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背景)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第3课富国强兵的秦国(历史作用)第二单元商鞅变法课程标准:(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第1课)(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第2课)(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第3课)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背景)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时期探究:阅读教材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特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思路提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结合必修1、必修2和必修3内容)政治:文化:经济:军事: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王室衰微;阶级关系变化;新兴地主要求改革。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顺应时代要求,成为思想武器。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具体表现: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国家主持者齐国管仲魏国李悝、吴起楚国吴起赵国赵列侯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晏婴燕国乐毅大变革时代,路在何方?李悝吴起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时间国家改革者或名称变法内容作用春秋齐国鲁国战国魏国楚国其它诸侯管仲改革经济: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594BC)实质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李悝变法经济:①实行“尽地力”;②推行“平籴法”,政治:制定《法经》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吴起变法政治:①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三代以后的爵禄;②强令旧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③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④严格吏治成为战国中的强国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军事的发展壮大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探究:结合表格内容思考:各国改革共同的影响是什么?影响:不同程度地打击了旧制度、旧贵族势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转型。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动力是:•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想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2、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材料1:“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材料2:“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谶焉。——《春秋•公羊传》。”材料3:“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汉书●食货志》(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2)材料一中“相地而衰征”和材料二中的“宣公初税亩”各指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3)材料三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4)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参考答案:(1)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李悝变法;(2)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按亩收税。客观后果: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3)“平籴法”,目的:稳定小农经济,实现富国强兵(4)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材料1:秦国地处西陲,据有今陕西省大部和甘肃省一部分,与西部各族为邻,一向为诸侯各国所轻视,称之为“夷狄之邦”。公元前7世纪后期(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后在崤(今河南三门峡东南)遭晋军袭击,大败。转而向西发展,攻灭十二国,称霸西戎。秦国从此步入了春秋强国的行列。但是,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材料2:公元前4世纪初(秦献公时),秦国开始实行一些改革,如正式废除野蛮的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初步制定户籍制度等。但是,秦国的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探究:阅读下列两则材料,了解公元前4世纪中期以前秦国的社会状况,然后结合时代背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⑴BC7后期,秦国称霸西戎,但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⑵BC4初,秦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探究:结合教材第20页—21页内容归纳:商鞅来到秦国,面临着哪些变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有利条件:◆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民风:质朴、尚武;◆秦孝公支持。历史机遇:◆三家分晋,遏止秦国发展的力量大大削弱。(邻国削弱)◆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招揽贤能提供可能性(士人游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探究:结合以上内容归纳商鞅变法的背景?(一)历史大环境:1、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是时代的趋势2、各国改革和变法风起云涌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性(经济)兼并战争的需要——必要性(军事)新兴地主的需要——必要性(政治)百家争鸣的局面——可能性(文化)(二)秦国小环境:不利状况:政治、经济、文化落后;BC4世纪初秦国开始改革,但总体面貌仍无根本改观。有利因素:政治:君权集中,旧贵族势力弱;思想:注重实用,讲求功利;民风:质朴、尚武;孝公支持三家分晋;士人游说各国;其他:迫切性条件机遇第2课“为秦开帝业”──商鞅变法(内容)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宾客郡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史记·秦本纪》卫人公孙鞅,素好刑名之学。秦王孝公知其贤招之以富秦。遂拜卫鞅为左庶长。谕群臣:“今后国政悉听左庶长施行,有违抗者,与逆旨同。”卫鞅定法制国,择都咸阳以迁之。太子驷不愿迁,且言变法之非。卫鞅怒曰:“法之不行,至上犯之,太子君嗣,不可加刑,若赦之,则又非法。”乃言于孝公,坐罪师傅,将太傅公子虔劓鼻。百姓闻之曰:“太子违令,且不免刑其师傅,况他人乎?”变法之令得以实行。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摘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秦孝公十二年(前350),秦国大良造商鞅为了深化其改革,摆脱旧贵族势力的干扰,提议都城由雍城(今宝鸡市凤翔县境内)迁至新建成的咸阳城(今咸阳市渭城区境内),得到秦孝公支持。次年,秦国正式迁都咸阳。措施积极作用经济军事政治司法文化习俗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一个途径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强化了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了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探究:商鞅变法中哪一措施从根本上变革了社会制度?从变法的措施中你能看出变法的性质是什么?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重农抑商”政策(一)原因(二)定义重视农业生产,抑制(限制)工商业发展.(三)目的:(四)评价:1.对秦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为秦国的统一准备了物质基础。1、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2、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1、直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2、根本——巩固封建统治2.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特别是明清时期):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史记·秦本纪》措施经济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司法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习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推行一夫一妻探究:结合商鞅变法内容思考:其变法有何特点?农战法治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统治。是实行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改革。探究:商鞅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何评价?(第3课)“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战国)韩非子“(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宋代)王安石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归纳:商鞅变法的影响1、政治:2、经济:3、军事:4、国力:打击了血缘宗法制度,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增强了国力,为秦的统一奠基。一、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二)历史意义(积极性)总之,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性质: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改革运动(三)局限性:埋下土地兼并祸根;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剥削沉重和轻罪重罚激化社会矛盾。措施历史局限经济军事政治司法文化习俗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严禁私斗)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埋下土地兼并祸根压制工商业,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导致民主意识的弱化但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改革不完全彻底加重剥削轻罪重罚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文化,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三)、变法的历史局限(结合变法的措施分析其历史局限)二、商君虽死,秦法未亡关于商鞅的死因有几种说法:(1)司马迁:刻薄寡恩,用刑太过(2)苏轼:“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3)马克思主义:商鞅变法触犯奴隶主利益,受到报复(阶级分析)(4)新说:是君主集权与贵族分权的斗争,因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导致与秦惠王矛盾加剧而被杀依据教材第26页内容思考(2)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即位。(1)守旧势力对新法的抵制,破坏与反扑探究:守旧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思路提示:评价标准:一场变法和改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说明变法本身是成功的)商君虽死,秦法未亡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根本);(2)改革措施全面彻底,执法如山;(3)充分的舆论宣传取信于民;(4)秦孝公大力支持(重要);(5)有利条件和良好机遇。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变化各国的变法旧贵族的抵制商鞅之死商鞅变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秦国的强大单元小结小结:商鞅变法•指导思想:法家理论•宗旨:富国强兵•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范围: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习俗等方面。在各诸侯国的变法中,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商鞅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