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古代文化常识30题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联考文化常识30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经,中国古代察举制中的一个科目,后成为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B.崩,避讳说法之一,本义是山倒塌,原专用于帝王之死,后亦可用于太后等。•C.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拜为上卿”中的“拜”。•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请求退职。告老、乞身、致仕、乞归、致政等与之同义。1【答案】A(“科举考试中进士科的考试内容”错,明经与进士二科同为科举考试的科目)•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还起了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字。•B.童子,指童子科考试。童子科是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汉代已有,始以荐举为主,后增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书生才称童生。•C.五经,儒家五部典籍的合称。《诗》温柔宽厚,《书》疏通知远,《易》洁静精微,《礼》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D.刑部,又称“秋官、宪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其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B未考取秀才的称童生或儒生•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古官名。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B.天圣,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年号并非一成不变,皇帝遇到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更改年号。•C.徙,指调动官职,多为平级调动。文中的“迁”“改”“罢”等均是官职变动的用语。•D.太子太傅,和太子太师、太子太保称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傅教武,太师教文,太保保护其安全。A(“进士”不是官名,是科举时代会试考取后通过了殿试的人的称呼)•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你)•A.除,文中是任命、授官的意思,跟“拜”“召”“陟”都同义。•B.吏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等,长官为吏部尚书•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考中的人称举人。•D.疏,文中指古代臣子像皇帝你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11.A•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隋炀帝大业年间始设,一直延续到清朝。•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官吏的任命、考核,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科举的政令等事务。•C.太学隶属国子监,太学生从八品以上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D.时务策指科举考试中论时务的对策;试策是考试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B•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巳时指上午10时至12时。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是古人独创的计时方法。•B.漕运指古代王朝将田赋中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C.铁券,是中国封建时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D.谥号是古代君臣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的称号。(3分)A•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兵家”指军事学著作,它本来指中国先秦与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有时也是对军事家或用兵者的通称。•B.“再迁”指再次提升官职,迁古代称平调官职,左迁就是降低官职,左迁就是提升官职,汉代贵右贱左的习惯已被后代沿用。•C.“留守”是官职名称,隋唐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为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也常设留守,由地方行政长官兼任。•D.“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关东”由秦汉时期开始,与自明朝开始称山海关以尔的“关东”不同。答案与解析〕B(错在“迁古代称平调官职”,“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也指降职,文中指升职。)•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始设于唐朝,一般从文学侍从中选拔优秀人才充任,明清改从进士中选拔。B.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文中的“景德”就是年号。C.泰山,五岳之首,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D.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所谓诰是以上告下的意思,古代以大义谕众叫诰。(3分)B•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B.上书房:清朝皇帝办公的地方的地方。清道光之前,叫“尚书房”,道光年间奉旨改为“上书房”。•C.军机大臣:正式称谓是“军机处大臣上行走”,俗称“大军机”。分设满、汉员,由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奉特旨充当,均为兼差。其数无定额,任期无限止。•D.丁忧: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B.(“上书房是清朝皇帝办公的地方的地方”错误,上书房是清朝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五十一年,命为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次年,拜东阁大学士,管理礼部。•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明朝时多为一帝一号,故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B.“水利”指水能给人带来的好处,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减少和防止灾害等事宜。•C.“垦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农业生产形式,开垦荒地,取得饷粮,兼顾戍边。•D.“畿辅”是我国古代对地理位置的一种指称,专指京城周围附近的地区。.C(“取得饷粮,兼頋戍边”于文无据。)•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乡试”是古代科举的地方考试,又称“大比”。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B.“倭”指倭寇。是指元末到明中叶在朝鲜和我国沿海抢劫骚扰的日本海盗。•C.“海外”与古代的“海内”相对,“海内”指国内,“海外”则古今同义,指国外。•D.“乞骸骨”意思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家。11.C海外,四海之外,泛指边远之地•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名字:古人有名有字,有的还有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B.太庙:封建皇帝为祭拜祖先而营建的庙宇。如欧阳修《伶官传序》“入于太庙,还矢先王”中的“太庙”即为此意。•C.河阴:“河”特指黄河,“阴”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阳”则指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故“河阴”指黄河以北地区。•D.避讳:中国封建社会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避讳的方法有代称法、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等。C(阴指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阳指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因此河阴指黄河以南地区)•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是古人入学时取,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C.“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D.“致仕”在文中意为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词来指官员辞职归家。(2)A•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通过殿试的人。明清两代称乡试考取的人为举人。•B.授,文中表示授予官职,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举、起、视事等。•C.诏,文中指皇帝的命令或文告。皇帝下达命令的形式一般有策书、制书、谕、旨等。•D.秩,文中指官吏的官阶、品级。古代又有以俸禄“石”之多寡作为官吏的等级的做法,如“万石”。B•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B.“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C.“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D.“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A(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太傅钟繇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的发展,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钟繇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后世书法家都曾经潜心钻研学习钟繇书法,钟繇与王羲之并成为“钟王”•B.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汉代政府官员的重要来源。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在明朝、清朝也变成对举人的雅称。•C.关右,地区名,古人以西为右,亦称“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王粲《从军》诗:“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关右”指的就是函谷关以西。•D.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不禄”“卒”“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曰卒,庶人曰死。”11.D(应为“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舍人,本指官名,私门之官。通常指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常养一些食客,这些食客及亲近左右通称舍人,后来也用来俗称显贵子弟。•B.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赐爵开阳伯”即封爵位为伯。•C.食邑即封地,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食邑三百户”是与“开国子”这一封爵相应的封地。•D.薨是古代对死去的一种说法,用于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也指对帝后之死的描述。而大夫死曰卒,庶人曰死。C(帝后的死当称为“崩”。)•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仁宗是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B.西域、中土均为地理名词,其中,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中土,则指中原地区。•C.永乐、宣德、正统等均为用帝王年号纪年,文中的“八年、七年春”即指永乐八年、宣德七年春。•D.“赞”,又叫“论赞”,即史论。在史书中对此有不同的称谓,如《史记》称“太史公曰”,《聊斋志异》称“异史氏曰”。D.《聊斋志异》不是史书•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