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孔子哲学思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孔子哲学思想主要内容孔子的社会政治立场孔子的“天命观”孔子的“仁学”思想孔子的认知理论孔子及儒家的“孝道”孔子及儒家的“中庸之道”孔子的理想人格与精神境界孔子的贡献与历史地位一、孔子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陬邑(山东曲阜东南)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奠基者之一,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世界文化名人。(一)孔子名称的由来“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世家》孔子出生的具体月日,《史记》上没有明确记载,按照《春秋谷梁传》所载是“十月庚子”,换算为现在通行的公历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二)孔子人生际遇——三落三起一落:人生无望,悲惨的童年,屈辱的青年。一起:发愤自学,创办私学,扩大影响,终官费留学,实现人生第一次辉煌。二落:鲁昭公倒台,失去靠山,又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二起:51岁时来运转,一年之内,连升三级,成为人生最辉煌时期。三落:“堕三都”失败,被迫流亡,周游列国,开始了人生最低谷时期。三起:安享晚年,整理古代典籍,终成大器。二、孔子的社会政治立场(一)以周礼为理想目标(二)坚持礼治,反对法治(三)坚定地维护等级秩序(四)正名(五)对礼的损益(一)以周礼为理想目标“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二)坚持礼治,反对法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守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qiān),所谓度也……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三)坚定地维护等级秩序“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四)正名“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其手足。’”《论语·子路》(五)对礼的损益“人而不仁,其如礼何”?“礼之用,和为贵”;他重视礼的实质,而不是它的形式:“礼哉礼哉,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周备)也,宁戚。”《论语·八佾》HaveABreak!三、孔子的天命观天是商朝时期自然界和人世间的最高权威,商天子便代表着天在人世间的职权。文武革命,人们发现天命原来是不可靠的,可以改变的,社会不能光靠天、命来维持。周公提出“以德配天”,直接导致了对天命的怀疑。孔子时代,天命观的统治地位已经发生了动摇。天命的绝对权威发生动摇,这样才有可能对天进行客观的观察与思考。昭公十八年郑国裨灶根据天象预言郑国将要大火,子产批评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灶焉知天道,是亦多言矣。”伯阳父用阳阴之气解释地震:“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孔子承认天命的存在及其作用“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之言”。“商闻之,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五十而知天命”。“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尞其如命何?”天能够赏善罚恶“天生德于予,桓魋(zhuī)其如予何?”“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并不完全受天命观的制约,而是有所修正有时把天视为自然之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有时对虚无缥缈的神灵持怀疑的态度。“赐不受命,亿则屡中。”“子不语怪力乱神。”“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子罕言利,与命与神。”重人事轻鬼神“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如果重神而轻人,则是放弃主体的努力,忘记了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天命鬼神安排,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态度。在鬼神问题上采取比较明智的态度儒家重礼,讲究祭祀,祭天、祭祖先神、祭各类神祗,如果否定神灵的存在,这种礼仪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所以,“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贡问于孔子曰:死者有知乎?将无知乎?子曰:吾欲言死之有知,将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吾欲言死之无知,将恐不孝之子弃其亲不葬。赐,欲知死者有知无知,非今之急,后自知之。”因袭与革新孔子承认天命是因袭,修正天命是革新。过去总是过于强调前一方面。其实,孔子天命观的意义在于后者。他强调敬天畏天,反对盲目听从天的安排,是要求人们努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强不息,这一点正是后来儒家的精神所在。学术界有人以儒学为宗教,孔子为教主,并没有获得认同。因为宗教是非理性的,只要求人们服从和信仰超自然的力量,一切听从上帝的安排,而儒学则更加强调个人的理性自觉和主观努力。四、孔子的“仁学”思想“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也是孔子政治思想、道德思想、教育思想、文献整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孔子“仁”的基本含义从字源看,“仁”是用以指称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的范畴。仁,《说文》云:“从人从二”,段玉裁注释说:“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从人二”。在《论语》中,“仁”字涉及五十八章,共出现109处。“仁”的基本含义就是“爱人”。1、仁爱的对象(1)亲亲。“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泛爱众“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爱物。“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2、“仁爱”的基本特征1、爱有差等2、爱憎分明“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3、仁民为本(二)“为仁由己”的道德哲学1、“仁”作为道德的基本意识(1)道德义务的意识。“仁者安仁,智者利仁。”(2)道德责任的意识。“忠”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道德自律的意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2、“仁”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1)处理亲属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2)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忠恕”;“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刚、毅、木、讷仁”;“温、良、恭、俭、让”;君义臣直。(3)最高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中庸”3、“仁”与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1)“求之于己”。“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内省不疚”。(2)“笃信好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笃信好学,守死善道”。(3)“躬行实践”。“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听其言而观其行”。最终目标是“成圣”:“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四)“为政以德”的治国之道“学而优则仕”。“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道之以德”的治国方针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所谓“无为而治”,其实就是现代管理中的“最小——最大原则”,即如何以最小的领导行为取得最大的管理效果。孔子所理解的“最小的领导行为”,一是“修己”,二是“用人”。“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五人:禹、社稷、契、皋陶、伯益。”3、“修己以安百姓”的治国目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苟正其身矣,干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安民的三部曲:“庶——富——教”孔子到卫国去,看到稠密的人口,感叹道:“庶矣哉!”冉有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富之。”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冉回答:“教之。”五、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1、承认先验的知识,从认识论上把人先验地划分为不同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的是极少数圣人。学而知之的是贵族统治者,困而学之的是士阶层,困而不学的则是庶民百姓。孔子认为这种等级是不可改变的,“唯上智下愚不移”。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便说出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因此,他十分注重通过学习获得知识,他自己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十家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废寝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子入太庙,每事问”。2、重视学而知之第一,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第二,在求知的问题上,要有实事求是的老实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第三,学习知识要多闻多见,去伪存真,在广泛的比较中获得真的认识。“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5第五,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第四,不主张读死书,死读书,而强调学以致用。“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宋代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不凭空揣测、不全盘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驼背翁捕蝉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jū)偻者承蜩(tiáo),犹掇(duō)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六、孔子及儒家的孝道(一)“儒”的含义何谓儒?班固的《汉书》:“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说文解字》对“儒”作了“柔”的解释,“儒者,柔也。儒家主张礼治,法家主张法治,两相比较,礼治比较温柔,法治严刑峻法。儒有三义章太炎《原儒》,胡适《说儒》认为儒有三义:达名——概括程度最高的概念,最早的儒者,是一批方术之士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无所不知;类名——懂得“六艺”之人,即既有知识又有教养之人;私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一个学术派别,由孔子创立。(二)儒家的孝道1、孝的地位——仁之本《论语·学而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离娄上》:“仁之实,事亲也者”《孝经》:“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首”。2、孝的基本含义——报答父母

1 / 10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