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案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西方经济学教学案例选编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工程系《西方经济学》课程教研组2006年9月2案例(一)大炮与黄油1.案例名称:大炮与黄油2.案例适用: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引起的选择性3.运用到的知识点:稀缺性问题、选择问题、机会成本问题、资源配置方式问题4.案例内容:经济学家们常常爱议论“大炮与黄油”问题。大炮代表军用品,是保卫一个国家的国防所必不可少的。黄油代表民用品,是提高一国国民生活水平所必须的。“大炮与黄油”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如何配置自己的稀缺资源的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有无限多的大炮与黄油,这就是欲望的无限性。但任何一个社会用于生产大炮与黄油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稀缺性。因此,任何一个社会都要决定生产多少大炮与黄油。这就是社会所面临的选择问题。作出选择并不是无代价的。在资源既定的情况下,多生产一单位大炮,就要少生产若干单位黄油。为多生产一单位大炮所放弃的黄油数量就是生产大炮的机会成本。“大炮与黄油”问题概括了经济学的内容。各个社会都要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纳粹德国时期,希特勒叫嚣“要大炮不要黄油”,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前苏联为了和美国争夺霸权,把有限的资源用于大炮-----军事装备与火箭的生产等,使得人民生活水平长期低下,长期缺乏黄油-----匈牙利经济学家称之为“短缺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作为“民主的兵工厂”(美国总统罗斯福名言),向反法西斯国家提供武器,也把相当多的资源用于生产“大炮”。大炮增加,黄油减少,因此,美国战时对许多物品实行管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而生产更多的大炮,都要求经济的集中决策——希特勒的法西斯独裁,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或美国的战时经济管制。这些体制都可以集中资源不计成本地达到某种目的——法西斯德国的侵略,苏联的霸权,以及美国的反法西斯。但代价是黄油的减少,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在正常的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共同决定大炮与黄油的生产,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整个经济学都是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5.案例讨论:(1)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大炮与黄油问题。(2)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改善人民生活,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关系问题案例(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1.案例名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2.案例适用: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3.运用的知识点:资源配置方式,资源配置解决的主要问题4.案例内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有三个:一是生产什么物品和各生产多少?二是如何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安排产品生产过程?三是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对于这三个问题,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做法显然是不同的。对于第一个问题,生产什么物品各生产多少。在美国这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里,生产什么和3产量多少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价格在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上是关键。而在前苏联、中国和东欧计划经济国家中,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是由政府计划确定的,企业只能执行国家的计划,消费者也只能作为价格与产量的接受者,没有发言权。关于第二个问题,怎样生产这些物品,或者说怎样按排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美国,这主要是由厂商来决定,当然也需要政府的参与,不过政府是通过立法来规范厂商的组织形式、厂商与雇员以及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等,但是在前苏联,既然政府是生产计划的制定者,掌握着所有企业的生产资源,他们也就可以安排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第三个问题,为谁生产,即产品如何分配问题。在美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主要由其收入水平决定,而收入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要素市场上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的。当然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来干预收入分配。但是在前苏联,由于政府直接决定各个职位的薪金水平,实际上国民的消费水平是由国家决定的。名义上,消费者可以在国营商店里按照国家公布的价格购买各种物品,但是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很多商品在国营商店里消费者根本买不到,普通公民不得不受消费短缺之苦,另外,国家直接控制者住房、汽车之类的大多数消费品,有权决定哪些人可以享用。5.案例讨论:(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各有什么优缺点?(2)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有效率的经济?案例(三)打开罐头的“假设”1.案例名称:打开罐头的“假设”2.案例适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运用的知识点:假设在经济学中的运用4.案例内容: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推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一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故事近乎可笑,但包含着重要的哲理.它说明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时总是从假设如何如何开始的,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都是毫无意义的.1.适当地运用假设,是经济理论形成的重要方法.一个完整的经济理论包括定义,假设,假说和预测等.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所规定的明确的含义,假设则是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在理论形成过程中,假设非常重要.当然,在形成理论时,所假设的某些条件往往并不现实,但如果没有假设,就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假设条件下得出理论,就像自然科学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分析自然现象一样.比如,你去问一个物理学家,一块大理石从10层楼的顶端掉下来话要多长时间,他会通过假设这4块大理石在真空中落下来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假设是不现实的.事实上,楼房周围的空气对下落的大理石产生摩擦,并使其下落速度变慢.