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科学教育主讲:程洁有关科学领域《纲要》五大领域:科学、艺术、语言、社会、健康。科学包括科学和数学。科学从常识演变来。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进展(一)幼儿科学教育的进展科学褪去了神秘的外衣,科学进入了幼儿园课程。科学走近了幼儿,幼儿也走近了科学。科学教育在幼儿园的实践已经证明,幼儿科学教育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使幼儿掌握了探究的方法,有利于幼儿产生成就感和自信,有利于幼儿科学情感和态度的培养。幼儿科学教育的关键词探究:明确了科学探究是幼儿学科学的基本方法。探究式科学教育应成为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主流方向。我们应该让幼儿通过做科学的过程学科学。生活化:科学领域的课程和幼儿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整合:科学和其它领域的课程在进行渗透和整合。科学和数学,使数学真正成为幼儿科学探究的工具。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问题案例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力案例中班科学活动:溶解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问题核心概念不科学、缺乏科学联系提供的材料不适宜让孩子进行真正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困惑“科学实在是太难教了。我自己对科学知识就不太了解,孩子问我很多问题,我都不知道答案!”科学知识的储备不够“我教给他们的知识,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理解,往往当时能记住、能说出来,过不了几天就忘记了!”科学教育的方法掌握不够有的苦于不能把握科学的本质:“科学不就是让孩子操作吗?为什么教研员说我的科学活动就不是科学的活动呢?对科学本质的把握不够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困惑根源我自己都不知道“答案”,怎么教给幼儿我知道了“答案”,但不知道怎么教给幼儿我应该把“答案”教给幼儿。传递确定的知识,就是科学教育。案例:认识种子的活动中,孩子带来了蒜头教材p2结论:科学观是影响幼儿科学教育实践的基本问题。第一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幼儿科学教育的基本问题一、科学是什么二、儿童的科学是什么一、科学是什么英国著名科学家J·贝尔纳,科学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有不同的意义。“科学”的词源梵语中,“科学”一词是指“特殊的智慧”。英文的science,源于拉丁文sico,sico意思是“知识”。中文中的“科学”一词最早取自日本,近代日本学者把英文的science翻译为“分科之学”,1896年,清代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将“科学”这一说法引入中国。《辞海》: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内涵科学是知识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事实+规律=知识单元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学科学科+学科++……=学科群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活等基础科学卫生学社会科学,社会领域,政治学教育学思维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科学是知识科学知识的特点:真理性、经验性、可重复性科学知识必须符合客观事实,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科学知识来源于经验性的活动,而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臆断。科学知识要不断接受经验的检验。科学的内涵科学是过程科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科学过程观察和发现、假设和检验、推理和形成结论、解释和预测等等科学不仅表现为结论的科学性,更表现为过程的科学性。科学探究包括传统的科学过程,但是也指这些过程同科学知识、科学理性和批判思维的融合而发展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与科学过程有很大联系,但是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过程中涉及的技能的发展。科学的内涵科学是世界观科学是一种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科学认识、科学知识是可以改变的科学知识是持久的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善的答案。