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教案(40学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隋唐五代文学教案(40学时)主讲人:郝青云冯淑然刘晓峰绪论教学目的:了解唐代文学繁荣的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及发展概况。重点:唐代诗歌发展概况。难点:各体诗歌的特点。隋唐五代文学(581---618---960,共380年)一、唐文学概况唐文学繁荣体现在诗、词、古文、传奇(小说)四种体裁上,其中诗、古文大大发展;词、传奇是新文体。(一)唐诗唐诗创造了诗歌史上的辉煌,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样式。有先秦散文、汉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之称。繁荣的标志:1、作家多《全唐诗》录有2200余人,《全唐诗补编》又增1500余位诗人的作品,合起来3700余人。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范文澜说:“唐朝文人几乎无人不是诗人。”《诗薮·外编》卷三(胡应麟):“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2、作品多,艺术成就高;大家辈出、名作多清彭定求等人编《全唐诗》收近四万八千九百余首,陈尚君辑《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收诗6300余首,现存唐诗的总数已经超过5万5千首。比唐以前诗歌总和还多(近二万首,据逯钦立编《全上古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诗》)。3、风格多样明·高棅《唐诗品汇》:“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4、流派纷呈上官体、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边塞、新乐府诗人、韩孟诗派等。5、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反映社会各方面的生活,包括炼铁工人、采玉工人的生活等,充分展示了唐人的生活美、精神美。6、诗体完备古体、近体、乐府歌行都具备,并且完备了古诗的基本艺术形式。7、影响深远中国诗歌的高峰,有“诗必盛唐”之誉。对后世影响极大,或尊唐,或崇宋。附一、关于唐诗体(一)种类:2古体:1、五古;2、七古。另有四言、三言、六言、九言和杂言。近体:1、五律;2、七律;3、五绝;4、七绝。另有六律、六绝、五排、七排。高棅《唐诗品汇》、沈德潜《唐诗别裁》分为七类: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五排。(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体现在五大形式要素上: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三)格律诗的形式要求1、基本要求:(1)八句——40、56字;(2)每一联之内要“平仄相反”,上联尾句与下联首句要“粘对合律”;(3)中间两联必须对仗;(4)一韵到底的平声韵(二四六八句必须入韵,首句可入可不入韵)。2、四种基本格律:(1)确定平起,还是仄起?(开头两字)(2)确定首句入韵,还是不入韵?以五律为例:一种,仄起,首句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出平平仄仄平对平平平仄仄出仄仄仄平平对仄仄平平仄出平平仄仄平对平平平仄仄出仄仄仄平平对另有:二种,仄起,首句入韵:三种,平起,首句不入韵:四种,平起,首句入韵:3、规律与特殊(1)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注:在入韵的句子中,两种情况:五言“仄仄仄平平”中,第三字不能平,否则犯“三平调”;“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不能仄,否则犯“孤平”。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字不能平,否则犯“三平调”;“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字不能仄,否则犯“孤平”。(2)该用平声时用仄,该用仄声时用平,称“拗”;对“拗”进行补救称“救”。如: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夜深还过女墙来。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槲叶落山路,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枳花明驿墙。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平)3强调:作诗不要过于拘泥于平仄的规律,以免“以词害意”。林黛玉“若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前人云:“文以气为主”,一气直下,毫无滞碍,这正是崔颢《黄鹤楼》、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虽不谐音律,仍为杰作的原因。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附二、唐诗发展的轨迹(唐文学分期)有二分、三分、四分一直到八分法,最常见的是四分法。1、四分法的建立有一个过程:(1)北宋杨时:“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2)南宋严羽:诗有初唐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大历以前分明是一副言语,晚唐分明别是一副言语。”(3)元杨士弘据严羽说,在唐诗选本中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并分“唐初”、“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4)明·高棅《唐诗品汇·总序》将时代先后、艺术风格、诗体三者结合加以排列,可算标志四分法的正式形成:“今试以数十百篇之诗,隐其姓名,以示学者,须要识得何者为初唐,何者为盛唐,何者为中唐、为晚唐。”四分法大略反映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反映各阶段唐诗发展的不同风貌,且与整个唐代社会变化相随。具体到各期的年代划分又有不同。主要有两种:其一,618——712713——755(以玄宗即位为标志)756——827(以安史之乱为标志至文宗)828——978(至李煜死)其二,被较普遍采取:618——712(近百年)713——765(约50年)766——835(约70年)836——907(约70年)(注:唐诗发展不完全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发展同步。安史之乱后十年,许多盛唐时仍在,且创作出优秀的诗作。如李白、王维、杜甫。)(二)词词,曲子词的简称,是隋唐以后出现的新文体,是随着燕(宴)乐的兴起而出现的。“敦煌曲子词”是最早的词,产生于民间。盛中唐时为文人所喜,中唐时已出现大量的文人词了。晚唐五代词已很成熟,有两大创作中心:一是西蜀,“花间词人”——以温庭筠、韦庄为代表;二是南唐,“二主一臣”——李璟、李煜与冯延巳。