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龋病一、龋病流行病学(一)龋病常用指数记录龋病情况常用的指数有龋缺失补指数、患病率、龋病发病率与根龋指数,分述如下:1.恒牙龋、失、补指数(DMFindex)是检查龋病是最常用的指数,用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S)表示。“龋”即以龋坏尚未充填的牙;“失”指因龋丧失的牙;“补”为因龋已作充填的牙。作为个别患者统计,DMF指数是指龋、失、补牙数或牙面数之和,而在某人群中的DMF指数为这个人群的平均DMF牙数或牙面数,通常可称之为龋(牙)均(DMFT)或龋面均(DMFS)。成年人因牙周病而失牙的几率较高,因而统计成年人龋失补牙数时有可能将牙周病丧失的牙也计算在内。因此,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记录,检查45岁以上者,不再区分是龋病还是牙周病导致的失牙,其失牙数按口腔内实际失牙数计。2.乳牙龋、失、补指数(dmftindex)指乳牙的龋、失、补牙数(dmft)或龋、失、补牙面数(dmfts),龋、失、补定义与恒牙龋相同,计算龋丧失的牙数须与生理性脱落的乳牙区分,不应以患儿或家长的回忆为依据。世界卫生组织计算失牙的标准是:9岁以下的儿童,丧失了不该脱落的乳牙,如:乳磨牙或乳尖牙,即为龋失。或用龋拔补牙数(deft)或龋拔补牙面数(defs)作为乳牙龋指数。“拔”指因重度龋坏,临床无法治疗已拔除的乳牙。也可用龋补牙数(dft)或龋补牙面数(dfs)说明人群中乳牙的患龋情况(表19-8)。表19-8龋失补牙数和牙面数使用方法患龋情况DMFT/dmftDMFS/dmfs一颗牙近中面患龋D(d)=1D(d)=2一个牙面有填充体另一牙面有原发龋的牙D(d)=1D(d)=1一个牙面上既有原发龋又有充填体的牙D(d)=1F(f)=1D(d)=1可疑龋不记分不记分一颗丧失牙M(m)=1后牙龋失M(m)=5前牙龋失M(m)=13.龋均和龋面均龋均(DMFT)指受检查人群中没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数。龋面均(DMFS)指受检查人群中每人口腔中平均龋、失、补牙面数。龋、失、补牙之和龋均=受检人数龋、失、补牙面之和龋面均=受检人数虽然龋均和龋面均反映受检人群龋病的严重程度,但两者反映人群龋病严重程度的敏感性不同。相比之下,DMFS较为敏感。一颗牙如有3个牙面患龋,用DMFT计分则为1,而DMFS计分为3,客观上放大了计分值。4.患龋率指在客观期间某一人群中患龋病的频率,人口基数以百人计算,故常百分数表示。患龋率主要用于龋病的流行病研究,如:比较和描述龋病的分布,探讨龋病的病因和流行因素等患龋病人数患龋率=×100%受检人数5.龋病发病率通常是指至少在一年时间内,某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与患龋率不同的是指在这个特定时期内,新龋发生的频率。发生新龋的人数龋病的发病率=×100%受检人数6.龋面填充构成比龋面填充构成比是指一组人群的龋、失、补牙面数之和中已冲天的龋面积所占的比值,常用百分数表示。如果已充填牙面数存在继发龋,此牙面仍算作龋面,不计为以充填的牙面。龋面充填构成比可用于反映口腔健康保健工作的水平,也可反映充填这些龋齿所需要的工作量。受检人数已充填牙面数龋面均构成比=×100%受检人数龋、失、补牙面数之和7.根龋指数根龋常发生在中老年人牙颈部,多见于牙龈退缩后,发生牙根面的龋和因牙龈根面龋而做的充填。平时所用的患龋率和龋均难以表达牙龈退缩与根面龋的关系。Katz与20世纪80年代提出根龋指数(rootcariesindex,RCI),将牙龈退缩引入其中,其计算方法如下:根龋数根龋指数(RCI)=×100%牙龈退缩牙面数其中根龋数包括的数目和因根龋而充填的数目。牙龈退缩牙面数指退缩的牙面数。8.无龋率指全口牙均无龋的人数占全部受检人数的百分率。无龋指根据明确的诊断标准即没有龋,也没有因龋而拔除以及没有因龋而充填的牙。去去率主要用来表示一个地区人群中某些年龄组的口腔水平和预防措施的成果该年龄组全口无龋的人数无龋率=×100%受检年龄组人数(二)流行特征及其有段因素1.龋病的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为了衡量各国或各地区居民患龋情况,世界卫生组织规定龋病的患病水平以12岁儿童龋均作为衡量标准(表19-9)。