孩子问:先有恐龙蛋,还是先有恐龙?恐龙专家: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是一种驳论,不是科学问题。恐龙属于爬行动物,恐龙就是从别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在恐龙之前许多动物都下蛋,那么多的蛋里面有一个发生了一些变化,生出了一个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的动物,他长大后又生出了一个有点不一样的动物,慢慢地就出现了很不一样的恐龙,这个过程就叫进化。有了恐龙才会有恐龙蛋,之前的蛋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恐龙蛋。这个问题牵扯到复杂的进化过程。如果你不想费尽口舌,也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现在被发现的最早的恐龙生活在2.3亿年前,而最早的恐龙蛋是7千万年前,所以先有恐龙。科学的价值对人类而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对个体而言1.科学提供给我们许多实用的好东西。2.科学令我们享受智力上的娱乐。请思考一下什么是社会责任,若社会有必要满足其中的每一个人合理正当的追求,那么,科学享乐就和任何其他事情同等重要了。更何况,这种少数人的智力享受却为整个人类生活带来无数好处。正是在此意义上,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激发惊奇。3.科学从不许诺我们有绝对正确的知识,相反,科学总是告诉我们怀疑的价值。科学的这一精神价值,其重要性一点都不亚于它的实用价值,可惜人们对它的关注却很少。“每人都有一把打开天国之门的钥匙;同一把钥匙也能打开地狱之门。”——佛经科学的本质知之为不知,不知为知之,是知也。科学不等于真理科学不等于技术科学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科学是创造知识,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科学和技术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是什么,又什么都不是有条蜈蚣乐悠悠,不巧碰到小蟾蜍。蟾蜍心情好得很,说:“请问,你哪条腿先走,哪条腿后走?”蜈蚣一想起疑心,心神不定掉进沟,从此以后不会走。“儿童的科学”是什么儿童的科学存在吗?儿童的科学的定义儿童的科学的特点幼儿科学教育的价值“儿童的科学”存在吗?确立以探究为核心的全面的科学观,对于理解“儿童的科学”至关重要。两种极端:儿童的世界没有科学儿童像成人一样理解科学,进行探究,获得科学知识“儿童的科学”存在吗案例教材P12“指南针为什么指向小猫”P13“风是红旗扇出来的”案例“光是什么”嘉华3岁,还有些怕生。刚听到“光是什么”这个较为突兀的问题,警惕地白了我们一眼,又自顾自地去看池塘中的鱼了。刚巧,夕阳的光正投在水面上,微风泛起一阵涟漪,水面上正出现了波光鳞鳞的景象。他又回头看我们一眼,手指了一下池塘,以很不以为然的语气对我们说了四个字:“这不是吗?!”“儿童的科学”存在吗?研究者:光是什么样的?光能被抓到吗?幼儿都表现出游戏的探索兴趣,几乎都做出了可爱眯眼表情去看光和抓光——大班幼儿:“小小的,像灰尘一样”“没有什么形状”“就是空气啊,抓不住的”“到处都是,抱不完的”丽丽居然创意地喊出:“眼睛闭上,捂住眼睛,什么光都没有了,啊,我们是瞎子罗!”中、小班的幼儿似乎也能够同意大孩子讲出的“气”——“不是空气,是光气”“闭上眼睛,气就进不来了”。围绕着不同于空气的“光气”,孩子们甚至做起了气功的招式。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我们有必要承认幼儿的世界中有科学,儿童的世界中有科学。1.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著名的动物行为专家尼可·丁伯根曾说:“科学家们由于他们急切的好奇心,在他人眼中常常显得很孩子气。”换句话说.科学家们都常葆童心,有着孩子般强烈的好奇心。我们知道,人类经过上千万年的进化获得了直立行走能力和语言能力,如今这些能力已潜藏在人类基因中。儿童身上所表现出的好奇、好问、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世界的鲜明特征,正是从我们祖先那里承袭来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2.儿童关心的问题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天空为什么会是蓝的?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月亮会住在天上?以住我们知道幼儿爱提问,却很少思考和分析这些问题,更没有把幼儿提出的问题与科学研究的问题联系起来。关注和思考儿童在幼年时经常提出的问题,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恰恰是最基本的科学问题,只是科学家们以专业的方式从事着幼儿自然而然在做的事,寻找着幼儿最关心的问题的答案。