得更高报酬职位的可能性就越大;3.离职找工作效率更高,失业是寻找高报酬工作的一项投资;4.获取有关职业岗位和报酬的信息是要耗费成本的。ttCttWttCttCttWttW/)(/)(;0/)(,0/)(;0/)(,0/)(222210BW&C0tt*AC(t)W(t)图4.1-4.2最优搜寻时间的确定和失业保障制度对事业的影响劳动者的最优决策行为决定了劳动者为寻找满意的工作进行搜寻的最优时间长度,也就是他自愿失业的时间。劳动者在搜寻工作期间处于自愿失业状态。影响最优搜寻时间的因素有很多,我们都可以将其归结为W(t)或C(t)曲线的移动。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对失业率的影响。A'B't*1C'(t)11三、贝弗里奇曲线——考察岗位空缺与失业之间的关系Beveridgecurve描述的是岗位空缺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假定劳动力市场当前处于AA曲线的M点,则失业率为um,岗位空缺率为Vm。其中,Ou0等于Vm,表示摩擦失业或结构失业,而u0um则表示其他类型的失业,如周期性失业。图中的AA曲线称为贝弗里奇曲线。在古典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应该始终处于45°线和贝弗里奇曲线的交点。周期性失业VVm0E45°u0umUAAM图4.3贝弗里奇曲线12第三节职业配给——实际工资刚性上节讨论了由于客观原因导致的失业。本节讨论造成自然失业率的另一种原因——由于人为的因素导致的失业——实际工资刚性,具体原因主要有:①最低工资法;②内部人——外部人理论;③效率工资理论。13一、最低工资法——令人失望的结果,往往是善良的愿望造成的。W/P(W/P)1(W/P)0SEDL1L0图4.4实际工资刚性和失业失业L在实际工资刚性的条件下,劳动力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出现障碍,当劳动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实际工资率高于市场均衡的工资率,于是失业就会产生。最低工资法是导致实际工资刚性的原因之一。最低工资法的本意是为保护低收入者的利益,结果却使他们陷入了更加不幸的境地。最低工资法对青年的失业影响最大。国外实证研究表明,最低工资水平提高10%,青年的就业人数就降低1%—2%。负收入税或许是更经济,效果也更好的帮助穷人的方法。14二、效率工资理论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资不能下降到消除失业的均衡水平是因为,厂商可能发现,支付给工人高于劳动力市场出清时的工资,能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利润。经济学家已找出三个理由说明厂商可以通过支付高工资而受益:①工资影响劳动力队伍的质量;②工资影响劳动者的努力程度;③工资影响劳动流动率。劳动力队伍的质量当一个厂商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时,他担心如果消减所有工人的工资,最好的工人最有可能离去。毕竟,这些工人将比那些效率低的同行更有信心能在原有(或更高)的工资水平上找到一份新工作。这是一种逆向选择效应:为一个厂商提供劳动的那些人的平均质量,因工资降低的影响而下降。15努力程度:如果所有的厂商都支付使劳动力市场出清的工资,努力工作对任何工人来讲都是不合算的,工人会作如下推理:“如果我偷懒没有被抓到,我得到了报酬并减少了努力工作的辛苦;如果偷懒时不幸被抓到了,我就会被开除,但市场是出清的,我很快就会找到一份工资相同的新工作,实际上并不存在对偷懒时被抓住的惩罚。”将工资确定在市场出清水平以上,意味着引进了惩罚机制。偷懒不幸被抓将可能不得不忍受一段时间的失业。如果一个失业工人愿意接受更低的工资为厂商工作,他也不会被雇佣。因为厂商知道他的承诺是不可信的,在更低的工资下努力工作是不合算的,这里存在一个道德陷阱问题。效率工资理论对处于良好愿望的政府的失业救济金政策的效果提出了一个悲观的预测:更高的失业救济金会带来一个更高的失业率。失业救济金降低了失业成本,为激励工人努力工作,厂商现在必须把工资提得更高,这将导致一个更高的失业率。劳动流动率:降低工资使工人辞职的比率——劳动流动率上升,雇佣新工人,对他们进行培训,发现最适合其天分与兴趣的工作都是要花成本的。因此厂商试图通过支付高工资来降低劳动流动率。16三、内部人—外部人模型内部人—已经就业的的劳动者;外部人—劳动市场上的失业者。内部人—外部人模型着重研究培训成本的重要性。每个厂商都需要一支劳动力队伍,新雇员要按照该厂商的运行方式接受特殊的培训。大多数培训是由内部人来完成的。内部人会认识到,通过培训新工人(外部人),他们与厂商讨价还价时的地位降低了,即使厂商答应继续支付给他们比新手更高的工资,但这种承诺是不可信的,毕竟他们是在培训自己的替代者。在将来讨价还价时,雇主可以利用这些低工资工人的存在来对现有的雇员施加降薪的压力。了解到这一点,内部人在培训新工人时拒绝与厂商合作,除非新雇员的利益与他们的利益一致。厂商也就只能通过提供给双方相似的报酬来实现这一点,这样就造成了工资刚性,提供给新工人的工资无法降到均衡的水平,失业会持续存在下去。此外,该模型还强调,即使内部人竟然愚蠢到去积极的培训新工人,厂商也不会真的认为新工人愿意在低工资下工作。因为外部人一旦得到培训,就变成了训练有素的内部人,从而被提供高工资的厂商吸引走。17第四节失业的构成和治理政策一、短期失业和长期失业二、失业人员的构成三、自然失业率的上升及其原因(失业回滞理论)四、主动和被动的失业治理政策失业治理政策主动的政策被动的政策控制劳动的供给规模,如延长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降低最低工资;进行职业培训;提供就业信息;加速劳动流动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