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疾病MRI诊断检查方法由于腹部参与呼吸运动,因此腹壁运动可产生伪影,并重叠于图像当中,影响图像质量及观察。为了减少伪影,采用压迫技术、呼吸门控技术及流动补偿技术,使腹壁运动伪影和腹主动脉血流产生的伪影得到消除及减轻,大大改善了图像的质量。目前,腹部的MRI检查大部分应用于腹腔内实质性脏器。不同的器官扫描序列亦不甚相同,同时造影增强技术的不断的开展,将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腹部MRI检查采取仰卧位,应用体线圈以及必要的表面线圈,以获得更加清晰的图像。一般扫描范围从肝脏膈顶部至肝右叶下缘,扫描层厚及间隔通常为5-8mm,对较小病灶可采用1-2mm无间隔扫描。常规的行轴位、冠状位以及必要的矢状位扫描。MR平扫常规采用自旋回波序列或快速自旋回波序列。MR增强扫描目前常用的是顺磁性MR对比剂Gd-DTPA主要反映病变的血供特点,需采用T1W序列。MR增强扫描的目的是使正常肝组织与病变之间的信号强度形成差别,以便发现平扫不能显示的等信号病灶或可疑病灶。正常解剖腹部组织器官的MRI信号特点组织T1-WI质子密度T2-WI脂肪白白灰白肌肉黑灰黑灰黑灰气体黑黑黑肝脏灰白灰黑灰脾脏灰灰灰胰腺灰白灰白灰白肾皮质灰白灰白灰白肾髓质灰灰灰胆囊黑灰白血管黑黑黑肾上腺灰灰灰白肝脏肝脏的检查技术肝脏检查与其它腹部器官一样,必须根据临床的要求及实际检查相结合。因此,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上是有较大帮助的。检查前准备检查前早晨禁食。常规扫描SE序列T1-WI和T2-WI以及SPIR技术。MR平扫T1WI主要用于显示器官解剖结构而T2WI主要用于观察病理变化。MR平扫对大多数肝脏疾病可作出准确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增强扫描其目的是使正常肝组织与病变之间的信号形成差别。采用高压注射器经外周静脉快速注射Gd-DTPA(0.4mmol/kg)快速T1W序列扫描,可获得清晰的肝动脉期、门静脉及平衡期观察血液动力学改变。其作用是:主要鉴别良、恶性肿瘤特别是对早期的鉴别诊断及判断肝癌对肝动脉及门静脉的侵犯情况。肝脏解剖肝叶的划分肝位于上腹部。传统上将肝分为4个叶:左叶系肝镰状韧带和纵裂左侧部分,约占肝脏的1/4。右叶为肝镰状韧带右侧的大部分约占肝的3/4,于脏面又分两个小叶。位于肝门前方为方叶,位于肝门后方为尾叶。肝脏的前面肝脏的后面肝段的划分Couinaud和Bismuth根据肝内血管特点将肝脏分为8段,即左、右叶各分4个段,右、中、左肝静脉从纵的方向,右、左肝门蒂(门静脉、肝动脉、肝胆管)从横的方向将肝脏分为8个段,即Ⅰ:尾叶;Ⅱ:左叶外上段;Ⅲ:左叶外下段;Ⅳ:左叶内侧段或方叶;Ⅴ:右叶前下段;Ⅵ:右叶后下段;Ⅶ:右叶后上段;Ⅷ:右叶前上段。肝脏分段解剖肝叶、段的模式图正常肝脏MRI解剖正常肝脏实质部分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信号强度,在T1权重像上肝的信号较脾高,于质子密度像(N(H))上肝的信号强度低于脾,于T2权重像上肝的信号强度明显低于脾。肝的纵、横裂中含有较多的脂肪,在T1权重像上常显示为高信号。门静脉主干由于流空效应,显示为低信号。T1-WI轴位肝右、肝中静脉显示率为100%,肝左静脉显示率为98%。但肝动脉、正常肝内胆管由于管径细,多不显示。T1-WI轴位正常肝脏增强肝脏疾病肝硬化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是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纤维组织增生﹑肝结构和血管循环体系改建为特征的一种病理过程。主要病因是肝炎血吸虫病﹑酒精中毒、营养缺乏、慢性胆道梗阻等;我国以乙型肝炎为主要病因。MRI及病理:肝细胞大量坏死,正常肝细胞代偿性增生,形成许多再生结节,同时伴有肝内广泛性纤维化,致肝小叶结构紊乱,肝体积变小。MRI可充分显示和反映肝硬化的大体病理形态改变。肝脏大小和形态1、肝脏的体积和肝叶的比例改变取决于病变程度,肝炎后肝硬化往往是右叶萎缩,尾叶常代偿性增大,可能与血供特殊有关。左叶可正常、萎缩和增大。2、纤维组织增生和肝叶萎缩可导致肝裂增宽和肝门区扩大。3、肝结节增生,肝表面凸凹不平,呈分叶或善贝形。肝硬化MRI表现1.早期肝硬化肝脏体积正常或增大。2.中晚期(1)肝缘轮廓呈结节状凸凹不平;肝脏缩小,肝叶比例失调,通常是肝右叶萎缩,左叶和尾状叶增生肥大;肝门肝裂增宽。(2)脾脏增大,至少超过5个肋单元(3)静脉曲张;常见于肝门、胃周和食管下段,呈簇状或条索状软组织密度影,重者累及腹膜后的静脉管。