3.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3.儿童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幼儿除了好奇、好问、好探索、关心许多“科学问题”外,还是一个勇于行动的实践者、一个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的人。例如,面对一摊烂泥,幼儿可能想知道:如果我一脚踩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泥巴踩起来会怎么样?会不会从我的脚趾缝挤出来?紧接着,他们会一脚踩上去,以证实他们的所有想法。不仅如此,儿童还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多次尝试,不断排除无关因素,逐渐接近答案。儿童是小小的科学家4.儿童与科学家的探究有许多不同之处。从探究的结果与性质来看,儿童和科学家都在一定结构的限制下自由探索,但自由的性质和结构的程度不同。科学家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选择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而儿童则处于教师设定的环境之中,可以自由地按自己的想法支配材料。从探究的程序来看。儿童和科学家经历了大致相似的探究和发现过程,但每个环节都有程度上的差异。他们都面对未知,科学家面对的是人类的未知,儿童面对的则是人类的已知而他们自己的未知;他们都运用已有经验提出假设,科学家是在前人的研究和自身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推论和假设,文献资料具有重要意义,而儿童只是在自身经验和观察基础上进行假设;他们都对自己的假设进行验证,科学家需要经历漫长的科学发现历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而儿童只是简约式地重演科学发现的过程;他们都要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科学家将成果公之于众,供他人分享与验证,他们的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而幼儿只是在同伴之间、师幼之间分享交流和相互质疑。“儿童的科学”的定义儿童的科学,是指儿童出于好奇,对周围物质世界所进行的探究活动,以及由此获得的认识。“儿童的科学”的特点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认识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儿童的科学:一种经验层次的科学认识案例关于“重物落地”的对话I为研究者C为大班男性儿童对话时,研究者提供了大大小小、轻重不向的雪碧瓶子。在同等大小的瓶子里,有的装沙、有的没装。I左手拿一个大的瓶子.右手拿一个小的瓶子,置于同样高度我这样,一齐松手。这个先掉到地上,还是这个?或者一齐摔到地上?c:一齐。我看过一个科学节目,是一个大的钢琴和小的钢球,他们一齐往地上掉,结果同时摔到地上。钢琴绊(成都方言,“摔”)烂了。分析:若单看这“一问一答”,我们似乎可以得出结论——“儿童受科学节目的影响,已获得物体下落的科学认识”。但是,这种判断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于是,研究者随后又进行追问。I:怎么回事?C:轻的钢琴比较轻了,重的钢球比较重了。钢琴一般都是很重的,但是轻的钢琴(与钢球)一样重。分析:联系上下文,意思大致是:一般来说,钢琴是很重的,但科学节目中的这部钢琴比较轻;一般来说,钢球相对钢琴来说是比较轻的,但这个钢球比较重。所以,科学节目中的钢琴和钢球其实正好是一样重的。这是理解整个对话的关键。儿童对自己想法的表达,有时并不清晰、符合成人的逻辑,因而很可能被成人低估其逻辑水平而误解。I:它们从上面掉下去,摔的时候是一样重的吗?C:放的时候是一样(一齐)放的。我就有个想法。弄个很重很重的钢琴,弄个很轻很轻的钢球。先放钢球,后放钢琴,那就不是同时着地。分析:研究者问的是“重量”问题。儿童回答的是“一齐”(时间)问题。有时,儿童并不完全是在与成人“对话”,而仅仅是表达他自己心中的想法。I:一个很重的钢琴,一个很轻的铁球,同时放,哪一个先着地?c:那肯定是重的。I:一个很轻很轻的钢琴,一个很重很重的球,球比钢琴还重,哪一个先着地?C:球。因为地球的引力。引力是吸引那种重的东西,因为越大的东西越有引力,有的时候人都会被吸住,如果地球上没有空气,人会飘起来分析:原来,儿童的真实想法还是“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儿童用“肯定”一词,既表明对自己的理论很有信心,也表现出儿童的推理过程——因果必然一一对应。这里,儿童还为“引力”下了定义。显然,这个定义与科学的定义相比有一定的距离,但对该儿童来讲,却是对他自己的推理很有效的。研究者的一再提问,目的是想验证儿童是否真的认为“重的先落地,轻的后落地”,以免误解儿童。结果证实儿童确实是以轻重为判断论据。I:这个(装了沙的瓶子)和这个没有装沙的瓶子)呢?c:因为装了沙,先落地,它越重越好掉,因为压力把它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