4(三)散文骈体:占主导地位;古文:韩柳古文运动,以恢复儒学为旗号而进行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以清新质朴的散体文代替华美空洞的骈体文。(四)传奇(即文言短篇小说,以区别后来戏曲等)唐时,小说作为残丛小语,不比古文之高文,鄙之曰“传奇”。得名于晚唐裴铏所编《传奇》小说集。传奇“有意为小说”:结构、篇幅、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已成熟,标志着小说文体的确立和成熟。(五)变文说唱文体,简称“变”。学界关于“变文”说法不一。有说起源于宣讲佛经,当时一种脚“转变”的说唱艺术,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为“变相”,其说唱的底本为变文。内容多为宣讲佛经故事、经义,也有讲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形式多样,或散韵相间、说唱结合;或全散;或全韵。对后世的话本、弹词、诸宫调等通俗文学产生很大影响,开白话文的先河。二、唐文学繁荣的原因两方面原因:外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士人生活等;内部——文学自身承传。(一)外部1、政治与文学:唐综合国力强,“汉唐盛世”唐代政治结构与前朝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重要之一是确立了以皇族地主为中心、广泛包括亲贵功臣、门阀世族、庶族地主、富商、僧侣等地主阶级各阶层的品级联合统治。唐选拔官吏不同于魏晋南朝的“九品中正制”重世袭、重门阀。唐有七大姓,但轻阀阅、重科举。通过科举,给资地浅薄的下层士子参与政治开辟了道路,庶族地主崛起。唐科举分常科(举)和制科(举)。常科:每年举行一次,地点在长安(有时在洛阳),时在春季,正月—二月。科目繁多,有秀才(隋及初唐最高,后取消)、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开元礼、道举等。制科:是天子自诏,“以待非常之才”,不一定每年举行。科目也非常多,变化不定,如博学鸿辞、不求闻达等等。先在礼部参加考试,及第者再进行吏部铨选。类似面试,考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进士及第后,雁塔题名、曲江池宴,极为风光。一旦金榜题名,就能名扬天下:二十八人初上第,百千万里尽传名。5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在所有考试科目中,明经、进士最受重视。明经——考帖经,主要考背诵功夫,每年取约百人;进士——虽有帖经,但主要考诗赋,每年取十数人。进士因录取人数少,更难及第,更受重视,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白居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王定保《唐摭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致岁贡(各地送往京城的举子)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负倜傥之才,变通之术,苏(秦)、张(仪)之辩说,荆(轲)、聂(政)之胆气,仲由(子路)之武勇,子房(张良)之筹画,(桑)弘羊之书计,(东)方朔之诙谐,咸以是而晦之。修养慎行,虽处子之不若;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在王定保笔下,进士及第者竟是如此受到社会的推重。进士科的举子还在穿着白麻衣去行卷或应试的时候,已被人看好,认为将来可以位至公卿,官居一品;而明经科的举子则无人对他们寄予这种厚望。三十岁明经及第,就算是老明经了,五十岁进士及第,却还称得上是少进士。这些谚语非常形象地说明了这两种科目在唐人心目中的价值相差是多么远。所以,士子们为了能够进士及第,不得不将自己在辩说、胆气、武勇、筹画、书计、诙谐等等方面的才干埋没起来,一心一意地准备和参加考试,即使终老于文场,也在所不惜。唐朝科举、政治、文学关系紧密。唐科举对文学的影响:(1)形成整个社会重视文学的风尚。由于进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唐天宝以后以诗赋取士已经成为固定的格局,“它主要以文词优劣来决定举子的去取”,因此文风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唐武后朝之后,文风日渐华靡。沈既济曾说:“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这样,逐渐形成了“缙绅之徒,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的社会风气。(2)重视诗赋艺术技巧,讲究声律对仗。严羽:“唐诗盛于我朝,以诗赋取士。”(3)“行卷”、“纳卷”、“温卷”对文学创作有影响。文人士子们为了猎取功名,博得主考官的赏识,纷纷找各种关系拜谒权贵,向他们投诗献文。所谓“行卷”,就是应试的举子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送呈当时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文坛上有地位有影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从而增加自己及第希望的一种手段。所谓“纳卷”,就是举子到礼部应试(即省试,礼部属尚书省)之前,除了上面所谈的要向有地位有影响的人投行卷之外,还必须向礼部交纳习作,即“纳省卷”。所谓“温卷”,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卷八中说:“唐之举人,先借当世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4)提供创作素材。送人应试、贺人及第、慰人下第的诗极多。参阅: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62、经济与文学:经济发达,使综合国力增强,出现“开元盛世”。农业,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交租、服役、缴纳布帛以代替服役等)。手工业,丝绸和陶瓷(CHINA)都是中国的代表。中国贸易,“丝绸之路”。商业和城市,长安约百万人口,有108坊,西市和东市是繁华的商业区。洛阳,为东都。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交通,水路:黄河、长江、大运河;海路:广州——日本和波斯(伊朗);陆路:长安辐射全国的交通网。“一骑红尘妃子笑。”唐经济对文学的影响:不像科举对文学的影响那样直接,是间接的。“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经济发展,使人们有了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精力和条件。(1)提供闲暇,以便进行娱乐或文学创作;(2)提供游历天下的可能,促进山水诗、描写都市生活和交游生活的诗的发展;(3)文人的商业意识增强。如“润笔”、陈子昂的“买名”;(4)文人的精神风貌改变,影响诗歌等创作,如浪漫、豪迈的风格。(5)市民文学开始出现,如传奇、词、变文等。3、文化与文学:唐文学的发展与

1 / 1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