表19-9WHO龋病流行程度的评价标准(12岁)龋均等级0.0~1.1很低1.2~2.6低2.7~4.4中4.5~6.5高6.6以上很高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当前世界范围内龋病分布的特点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龋病患病率较高的工业化国家由于广泛实施各种预防措施,龋病及患龋率进一步下降,这些国家的龋均WHO标准已普遍处于中等以下水平,平均龋均已低于发展中国家(表19-10)。表19-10工业发达国家与龋均排列前10位国建12岁儿童龋均国家调查年份龋均国家调查年份龋均美国19911.4洪都拉斯19876.4~8.3英国19961.4~1.5秘鲁19907.0法国19981.9智利19956.7德国1993~19942.6马提尼克19886.3日本19933.6菲律宾19926.1意大利19952.2伯利兹19896.0西班牙19981.2多米尼加共和国19866.0加拿大1994~19951.9巴拉圭19835.9澳大利亚19931.1尼加拉瓜19885.9丹麦19951.2拉脱维亚19985.7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2岁年龄组儿童龋均与WHO的标准对比,仍处于很低水平,与1995年我国第二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患龋率情况呈下降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差异并不明显。(2)时间分布:从时间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过60年代的一个龋病高峰以后,自70年代起龋病逐渐下降。一些发展中国家近20年来的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糖的消耗量增加,但在口腔预防保健措施方面并未随之跟上,因而龋病发病的上升趋势仍在继续。1983年全国学生龋病、牙周病流行病学调查统计结果显示,12岁年龄人群龋均(加权)最高的五个省市是北京、天津、广西浙江和上海。1995年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总的龋均高于1983年,但在北京、上海和天津的患龋情况不在位居前列。2005年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2岁年龄组儿童龋均与第二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呈下降趋势,0.88下降到0.50。(3)人群分布1)年龄:去病患病随年龄而变化,在人的一生之中,乳牙、年轻恒牙和老年人牙龈退缩后的恒牙易感龋病。学龄前儿童易患龋,乳牙萌出后不久即可患龋病,以后患病率逐渐增高,在3岁左右患龋率上升较快,至5~8岁乳牙患龋率达到高峰,6岁左右恒牙开始萌出,乳牙逐渐脱落,患龋率逐渐下降,12~15岁是恒牙龋病的易感时期,患龋率又开始上升,此时加强年轻恒牙的防龋措施十分重要。25岁以后由于牙釉质的在矿化,增强了牙对龋的抵抗力,是患龋情况趋向稳定。进入中老年时期,由于牙龈退缩,牙根暴露,加之个人口腔卫生较差,根面上常有牙菌斑堆积,,容易引起根面龋。此时患龋率可能再次快速上升,所以50岁以后的来年人患龋情况比较严重,是继发牙周病之后造成老年人失牙的有一个重要原因。2)性别:关于性别与龋病的关系,大多数调查显示乳牙患龋率男性略高于女性,而恒牙患龋率女性略高于男性。1995年和2005年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男性与女性十分接近,男性与女性分别为76.42%和76、68%(1995年资料),66、4%和65.6%(2005年资料)。而恒牙患龋率则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每个年龄组女性患龋率均高于男性。主要由于女性在生理发育上早于男性,故女性的乳牙脱落和恒牙萌出均早于男性,即女性恒牙接触口腔环境的时间以及受到龋病侵蚀的可能均早于男性之故。3)城、乡居民:在发展中国家,一般城市居民的患龋率高于农村。这主要可能因为城市居民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与农村不同,糖摄入量较多,吃甜食的频率较农村居民为高,如果口腔卫生状况较差,口腔保健措施不力,则患龋病的可能性较大。