(4)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可伴有腹水(5)肝脏再生结节、T1W一般呈等信号,T2W呈低信号,当结节有等信号或高信号时提示癌变。T1-WI轴位T2-WI轴位T1-WI冠状位早期肝硬化伴脾大T1-WI轴位N(H)轴位T2-WI轴位结节性肝硬化T1-WI轴位T2-WI轴位SPIR轴位SPIR冠状位酒精性肝硬化肝硬化后癌变(弥漫型)肝硬化肝硬化增强小肝癌肝硬化肝癌伴肝内转移肝脓肿临床常见的肝脓肿有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以细菌性多见。细菌可以通过胆系、门脉系统、肝动脉系统入肝,也可由邻近器官直接入侵。MRI:肝脓肿可单发或多发,为圆形或椭圆形。T1WI上脓腔呈稍低信号,T2WI上脓腔为高信号。脓肿壁呈低信号同心环状改变,内层为肉芽组织,在T1WI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外层为纤维组织增生,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是典型的表现。注入Gd-DTPA增强后的脓腔壁如“花环状”强化,脓腔不强化,如果在脓腔内发现气体影,对诊断肝脓肿更有把握。“”肝左叶脓肿肝脓肿增强肝囊肿肝囊肿是一种较常见的病变,其中先天性的肝囊肿最常见。肝囊肿可单发,也可多发甚至多囊肝。后者常合并肾、肝、胰囊肿。先天性的肝囊肿的病因不明,多认为与胚胎期肝内胆管和淋巴管发育障碍有关。肝囊肿多无临床症状,偶尔被B超、CT或MRI所发现,大的囊肿压迫邻近组织,可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压迫肝内主胆管时可出现梗阻性黄疸。囊内出血、及囊肿破入腹腔可出现急腹症等症状。MRI:肝囊肿呈圆形,边界光滑、锐利其内信号均匀。病灶大小不一。在T1WI上呈均匀极低信号区,边缘光滑锐利,囊肿蛋白含量较高或有出血时,可呈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囊肿轮廓更清楚,囊肿无强化。T1-WIN(H)-WIT2-WI肝右叶单纯囊肿肝血管瘤肝血管瘤通常为海绵状血管瘤,由扩张的血窦组成,为肝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以女性居多,可发生任何年龄。血管瘤大小不一,单发多见,多发也不少。其肉眼所见:外观呈紫红色,质软,可压陷。无包膜,切面呈囊状或筛状空隙,如海棉,故称为海绵状血管瘤。其内有时可见疤痕组织,偶见钙化。镜下:见大小不等的血管窦,衬以扁平内皮细胞,管腔之间有纤维组织和其他基质。绝大多数肝血管瘤无任何症状,偶被其他检查所发现,少数大的血管瘤因压迫邻近脏器产生上腹部不适。MRI:有特征性形态学表现,肿瘤的70%呈圆形、卵圆形,30%为分叶状。界限清,边缘锐利。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N(H)上呈稍高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大部分信号均匀,少部分信号呈混杂低信号。在多回波T2-WI上,随TE时间的增加,肝血管瘤的信号强度递增,称为灯泡征。巨大的血管瘤纤维瘢痕或纤维间隔在T1-WI和N(H)及T2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Gd-DTPA增强扫描多数病灶呈“快进慢出”强化,瘤内血栓或纤维化部分始终呈低信号。T1-WIT2-WIT2-WI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细胞癌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各地肝癌的发病率亦有上升的趋势,在男性占第三位,女性占第二位。本病可发生任何年龄,以40-49岁为多,男女之比为3~5:1。肝细胞癌是原发性肝癌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细胞类型,常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病理大体病理Eggel于1901年就肝癌的大体形态病理提出了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三种类型,并沿用至今。直径≥5cm为巨块型,可由单个结节或多个结节融合而成。直径5cm为结节型,可单发或多发。弥漫型指小的瘤结节多为1CM以下弥漫分布于大部分肝脏。