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基本概念“哲”者,智也。(《尔雅》)所谓“哲理”,就是指充满智慧能给人教益的道理或事理。哲理诗是一种通过对情景或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观书有感(一)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本诗乍看似乎“文不对题”,其实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事理形象化。作者以清澈的方塘喻丰富的学识,以源头活水喻读书学习。意在告喻人们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拥有丰富的学识。1.借景说理“溪云初起日沉阁,。”晚唐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诗人许浑登城东楼触景生情写下了著名的《咸阳城东楼》一诗,其中的颔联更为千古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山雨欲来风满楼”即是诗人当时的亲身感受,又是对晚唐政治形势的含蓄预示。一语双关,发人深省,富有哲理.现多用来比喻国家大动荡前的征兆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惠崇春江晚景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哲理: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才能及时体察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压抑茁壮成长。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哲理:人们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哲理:事情似乎走到绝境,令人一筹莫展;只要充满信心,就会出现转机,就会有新的希望。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然现象,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羽毛之轻,顺水自在而行。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朱熹(宋)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诫子弟[清]张英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2.即事说理清朝诗人张英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此诗一说为何绍基所作)全诗用类比手法说理警世:在短暂的人生中,要目光长远,不因小利而损害人间情义。过沙头宋·杨万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泾溪唐•杜荀鹤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池,便会小心翼翼,谨慎防范,故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处”,难免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因而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3.托物说理题竹石画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人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坚实的基础,即使遇到再大的打击,也会永立不败之地。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渐懂得什么为是,什么为非。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尽信书不如无书”。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琴声指头琴琴诗苏轼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借蜜蜂的辛勤采蜜,对辛勤的劳动人民进行热情的歌颂;又借蜜蜂酿造的蜂蜜被一些人轻易取走,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进行无情的讽刺。蜂罗隐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表面上占尽风光,为名利处心积虑的人最后也难免两手空空。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借景说理即事说理托物说理《观书有感》《诫子弟》《题竹石画》对比比喻类比表达哲理的形式哲理诗常见修辞字面解读哲理解读艺术形象隐含理趣原意新意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由此及彼欣赏哲理古诗的步骤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请简要分析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道理。王昭君清刘献廷汉主曾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哲理:甚至可以引申为,社会上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人才被埋没的悲剧实在太多太多了!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理趣?字面解读:后宫里的美女,像王昭君这等姿色的,还多的是,只因为昭君要嫁到外国,临行前向皇帝辞别时,才被元帝发现了她的美。至于那些始终没被皇帝发现,白头宫中的美女,还不知道有多少呢。点拨:(1)借景抒情(寓理于景),描写风雨之夜,江上风大浪险,而大雨过后,依旧是满山绿树之景。(2)对比,将雨夜的风浪与雨后的青山绿树相对比。(3)比喻,将江上的风浪比作人世间的种种不平与困境,将青山绿树比作一切美好的事物。(4)借以上三种手法来说明不管人生的困境有多少,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是永远长存的,这就需要以平常心面对逆境,以乐观的精神去搏击风雨的人生哲理。画眉鸟[宋]欧阳修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万物贵在自由,宇宙万物之美在能够自由自在。笼中鸟——林中鸟朝中排挤——放情山水“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对比【理趣赏析】2010年高考安徽卷作文:材料作文“哲理诗”“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写一文,诗歌体除外。高考链接菱、稻、荷花,生长习性不同,适宜种在深浅各异的水中,由此不难引出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可强求一律搞一刀切的道理。可以联想到用物,使物尽其用;用人,使人尽其才。古诗云:“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人生的选择、定位,也应从实际出发,切合自身实际,扬长避短,而不是相反。说现代社会,应该尊重个性,包容多元,千溪万家,菱稻荷花,各美其美,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罗素)。站在菱、稻、荷花的角度,谈生存、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选择适合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从“交流四水散作千溪遍万家”角度,立意为提供广阔空间,让各类人才得以施展才华。菱、稻和荷花,分别生长在深水、浅水和不深不浅的水中,皆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所在,不能凭借主观意志,从它们的出身(水的深浅)来判断它们的价值。逆向思维,说菱、稻、荷花种在何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旱稻,通常是在旱地直接栽培,尤其适于低洼地种植,一生勿需水层,全靠自然降雨或在干旱发生到一定程度时辅以适量的浇水。既要尊重规律,也要勇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变与变也是一种发展的辩证的关系。这些立论皆可得高分,甚至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