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接受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西方文论研究重点的转移美国M·H·艾布拉姆斯(M.H.Abrams,1912—)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1953)中提出文学艺术的四要素说,认为在整个艺术活动过程中与艺术作品有关的要素有四个,即:作品、艺术家、宇宙、观众。西方不同时期的文艺理论展示出了对这四个要素研究向度的侧重,并走过了一条从研究“作者”为中心(以圣佩韦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精神分析学学等)到研究“文本”为中心(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等)再到研究“读者”为中心(现象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法等)的道路。艺术接受作为文学艺术的四要素之一,在艺术活动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波兰学者茵加登的现象学、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和姚斯、伊瑟尔接受美学和费什、霍兰德的读者反应批评为代表的这一发展趋向,重点都致力于研究艺术作品的接受活动。关于艺术接受艺术接受就是在艺术传播的基础上,接受主体以艺术作品为中心而展开的鉴赏、消费和批评活动。它主要包括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两个层面的活动。一、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的完成。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艺术接受与艺术创作是艺术活动中两个重要阶段,艺术创作是艺术活动的起点,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的终点。在艺术创作阶段,艺术活动的主体是艺术家,是艺术家把社会人生内容进行加工与编码转换为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艺术接受阶段,艺术活动的主体则转变为读者或观众,是接受主体对艺术作品进行解码、再生的过程。如果说创作阶段的艺术作品是由艺术家所创作的“第一本文”的话,它与作者的关系更密切,那么接受阶段的艺术作品则是由接受者所创造的“第二本文”,它与接受者的关系更密切。艺术接受二、艺术接受是实现艺术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中间环节。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对“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进行了区分,他认为艺术作品只有被接受主体审美地感知,才能变成审美的对象而具有审美的价值。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具有两极: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品的本文,审美极是由读者完成对本文的实现。”作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充满“不确定性”和“空白”,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欣赏者必须将作品中的空白与意义的不确定性“填充”、“具体化”或定形化,这个过程即是艺术作品审美价值被发现、被创造的过程。同时,艺术作品的认识、教育、审美和娱乐的社会功能是也潜在的、“隐含”的,必须由接受主体对其进行阐释、挖掘而实现。艺术接受三、艺术接受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艺术接受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活动,而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艺术接受具有再创造性。接受主体必须对艺术作品从艺术语言到艺术形象再到艺术意蕴进行审美再创造,才能使其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得到彰显。从最根本意义上讲,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一样,也是人类自身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如果说艺术家在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作品来,是第一次创造,那么接受主体发动能动性,凭借个人的思想意识、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通过想象、联想等,还原、丰富、补充、扩大作品中艺术形象,品鉴、领悟其中的艺术意蕴,则是另外一种再创造。英加登曾说“每一次新的阅读都会产生一部全新的作品。”艺术接受过程中出现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也说明艺术接受是一个审美再创造的过程。艺术接受最后,艺术接受是艺术返回社会生活的必由之路。如果说艺术创作是从人生走向艺术,那么艺术接受则是从艺术回到人生。《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关文者批文以入情。”前者说的是创作过程,后者说的是欣赏过程。接受者积极主动的构建作品的艺术世界,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审美享受,产生相应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品行情操,并转化为一种人生境界。艺术接受使艺术重返社会生活还表现在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和构造新的社会生活上。接受者被艺术作品所构造的新的现实所感动,从而以新的态度、新的眼光,重新审视、理解现实生活,而且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重新构造我们的现实。接受美学姚斯和伊瑟尔的德国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能动作用,阅读的创造形和重视接受主体的显现。姚斯的“期待视野”(接受美学方法论的“顶梁柱”)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期待视野”是指一个超主体系统或期待结构,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任一文本的思维定向。“期待视野”是由读者自己的文化、兴趣、经验、学识、经历、年龄、性别等诸多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种对文本的潜在准备,是读者参与创造的原动力。“期待视野”主要有两大形态:其一是在既往的审美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较为狭窄的文学期待视野;其二是在既往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更为广阔的生活期待视野。这两种视野交融而形成具体的阅读视野。接受美学姚斯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使它以崭新面目出现,也不可能在信息真空中以绝对新的姿态展示自身。但它却可以通过预告、公开的或隐蔽的信号、熟悉的特点或隐蔽的暗示,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它唤醒以往阅读的记忆,将读者带人一种特定的情感状态中,随之开始唤起‘中间与终结’的期待,于是这种期待便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这类文本的流派和风格的特殊规则被完整地保持下去,或被改变、重新定向,或讽刺性地获得实现。”一部文学史就是作品的接受史。接受美学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总是对其“第一读者的期待视野”的满足、超越、失望或反驳。尧斯从这一规律出发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通俗性与经典性。他说:“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识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求的‘视野的变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伊瑟尔的“文本的召唤结构”,指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认为审美对象的文学作品有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欣赏者必须将作品中的空白与意义的不确定性“填充”与“具体化”或定形化。