但是,物理学家将正确地指出,这种对石块的摩擦如此之小,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这种假设使问题大大简单化,而又对答案没有实质性的影响.2.经济学家由于同样的原因而作出假设.经济领域是极其复杂的,其中有成百万人口和企业,千百种价格和行业,在这种环境下探索经济规律是很困难的.假设可以从各种复杂的经济关系中,抽出最本质的关系加以研究,从而使解释这个世界更为容易.例如,为了研究国际贸易的影响,我们可以假设,世界只由两个国家组成,而且每个国家只有两种产品.当然,现实世界由许多国家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成千上万的不同类型的产品.但是,通过假设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我们可以集中进行思考.一旦我们理解了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产品这种假想世界中的国际贸易,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生活在更复杂的世界中的贸易.3.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的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阐述,也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在理论形成中提出假说是十分重要的,这种假说往往是对某些现象的经验性概括或总结.但是,要经过验证才能说明它是否能够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因此,假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仍然来源于实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假设的现实性和辩证性,而西方经济学的许多假设是虚假的,脱离现实的和以偏概全的.4.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预测是否正确,是对假说的验证.正确的假说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正确地预测未来.在形成一种理论时,首先要对所研究的经济变量确定定义,并提出一些假设条件.然后,根据这些定义和假设提出一种假说.根据这种假说,可以提出对未来的预测.最后,用事实来验证这一预测是否正确.如果预测是正确的,这一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如果预测是不正确的,这种假说就是错误的,要被放弃,或进行修改.5.案例讨论:在经济学研究中,可以任意使用假设吗?案例(四)鸦片战争后,英国洋布为什么不能进入中国市场?1.案例名称:鸦片战争后,英国洋布为什么不能进入中国市场2.案例适用:购买意愿对需求的影响3.运用的知识点:需求的含义4.案例内容: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为了打开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而欣喜若狂。当时英国纺织工业的中心曼彻斯特商人估计,中国有4亿人,假如有1亿人晚上带睡帽,每人每年用两顶,整个曼彻斯特的棉纺厂日夜加班也不够。于是他们把大量的洋布运到中国。结果与他们的梦想相反,中国人没有戴睡帽色习惯,衣服也是自产的土布或丝绸,洋布根本卖不出去。按当时中国人的收入,并不是没有购买洋布的能力,起码许多上层社会人士的购买力还是相当强的。英国人的洋布为什么完全卖不出去呢?关键在于中国人没有购买洋布的欲望。购买意愿或欲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当时的消费时尚所决定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仍然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保守、封闭、甚至排外的社会习俗。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5大门,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基础和保守封闭的意识形态,也没有改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消费时尚。当时,上层人士以穿丝绸为荣,一般群众以穿自家织的土布为主.洋布和其他洋货受到冷落主要不在于价格高,也不在于人们的收入太低,而在于没有购买欲望。这种购买欲望又是当时消费时尚以及抵制洋货心理的结果。可见,购买遗愿对需求的决定是极为重要的。构成需求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两者缺一都不能成其为需求。所以,需求预测既要考虑购买力,又要考虑购买意愿。英国人仅考虑到购买能力,而没有考虑到购买意愿,这正是他们的洋布在中国没有市场的原因。5.案例讨论:(1)如何提高我国居民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2)应该如何提高消费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案例(五)火车票调价1.案例名称:火车票调价2.案例适用:价格与供求定理理论3.运用知识点:供求定理理论,弹性理论4.案例内容:铁道部依据2000年11月国家计委《关于部分列车实行政府指导价有关问题的批复》,2001年4月,铁道部公布了在2001年春运期间,火车票提价20%~30%的决定.火车票提价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有人认为,火车票提价是应该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有利于铁路部门成为市场竞争主体,通过市场竞争手段实现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会推动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有人认为,火车票提价是错误的,铁道部作为具有垄断性质的公共部门,是依靠垄断地位而敛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铁路客票定价的主要依据是运输成本,如果连运输成本都搞不清楚,提价就缺少科学依据,在运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如果像铁路这样的垄断者把客票价格提得比成本高得很多,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甚至是违法的.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不允许凭借垄断权力去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还有一个律师以申请复议的法律途径对铁道部正式提出了质疑,并要求取消春运涨价今.2002年春运时,铁道部又一次做出了铁路客票涨价的决定,并举行了价格听证会,一些经济学家,民工代表以及铁路运输部门的代表出席了听证会,对铁路客票涨价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但仍存在着明显的意见分歧.5.案例评析:正方认为火车票应该涨价,其理由在于:一是火车票提价的原因,是由于春节客流暴满.火车票涨价可以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调节客流,缓解春运客流过分集中对正常运输秩序的冲击.2000年春运实行浮动价格,使客流高峰时间分别提前,延后了3天,确实起到了削峰的作用.2001年北京地区春运期间的日均客流最高峰只有47万人次,远低于2000年五一节的60万人次,这说明价格杆杠确实起到了调节客流的作用.6二是有利于改善运输企业的经营状况,调动运输企业增加运力的积极性.在实行上浮票价之前,铁路部门把春运当成包袱;在实行火车票价格向上浮动后,由于增运增收,春运已经成为各种运输方式积极争夺的市场.这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三是可以改善旅客购票,乘车环境,可以使旅客走得更快捷,安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铁路票价不上浮,致使客流大量涌向铁路,出现超员严重,危及行车安全的情况;由于列车拥挤,造成人员伤亡的惨剧也发生过.乘车条件恶劣,货车载客,旅客去厕所,喝水等基本条件都不能保证.实行上浮票价政策后,多本上消除了货车载客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度需求,这对改善旅客出行条件,保证旅客出行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上浮票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合理分流客流,首先要保证旅客走得了,走得好;其次才是增运增收,补偿运输成本,取得合理盈利的问题.火车票的涨价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