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金锁记》一、心理深度1、性压抑2、金钱战胜情欲3、心理变态二、《红楼梦》的笔法三、《金锁记》中的月亮《金锁记》(1943)是张爱玲最优秀的作品。张爱玲自己也最喜欢这部作品,把它排在《传奇》的首位。《金锁记》写的是没落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女性生活,是张爱玲最擅长的题材,无论是语言,还是对人物的刻画,都达到相当高的艺术境界。傅雷认为:“毫无疑问,《金锁记》是张女士截止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论张爱玲的小说》,1944年5月《万象》第3年11期)夏志清说:“《金锁记》长达五十页;据我看来,这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金锁记》的道德意义和心理描写,却极尽深刻之能事”一、心理深度张爱玲善于挖掘人物的心理深度。作品描写性压抑和金钱欲望对女性的心灵扭曲。是一部关于黄金和情欲的心理传奇。主人公曹七巧一生都被金钱、情欲所支配。在金钱与情欲的双重压力之下,心理极度扭曲、变态。作品写出了她心灵扭曲的整个过程。麻油店主的女儿——姜公馆二少奶奶她具有粗野刁钻的性格。她颇有王熙凤泼辣,但是另一方面却没有王熙凤的贵族修养。她尖酸、刻薄,说话总是含沙射影,粗俗不堪,拨弄是非。表现出一种市井泼妇的刁钻、泼辣。甚至偷偷地抽鸦片。更重要的是,她具有饱满而旺盛的欲望,就是爱欲与金钱欲。身体欲望与金钱欲望及其矛盾是她性格的深层结构,决定了她的命运。欲望分几个阶段:1、性压抑由于丈夫的疾病,丈夫形同虚设,她的情欲无法得到满足,心中苦闷、怨恨。作品写了她对姜季泽的近乎疯狂和绝望的爱。她坐在姜季泽的椅子角上,把手贴在姜季泽的腿上,说:“我就不懂,我有什么地方不如人?我有什么地方不好?”但是,姜季泽对她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调情上,并没有进一步发展的意思。他对曹七巧说:“二嫂,我虽年纪小,并不是一味胡来的人。”2、金钱战胜情欲分家以后,她获得了一大笔财产。但是,她内心有更强烈的欲望,她的欲望总是在支配着她,首先,她被两种欲望所纠缠,就是金钱欲望和情欲。一方面是黄金,另一方面是情欲,两者发生激烈的冲突。她面临的抉择是:要么守住黄金,要么用黄金满足自己的情欲。姜季泽主动找曹七巧,与她重叙旧情。他说自己从前的放浪都是因为曹七巧。面对姜季泽,一瞬间,曹七巧感情非常复杂,在灵魂深处,展开了情欲与金钱的搏斗。一方面,曹七巧对姜季泽旧情难忘。她的确是爱姜季泽的。她甚至认为,她嫁到姜家,命中注定要爱上姜季泽的。另一方面,她又感到她的钱是用青春换来的。作品这样写: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他跟她捉密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可不是,这半辈子已经完了——花一般的年纪已经过去了。人生就是这样的错综复杂,不讲理。当初她为什么嫁到姜家来?为了钱么?为了要遇见季泽,为了命中注定要和季泽相爱。她几乎就要被征服了。但是,她仍然不想轻易放弃金钱:不行!她不能有把柄落在这厮手里。姜家的人是厉害的,她的钱只怕保不住。她得先证明他是真心不是。当姜季泽要她卖地,好买他的房子的时候,曹七巧发现,姜季泽完全是事先策划好来算计她的,再也压不住心中的怒气,暴跳如雷,破口大骂,把手里扇子扔过去。终于,她为了守住金钱,失去了爱的可能性。但是,曹七巧的这种愤怒,仍然还带有情欲的烙印。她的愤怒,是由强烈的爱欲转化而来的恨,和绝对的恨仍然不一样。所以,她感到,“她的一颗心直往下坠——她很明白她这举动太蠢——太蠢——她在这儿丢人出丑。”所以,姜季泽走了以后,她在窗户上看: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他值得留恋。多少回了,为了要按捺她自己,她迸得全身的筋骨与牙根都酸楚了。今天完全是她的错。他不是个好人,她也不是不知道。她要他,就得装糊涂,就得容忍他的坏。她为什么要戳穿他?人生在世,还不就是那么一回事?归根究底,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3、心理变态曹七巧用金钱把自己的爱欲狠狠地压制在心中的时候,金钱,成为她心中唯一目标。她逐渐产生变态性心理。对待金钱:她总是觉得男人在觊觎她的财产。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13岁的女儿长安与曹七巧的侄子曹春熹玩耍。因为曹春熹抱了她的女儿长安,她就暴跳如雷,破口大骂:我把你这狼心狗肺的东西!我三茶六饭款待你这狼心狗肺的东西,什么地方亏待了你,,你欺负我女儿?你那狼心狗肺,你道我揣摩不出么?你别以为你教坏了我女儿,我就不能不捏着鼻子把她许配给你,你好霸占我们的财产!我看你这混蛋,也还想不出这等主意来,敢情是你爹娘把着手儿教的!然后告诉女儿说:表哥虽然不是外人,但是,天下的男人都是一样混帐。都是为了女人的钱。男人永远碰不得。她为了一条床单,可以到学校大闹,弄得满学校都知道。结果长安不好意思上学了。她还带着两个老妈子到学校索要学费。对待儿女对女儿和儿媳残忍的虐待。女儿长安成了老姑娘,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从德国留学回来的童世舫。七巧百般阻挠,最后她请童世舫到家来作客。长安本来已经戒烟了,但是她却故意说长安抽鸦片,把女儿的婚姻破坏。她对于儿媳妇芝寿开始是语言侮辱,说些下流、尖刻的话。比如说,嘴唇可以切一大碟子,怕要了儿子的命。