直径≤3cm为小肝癌。组织学病理肝癌的细胞类型: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混合型。按Edmondson分级:Ⅰ级高分化;Ⅱ-Ⅲ级中分化,常见;Ⅳ级低分化。原发性肝癌MRI表现平扫肝癌病灶在T1WI上呈边界不清楚稍低信号,少数可呈等信号。T2WI上呈稍高于正常肝组织信号,随TE时间延长,信号减低,边界变得模糊。如肿块内有脂肪变性、囊变、坏死、出血等改变,可呈不均匀混合信号。囊变及坏死在T1WI肿瘤呈稍低信号的基础上,内见不规则的更低信号,而T2WI呈高信号。出血呈短T1长T2异常信号,也可坏死与出血并存。增强扫描有力发现小病灶和等信号病灶,典型的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占75%以上,肿瘤T1WI上多数呈不均匀强化信号,边界更为清楚。T1-WIN(H)-WIT2-WI肝左叶巨块型肝癌T1-WIT2-WIT2-WI肝右叶后段结节型肝癌弥漫型肝癌见大小不等的细小结节及几乎布满整个肝或大部分肝脏。由于肿瘤呈浸润性与周围肝实质分界不清,MRI常显示病变为稍长T1稍长T2异常信号,如累及门静脉、肝静脉可伴发瘤栓形成。T1WIN(H)-WIT2-WI肝左叶及方叶弥漫型肝癌门静脉瘤栓形成近年来国内外对小肝癌诊断的研究给予高度的重视。≤3cm者5年生存率为84.6%。因此,对小肝癌发现及诊断是相当重要的,MRI在诊断小肝癌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MRI表现为小片状、界限不清的稍长T1稍长T2信号强度。N(H)-WIT2-WI肝右叶前段小肝癌T1-WI病理:小肝癌肝右叶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胃癌门静脉癌栓肝癌多弹头术后增强肝转移癌人体内任何部位的恶性肿瘤均可经门静脉、肝动脉或淋巴途径转移到肝脏。如:肺、乳腺胃肠道、胰腺、肾、卵巢等部位癌或其他恶性肿瘤均可转移到肝脏。其中以胃肠道和胰腺癌最为常见。MRI是发现肝转移癌最为有效和最为敏感的检查方法。不仅能发现转移癌的大小、数目和形态的变化,而且能区分转移瘤内的坏死、囊变、出血、脂肪浸润、纤维化及钙化等改变。平扫1、肝内多发性大小不等圆形结节影,T1WI多数呈边缘较清楚低信号区,信号均匀或不均匀,肿瘤伴有新鲜出血或转性黑色素瘤可呈高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2、“靶征”有的瘤灶中央可见小圆形长T1低信号和长T2高信号,系中心性坏死或含水量增加。3、“晕圈征”在T2WI上,有的转移瘤边缘可见高信号带,其机制尚不明,一般认为是瘤体周边水肿或血管丰富的反映。增强扫描可提高检出率,多数呈不均匀或环形强化。T1-WN(H)-WIT2-WI胃癌术后肝转移病史:结肠癌穿刺后病理:腺癌胆道系统正常解剖胆道系统像一棵树,肝内胆管是树枝,左右肝管是主干枝,肝总管和胆总管是树干,胆囊像一个果实长在树干上。在肝内,胆管、门静脉和肝动脉三者相伴而行。肝内胆管分支直径不超过3mm,左右肝管在肝门汇合形成肝总管,肝总管直径3~6mm。长20~30mm和胆囊管汇合形成胆总管。汇合点的变异较大,胆总管的直径大约8mm。胆总管进入胰组织或在胰后进入十二指肠,在十二指肠壁内与胰管合并形成壶状扩大的入口叫做Vater氏壶腹。MRI轴位面上肝总管表现为肝门处环形血管流空影而胆总管的环形血管流空影则出现在胰头或钩突处。胆囊位于肝脏下面,肝右叶与方叶之间的胆囊窝内,轴位像上呈卵圆或圆形横径在2.5~3.5cm,4.5cm为增大,厚度为1~2mm,3mm为增厚。T1-WI轴位的正常胆囊T2-WI轴位的正常胆囊正常MRCP成像胆道疾病一﹑胆道先天异常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样扩张是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非常罕见,主要见于儿童和青年,男女发病几率相同。先天性肝内胆管囊样扩张分两型Ⅰ型;为少见型或单纯型,不合并先天性肝硬化,常伴有胆石、胆管炎和肝脓肿。Ⅱ型;为常见型,合并先天性肝纤维化,较少有胆管炎和胆管结石。合并症包括胆总管囊肿、海绵肾、婴儿多囊肾等。MRI表现(1)表现为大小不等、边缘锐利的圆形或椭圆形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无强化表现。(2)肝内胆管扩张一般为多发性,在MRCP图像上呈串珠状或藕节状高信号,彼此之间可见正常胆管与之相连。先天性肝内胆管扩张伴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