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8[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章变态犯罪心理第一节变态心理概述第二节变态人格、性倒错与犯罪第三节精神障碍与犯罪第一节变态心理概述一、变态心理的实质(一)变态心理的概念:变态心理是人在大脑生化、生理机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反映。(二)变态心理的实质首先,人的大脑生化、生理机能障碍是变态心理的直接物质基础。其次,变态心理的社会实质就是人与客观现实、社会关系的失调和不适应。再次,“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反映”是有其特定含义的,这种“歪曲”并不等同于我们所说的“错误”。最后,“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反映”,不但指变态心理在认识活动上的反映而且也包括在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歪曲反映。二、变态心理的划分(一)划分变态心理的标准1.是否和大多数人的心理相一致2.是否能坚持正常的学习、劳动、生活和工作3.是否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4.是否稳定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5.是否有正常的统一协调的行为一个具有正常心理的人的行为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他的行为方式和他的社会身份或他所扮演的“角色”相一致;第二,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第三,行为的统一、协调和稳定。(二)变态心理的类型精神分裂精神障碍癫痫情感性精神病无情型变态人格变态人格偏执型变态人变态心理爆发型变态人格性满足对象异常性倒错性活动方式异常愚鲁智能障碍痴愚白痴三、变态心理的形成原因(一)变态心理的生物学因素变态心理的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变态心理产生的遗传因素、大脑形态器质性病变、神经生化因素等。现代医学、生物学研究已表明,生物学因素在变态心理特别是那些严重精神疾病的形成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人脑中的一些中枢神经介质,如乙酰胆碱、儿茶酚胺、内啡肽的含量过剩与不足,都可导致人的心理和行为异常。另外,人的大脑的病变和创伤,都可诱发心理异常和性格变异。目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这种认识,即遗传是心理变态产生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能说是惟一的、决定性的原因,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变态心理都可找到生物学的依据和证明。即使是那些有明显遗传倾向的变态心理,也不能说是直接和绝对地由生物性因素所决定。(二)变态心理的心理学因素现代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都表明,心理异常的发生,往往与一个人的性格、情绪、后天经历和挫折等心理学因素有关。另外,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挫折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好,会使人的心理压力增强、情绪困扰、行为偏移和心理变态。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和行为异常的根源就在于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我们认为,变态心理的形成,必然要受主体的心理结构和既有人格特征的调节和影响。因此,心理学因素是变态心理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人的心理从来就不是自发产生的,同样,变态心理的形成,总是与人的先天生物遗传素质和后天社会实践分不开的。(三)变态心理的社会文化因素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中的,变态心理,作为我们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疾病,必然与人类的社会文化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文化精神病学研究认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各科精神病的发病形式、表现形式及临床症状等有着不同的影响。(四)变态心理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综合模式说“生物——生理——社会”综合模式的基本观点是,任何心理、行为的变态,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所说的生物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遗传、体质、神经类型、生理生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心理因素包括认知能力、思维方式、情绪倾向、动机系统、行为习惯、早期经验、人格类型、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经济状况、物质生活水平、所处的社会环境、职业、性别、风俗习惯、教育方式、道德伦理、法律观念、信仰和阶层差别等。总之,任何变态心理和行为的发生,都是个体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这其中的任一因素都不是既成的,而是生成的;都不是独立生成的,而是相互生成的。