看到她儿子,就要找马桶。特别是,整夜地盘问儿子与芝寿的性隐私,然后,在打麻将的时候公之于众。最后她与儿媳妇争夺儿子。她整夜整夜地让长白陪她抽烟,不让他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去。她想方设法让儿子在家陪自己。“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只有他,她不怕他想她的钱——横竖钱都是他的。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她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亲。”她儿子喜欢寻花问柳,她就把丫鬟给他做妾,为的是笼络住儿子,不让儿子出去。按弗洛依德学,原欲就像一条河流,一旦受阻就会直接导致性错乱心理和性变态行为。曹七巧从正常的情欲需求而“恋子”“妒女”最终成为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恶毒残忍的魔鬼。曹七巧形象,既有文化批判的意义,同时更有人性深度。在文化和人性的结合点上,产生了巨大张力。二、《红楼梦》的笔法1、对大家族生活及其人物的描写。张爱玲最擅长对没落的贵族大家庭生活及其人物。《倾城之恋》、《琉璃瓦》、《茉莉香片》、《花雕》等等。《金锁记》也是这样的作品。2、叙述方式具有《红楼梦》风格。这就是《红楼梦》的笔法。这种叙述方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善于写大家族生活场景。二是细节描写。三日常语言。张爱玲酷爱描写大家族日常生活场景。但是,不是用宏观的叙述语言去写,她总是把宏观叙述压缩到最低程度,她主要是用细节描写,语言都是比较平实的日常生活语言。她是用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大的生活场景。这和《红楼梦》是非常相似的。《金锁记》的第一部分,就几乎是大家族生活场景:丫鬟对话,给老太太请安前后,曹七巧与姜季泽调情,曹七巧的哥哥、嫂子等来到姜公馆。就是按照生活顺序去写的。全部是细节构成。先是写夜晚里两个丫鬟的对话,通过她们的对话,来交代曹七巧出身、性格。然后,就写早晨到老太太那里请安的前前后后的情景。人物一个一个出场。三奶奶兰仙,大奶奶玳珍,两个对话,又是在写曹七巧,然后是二小姐姜云泽,最后,是曹七巧出场。曹七巧出场是细节描写,而且和王熙凤出场是相似的:众人低声说笑着,榴喜打起帘子,报道:“二奶奶来了。”兰仙云泽起身让座,那曹七巧且不坐下,一只手撑着门,一只手撑了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条雪青洋绉手帕,身上穿着银红衫子,葱白线香滚,雪青闪蓝如意小脚裤子,瘦骨脸儿,朱红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四下里一看,笑道:“人都齐了。今儿想必我又晚了!在第一个大家族生活场景结束以后,到第二个场景——分家的时候,中间隔着十年,这中间的十年,就只用很简短的细节过渡,只是这样一个照镜子的细节: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三、《金锁记》中的月亮《金锁记》对月亮的描写,就是那种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的感悟。或者叫意象。作品中的月亮意象多次出现。第一次: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第二次出现月亮,是丫鬟对话结束以后:天就快亮了。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了下去。(有叙事性,有没落感)第三次出现,是长安退学前的那一夜,长安爬下床来,半蹲半坐在地上,从枕边摸出一只口琴偷偷摸摸地吹起来。竭力地按捺着吹,她接不上气来,歇了半晌。这时候窗子外面月亮出来了:窗格子里,月亮从云里出来了。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悲哀氛围)第四次出现:曹七巧让长白给自己烧一夜鸦片,不让他和芝寿同房。半夜三更的烟榻上,母子对抽鸦片,取笑可怜的芝寿。起坐间的帘子撤下送去洗濯了。隔着窗玻璃望出去,影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一点,一点,月亮缓缓的从云里出来了,黑云底下透出一线炯炯的光,是面具底下的眼睛。(阴郁的变态氛围)第五次出现,是芝寿独守空房时看到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漆黑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荒诞感)第六次,是结尾出现的月亮: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月亮作为一种意象,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很强的暗示、烘托的作用。暗示某种感情、烘托一种氛围。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量。它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体验的空间。但是,到底其具体的象征性是什么,完全可以由读者自己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