但是在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城市地区,居民口腔卫生习惯已经发生变化,它们可以从广泛的口腔健康活动中受益,口腔卫生习惯逐步建立,早晚刷牙已成为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局部用氟被广为推行,基本口腔保健得到保障,这些预防保健措施是龋病状况得到了明显控制。另一方面,这些城市郊县地区的居民,由于预防措施未能与经济发展同步,因而出现了农村居民区病患病率高于城市居民的现象。4)民族:在一个国家内,不同民族之间患龋率也不同,这是由于饮食习惯、人文、地理环境等不同所致。2.影响龋病流行的因素(1)氟摄入量:人体氟的主要来源是饮水,患龋率一般与水氟浓度呈负相关。1983年全国学生龋病、牙周病调查结果说明,无论在南方或北方,水氟浓度在0.6~0.8mg/L时,龋均及患龋率最低,氟牙症率在10%左右,无中度氟牙症发生,当水氟浓度高于0.8mg/L时,氟牙症率直线上升,低于此浓度时,龋均、患龋率上升。由此说明,我国水氟浓度0.6~0.8mg/L较适宜。在氟污染地区,人体氟的来源不同于非氟污染区,除水源性氟污染外,其他如燃煤引起的气源性氟污染型,虽然当地的因水氟浓度低,但龋均和患龋率却不高,居民总摄入主要通过呼吸道及消化道,可超过最大安全限量的几倍至几十倍,重病居民氟牙症患病率可达90%以上。(2)饮食习惯: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糖的摄入量、摄入频率及糖加工的形式与龋病有密切关系。最经典的例子为日本、挪威和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及战前、战后的调查资料显示,糖的消耗量和患龋的相互关系密切。战前日本平均每人年糖的消耗量为15kg,6~9岁儿童患龋率为90%。大战期间,没人每年糖的消耗流量减少到1kg以下,患龋率下降50%~75%,1963年每人每年糖的消耗量增加到12~15kg,患龋率回升。同时还发现,吃糖的频率和糖加工形式不同,与患龋率有关,如加工成粘性的蜜饯食品等更容易致龋。(3)家族影响:龋病在家族之中流行,同一家族成员会以相似似的形式传播。父亲或母亲如果是龋病易感者,他们的子女常常也是龋病的易感者。二、龋病的预测和早期诊断(一)龋病预测1.临床预测下列临床现象(龋危险因素)应作为易感者的预测信号,应及时采取防龋措施。(1)乳牙龋发生数量多:预示儿童口腔已具备了多个致龋的危险因素。(2)牙根面外露:中老年因牙周病造成牙槽骨吸收、牙龈萎缩,使易脱钙的牙根牙骨质外露,再加上牙间隙及根缘菌斑滞留,预示龋发生的危险。(3)釉质发育不全:全身及局部原因引起的发育性釉质缺陷,釉质缺失部位,抗酸能力,抗酸蚀弱,特别是青少年易发龋,应尽早采取措施。(4)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常伴牙发育缺陷,属龋好发的弱势群体。(5)干燥综合征:多种原因引起的口干症患者,预示猖獗龋的发生。特别是头颈部癌症经放射治疗后出现口干症者,应在治疗的同时采取防区措施。(6)菌斑滞留:可引起单个牙或牙列的菌斑滞留的部位是龋的好发部位。特别是患者接受正畸、邻面充填及固定修复等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控制牙菌斑。(7)重度氟牙症:高氟地区人群特别是恒牙形成的青少年极容易患龋,应采取防龋措施。(8)阻生牙:阻生牙窝沟龋,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是临床常见的表现。(9)口腔卫生不良:应警惕菌斑滞留部位的龋病发生。(10)不良饮食习惯:食含有糖食品与饮料及频率的人是龋好发人群。2.实验室预测以致龋菌及酸性产物为指标,检测龋发生危险因素的试验称龋活性试验。目前较成熟的方法如下:(1)DentocultSM试验目的:以观察唾液中每毫升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变性链球菌数量来判断龋的活性。试剂盒:含有轻唾液选择培养液的5ml带螺帽的培养试管、标准的塑胶附着版、杆菌肽纸片及石蜡。检测方法:先令受试者咀嚼一粒石蜡丸1分钟后,持附着板在舌背部翻转涂抹10次,立即将板放置于培养试管内,旋上螺帽,37℃,48小时培养后,计数在附着板上的变性链球菌落(蓝色)密度情况。结果判断:分四级:“0和1”<105;“2”<105~106;“3”>106。“3”为高龋的活性。(2)DentocultLB试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