文学文本不断唤起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但唤起它是为了打破它,使读者获得新的视域。如此唤起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的文本结构,即“文本的召唤结构”。“文本的隐在读者”,与“文本的召唤结构”基本对等的两个概念。“隐在读者”意味着文本之潜在的一切的可能性,它回答的是文本的各种阅读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实际阅读只是实现了阅读的一种可能性而已。艺术接收与艺术消费澄清两个概念:艺术接受与艺术消费。艺术接受与艺术消费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的研究。艺术接受,主要包括艺术欣赏与艺术批评,从接受者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看问题,其核心是接受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把握;艺术消费,则从商品生产的角度来看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对艺术品的鉴赏,而且涉及到艺术品的商品属性、艺术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等问题。艺术接受是把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审美的对象放在一个相对纯粹的“艺术活动”系统中来讨论的概念,艺术消费则是借助经济学的理论概念把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商品放在一般的“商品活动”即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这样一个系统里来论述的一个概念。(马克思首次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艺术接收与艺术消费艺术接受是一种以满足审美需要为核心的精神消费,偏重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角度探讨整个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最后环节,着重考察接受主体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艺术消费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是一个从精神活动到物质活动再到精神活动的过程,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二重性,涉及商业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二重性的冲突与协调。艺术消费关注的是整个艺术生产周期(生产、出版、流通和消费)的最后一个环节。着重考察艺术作品的“商品活动”,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艺术接受具有静观膜拜和审美观照的特点,它所描述的是艺术鉴赏活动的理想状态,而艺术消费反映了艺术鉴赏活动的现实复杂性。审美媒介(艺术的传播)艺术传播,是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作品或艺术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蔓延和扩展,并传递给艺术接受者和消费者,达到公共化或社会化的过程。艺术传播是连接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的桥梁。艺术传播对艺术品做出说明、解释和评价。艺术传播直接关系到艺术价值的实现,为艺术信息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提供媒介或拓展道路,通过其传播的内容——艺术信息,完成艺术作品的审美认知、娱乐、教化以及经济价值等功能。审美媒介(艺术的传播)传播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在新闻学、宣传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首先由美国学者创立,之后迅速深入到西欧各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播学组建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才有了传播学的概念。从传播学角度考察艺术的接受活动,是近年来随着传播学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说,传播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传播媒介的发展史。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与艺术审美经验的嬗变口语媒介阶段生动性与直接感染力文字媒介、印刷媒介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突出的审美特征就是精神意蕴之美。电子媒介1833年发明世界第一台实用电磁电报机。广播、电影、电视、网络。感性形象突出,视听盛宴。艺术传播的要素艺术传播过程的过程十分复杂,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A.戴维托在《传播学》一书中对传播的复杂过程进行了描述,他认为传播是:“在一定的传播情境中,由一个人和更多的人,发出信息,并由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受到噪音阻扰(或曲解、误读)的信息,产生一些效果,并在其中包含了反馈内容的活动。”(JosephA.Devito,Communicology,NewYork,Harper&Row,1978,p.8.)概括起来,传播活动有五大核心要素:传播者、信息、传播通道、接受者和传播效果。在艺术传播中,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传播过程。艺术传播的要素艺术信息是艺术传播的内容,主要指艺术作品。它既是艺术传播的客体,也是艺术接受的对象,还是传者与受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中介物。艺术信息受传者是指艺术信息的接收者,或者叫艺术接受的主体,它既是艺术传播的接受者和消费者,又是艺术传播的参与者,还是艺术传播效果的反馈者。按照艺术传播的过程,传播的受众包括政治受众、艺术批评家、艺术出版商和艺术传播最广大的接受群体——普通受众。艺术传播的要素艺术传播主体指艺术信息的传播者。它包括艺术家和传媒机构中的文化媒介人,即艺术传播通道上的加工者、把关人。传媒机构中的文化媒介人,如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的编辑、版面设计者,广播电视的节目主持人、编辑,美术馆的讲解员,电影院的影片放映员,音乐厅、剧场的文化经营者等等。艺术传播媒介是指承载和传递艺术信息的各种物质材料、技术手段和通道,是艺术作品与受传者之间的中介和桥梁。艺术传播媒介一般说来有两大类,一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媒介,如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绘画作品的线、面、形、色以及物质材料,音乐作品的音响,舞蹈的人体动作和造型等。二是艺术作品的公共传播介质,即艺术作品的传媒介质。如印制品(书籍、报刊、杂志)、摄影、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差异,决定着传播范围的大小,即决定着艺术信息的传播空间和影响范围,同时还形成不同的艺术接受方式。艺术传播的要素艺术传播的效果。传播效果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的实现程度,是一切传播活动的立足点和归宿。艺术传播效果是指艺术传播者以艺术媒介为手段,通过特定的传播信道,影响自己的传播受者,收到预期的认知、教化、审美和娱乐方面等的效果。艺术传播不是简单的传与受的单向过程,它具有双向互动性。艺术传播的效果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有人的因素、传播媒介因素、传播方式因素等。但影响艺术传播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还是艺术传播信息本身。传播者可以根据艺术传播效果反馈的强、弱或有、无等情况,调整传播的内容和方法,尤其在艺术商业化较成熟的影视艺术传播领域,受众的反馈效果尤为重要。“媒介是人的延伸”加拿大多伦多学派:“媒介决定论”。主要代表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