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孙卿书叙录》:“臣向言:所校中书《孙卿书》三百二十二篇,凡重复二百九十篇,定著为三十二篇皆已定。”刘歆的《七略》辑略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诸子略:儒、道、阴阳、法、明、墨、纵横、杂、农、小说;诗赋:屈原之赋、陆贾之赋、孙卿之赋、杂赋、歌诗;兵书略: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刑法;方技略有:医经、经方、房中、神仙荀勖的《晋中经簿》一曰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讚、汲冢书。王俭的《七志》1、经典志,记六艺、小说、史记、杂传。2、诸子志。3、文翰志,记诗赋。4、军志略,记兵书。5、阴阳志,记阴阳图纬。6、艺术志,记方技7、图谱略,记地理图书。末附录佛经录和道经录,释道安和僧佑释道安312-385俗姓卫,常山人,12岁出家,是著名的高僧和学者,以小乘佛教为主僧佑俗姓俞,彭城下邳人,445-518,是著名的高僧和学者。释道安《综理经目录》的特点:一是按照译人的先后来著录。二是记录了失译经、摘译经、疑经、注经、杂经。三是分类齐全,考订严谨,凡入录经典无论残缺与否都亲自寓目《出三藏集记》的特点第一部分是撰缘起(卷一)记天竺集结经律论三藏的经过。以及汉地传译佛经的情况,尤其是记载了佛教名词术语前后的不同译法。第二部分,诠名录,主要记载东汉到梁所译的佛经和著述著作名称、卷数、译撰者、译时、同异、存佚、真伪等情况。第三部分,6-12卷,总经序把佛经前的序言、汉地僧俗为汉译佛经所做的序言、后记120篇。第四部分,13-15卷,述列传,收录梁以前的名僧,以译经僧为主的传记32篇。《隋书·经籍志》的特点一是有总序和大小序。总序置于全书之前,叙述三带以来书籍发展演变的情况,以及编撰的原则。每部的后面又有大序,每小类的后面又有小序。二是《隋志》对所收同类书目按时代先后排列,每书著录书名和卷数,下面有用小字夹注的形式注明作者、时代、爵衔,有的还简要介绍有哪些同类书籍以及存佚情况。记载了六朝图书的变迁。三是集部之末附了道经和佛经的名称卷数。在此以后又各附一篇长序,记叙了佛道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四是继承和发展了甲乙丙丁分类法,首次以经史子集的名称来分类,《新唐书·艺文志》一在每类目中分为著录和不著录两部分,著录是指《古今书录》中收录过的书,不著录是指《古今书录》中没有收录的书。二是所著录的书皆先记撰人,再记书名,再记卷数,有的书还有简要的夹注以说明作者的字和爵里、撰写的原因,以及认为应该说明的问题。三是有夹注的书只是少数,同《旧唐志》一样也删除了小序,使学术源流不明。四是所增录的书只是根据北宋时期的藏书,故不能反映唐代学术文化的全貌。五是《新唐书》每有不少失于考证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的错讹。晁公武生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卒于孝宗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澶州人(今山东钜野人)。北宋末年晁公武入蜀,任四川转运使井孟宪的属官。井氏藏书丰厚,后全部赠与晁公武,使晁公武成为著名的藏书家。他与读书之余,亲手校书撰写提要,大约在晁公武五十岁时出任四川荣州太守,开始撰写《郡斋读书志》,并最终撰成此书。陈振孙稍晚于晁公武,字伯玉,浙江吉安人。生于孝宗淳熙末年,卒年不详。曾在江西福建浙江等地任官,《直斋书录解题》的体例一,在每部前都有大序,但在明初亡佚。二,五十三小类并非每类前都有小序,只有必要的时候才加小序,共有九篇小序。如把《论语》和《孟子》合为一类称语孟类,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所以做小序加以说明。三,对每一部书都做题解,创立了目录学著作也收题解的体裁,郑樵郑樵字渔仲,又称夹漈先生,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4年),卒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他学识广博,自负不下向、雄,著述有八十四种之多,今可考者有五十七种。马端临马端临生于南宋后期理宗宝祐二年(公元1254年),卒于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文献通考》348卷钱曾钱氏,字遵王,明末清初人,号也是翁,是著名的藏书家,藏书堂名述古堂,由名也是园。他曾撰《述古堂书目》收书2200多种,后来又撰《也是园书目》收书3800多种。后来又根据所收藏的的书选择版本珍贵的图书634种撰成《读书敏求记》。黄丕烈黄氏字荛圃,生于1763,卒于1823年,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家。他还有百余种宋版书,他专为宋版书建藏书室并命名为“百宋一廛”,通过对它的考证、鉴定以题跋的形式撰成《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创目录学著作中的题跋体。顾千里《思适斋集》顾广坼,字千里,以字行,号思适居士,1766-1835。是清代著名的学者,校勘学家和版本学家。朱彝尊《经义考》朱是明末清初人,1629-1709我国第一部经学专科目录著作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姚氏字立方,号首源,1647-1717?,安徽新安人,是著名的经学家。《四库全书》《四库全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下令各省收集历代图书及清人的著作,三十八年成立《四库全书》馆,历时十年到1782年完成。该书按照四部分类:经部十类、史部十五类、子部十四类、集部五类,共四十四类,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11卷,《四库全书》修成以后最初抄了四部,分别放在故宫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热河避暑山庄文津阁,称为内廷四阁。后来又抄了三部,分别放在:镇江文宗阁、扬州文汇阁、杭州文澜阁,称为江浙三阁,允许士人查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昀主撰,字晓岚,又字春帆,河北献县人。戴震、翁方纲、姚鼐等人也参加了编撰,在编完一书后撰写提要,最后由纪昀修改定稿。《提要》共二百卷,总结了刘向、班固、魏征、晁公武、马端临直到清人钱曾和朱彝尊等编写方法和形式,是一部反映著者事迹、古籍版本、文字和内容评价的目录学著作。《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927年12月,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成立,方确定由柯绍忞任总裁,而用日本的庚子赔款的退款为经费,先修了提要从1931年到1942年,撰成提要稿32960篇。从作者的签名时间看部分提要稿要到43年7月方成稿,共有71名著名学者参加有罗振玉、胡玉缙、杨树达等抗战胜利之后北京光复提要稿和相关的书籍档案由中方代表沈兼士接受。1949年归中国科学院图书馆,1982年加以整理出版,1993年经部已经出版,其余当时未出版。近年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续修四库全书》章学诚《校雠通义》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会稽人。生活在考据学兴盛的时代,他的校雠学就是目录学一、“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目录学的主要内容。二,在书目的著录方法上,提出互著别裁法,以作为分类著录的方法三,书目的分类应根据学术的变迁和书籍的情况而变,不可拘泥于成法张之洞的《书目答问》张之洞,字孝达、香涛,又号壶公,河北南皮人,1837—1909。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四川学政时批评学童不知读书、因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特为之撰写了《輶轩集》和《书目答问》,成书于1876年。范希曾(1901——1930)字未研,江苏淮阴人。1927年就任南京图书馆编撰。1930年《史学杂志》刊出《书目答问补正》。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姚名达1905-1942,字达人,号显微,江西兴国人,192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后到南京商务印书馆,42年7月7日遇敌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