变态心理就是人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相互刺激、相互影响、相互强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节变态人格、性倒错与犯罪(一)变态人格的概念变态人格,又称病态人格、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在发展上和结构上的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二)变态人格的特征我国精神障碍学和心理学界一般认为病态人格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第一,变态人格患者在解剖生理上,可能有些神经系统功能上的障碍,但一般没有神经系统的形态上的病理变化。第二,变态人格早在儿童期就在某种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熏陶下慢慢形成和发展着,一般到十岁左右便可出现某些人格异常,到青春期即有明显的人格缺陷。(二)变态人格的特征第三,变态人格者,一般意识、智能良好,能正常料理自己的生活,也有一定的批判认识能力。它是在没有意识障碍、记忆力和智力活动都正常的情况下出现的情感和意志行为的明显障碍。第四,变态人格者的情感障碍,大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波动,易激怒,爱感情用事,反复无常,对人冷酷无情,人际关系不融洽等。第五,变态人格患者的意志和行为障碍,主要表现为:行为活动极易受情感冲动、偶然动机和本能欲望所支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和完整性;自制力较差,常与人发生冲突;易因其肤浅的或歪曲的道德认识而做出违法犯罪的事,却不能吸取经验教训。第六,变态人格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则比较恒定而不易改变。耐心细致的教育方式、严厉的惩罚手段、药物治疗均难以使其得到矫正和改变。二、变态人格的类型与犯罪(一)反社会型变态人格反社会型变态人格,又称无情型变态人格,是一种严重影响社会,极易产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变态人格类型。这种反社会变态人格的主要表现特征为:一是智力良好,思维正常;二是对人不真实、不忠诚、不可靠;三是没有悔过和自责心理;四是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缺乏充分的动机;五是判断力较贫乏,不能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六是病理性自我中心和不能真正地爱别人;七是缺乏主要的情感反应;八是一般人际关系不协调;九是对生活没有计划和任何长远的打算;十是常因违法犯罪行为而受到处罚,但屡教不改,我行我素。二、变态人格的类型与犯罪(二)偏执型变态人格主要特点为偏执心理过程变得高度组织化,并且深留在人格的结构中,从而能支配心理过程的内在活动。表现为:一是过分敏感、多疑二是主观、固执,意志过分坚定和不计后果,坚信自己“正确”.三是胡搅蛮缠。四是有歪曲经验的倾向。五是缺乏自我认识。对自己评价过高而又狂妄自大。二、变态人格的类型与犯罪(三)爆发型变态人格此类型包括易兴奋型、类癫痫型、情绪不稳定型和攻击型变态人格。其共同特点是情绪极不稳定,一点小事就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冲动,表现出猛烈、突然、短暂的狂暴状态,这类人暴怒时易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虽然事后悔恨不已,但再次遇到挫折或心情不舒畅时,仍不能理智地控制自己。(四)怪癖型变态人格怪癖型变态人格的特点是有明显区别于正常人的顽固癖好。其中最为严重也较为常见的有“纵火癖”、“偷窃癖”、“赌癖”等。三、变态人格犯罪的一般特征(一)犯罪行为的自觉性(二)犯罪动机的偶然性(三)违法犯罪目的不明显(四)犯罪行为具有残忍性、冲动性(五)犯罪行为的连续性正确理解和认识变态人格与犯罪的关系,应消除以下两种错误认识:一种错误认识是,认为所有的变态人格者都是犯罪人。另一种错误认识是,认为所有的犯罪人都是人格变态者。四、性倒错(一)性满足对象倒错1.同性恋2.恋物癖(二)性活动方式倒错1.异装癖2、露阴癖3、窥阴癖4、摩檫癖5、施虐癖与被虐癖第三节精神障碍与犯罪精神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异常疾病。精神障碍症患者通常不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而且有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如凶杀、伤害、性犯罪和盗窃犯罪等。我们这里所说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情绪性精神障碍和癫痫等。一、精神障碍概述(一)精神障碍的概念精神障碍,又称为精神疾患,是指由于人的大脑机能失调,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异常,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或不能保持对现实恰当接触的一种疾病,是变态心理系统中的重型变态。(二)精神障碍的主要类型精神障碍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功能性精神障碍。一、精神障碍概述(三)精神障碍与变态人格的区别首先,精神障碍者影响到整个人格,变态人格只影响到一个人的部分人格。其次,精神障碍表现为变态心理的重型疾病;变态人格者具备基本生活能力,能够对其周围环境及日常生活作出合理的调整。再次,精神障碍者常伴有大脑神经系统可观察到的病变或机能改变,同时伴有变态人格;单纯的变态人格者一般观察不到生理性病变。最后,精神障碍者常表现有妄想或幻觉,变态人格者则不然。二、精神障碍症状与违法犯罪行为特征(一)感知障碍(二)思维障碍1.幻觉1.思维过程障碍2.错觉2.思维内容障碍——妄想(三)情感障碍(四)意志行为障碍1.情感高涨1.意志增强2.情感低落2.意志减退3.病理性激情3.意向倒错二、精神障碍症状与违法犯罪行为特征(五)智能障碍1.作案常无预谋2.认识判断能力低下3.独立性差4.缺乏自制力5.适应能力差6.犯罪手段愚蠢(六)精神障碍犯罪的特点1.犯罪动机离奇、古怪2.违法犯罪行为突然,缺乏充分的准备3.行为残暴4.保护性差5.意识清晰6.言行异常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