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三公山碑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祀三公山碑•《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名《大三公山碑》。刻于东汉安帝元初四年(公元117),此碑为祈雨所做。现存于河北省元氏县封龙山上,《祀三公山碑》是名垂书史的极有价值的碑刻之一。祀三公山碑•碑文篆隶相兼,是由篆入隶之作,其渐减篆之萦折,为录之径直,有的字还有草篆之意,书法劲古,笔锋遒劲浑厚,清代书法家多有摹仿。作为方笔写篆书的代表作品对后人启发很大,尤其是篆刻家十分重视学习此碑书体。祀三公山碑特点:•借鉴、吸收了分书作品的点画和结构特征。即增加了燕尾波。•打破了对称和均衡,强调字形结体的自由与纵横观照。•一笔、一字之内有粗细变化,大大提高了全碑的视觉表现力和艺术魅力。(篆字线条粗细均匀)•改变圆笔圆体圆势作篆书的老套,转折处小者用圆,大者用方,以方为主。•起笔、收笔有方圆(并用)藏露。•生涩的用笔结字透露着冷峻肃穆的气息,更显古茂拙朴。注:分书(八分)的特征就是线条的蚕头燕尾,竖画向左右两侧挑出,字形化圆为方,这是一种带有装饰性的笔画,简言之就是隶书的前身。祀三公山碑结构上的变化•横竖笔画粗细调整,化长为方甚至为扁。•转折之处方圆结合,左右竖画两边分开。•横向出势,略具波磔。•字形空间有疏密变化,不很均匀。•结字重心开始下移。(篆书重心在上)书法大家对《祀三公山碑》的赞誉•清翁方纲云:碑凡十行,每行字数参差不齐,字势长短不一,错落古劲,是兼篆之古隶也。•清方朔云:乍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琊台刻石’。然结构有圆亦有方,有长形下垂,亦有斜直横拂。细阅之下,隶也,非篆也;亦非徒隶也,乃由篆而趋于隶之渐也。仅能作隶者,不能为此书也;仅能作篆者,亦不能为此书也;必两体并通,乃能一家独擅。•清康有为:以方笔作小篆,以圆笔作隶书,未有不工者也。•日本书道界人士也称其为“神碑”。•此碑对我国著名书画大师齐白石、吴昌硕先生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形成,也起过重要作用。据传当年杨守敬称之为齐白石得“祀三公山碑”帖,如获至宝,认真领悟、习摹,爱不释手。正因为他能够博采众长,才开创出一种既含前人又孕自我,方正奇险、天趣横生的独特风格。•齐白石从祀三公碑受启发改圆笔篆书为方笔。从天发神碑(书图137)学习而形成了大刀阔斧的单刀刻法。•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李斯书•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后,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改革,改大篆为小篆,用小篆统一了中国文字。•这是秦始皇在出巡山东齐鲁故地登陶县的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时,登高远望,激情满怀,对群臣说道:“朕既到此,不可不加留铭,遗传后世。”李斯当即成文篆字,派人刻碑石于峄山之上。这就是著名的秦《峄山刻石》。•从《峄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书法运笔坚劲畅达,线条圆润,结构匀称,点画粗细均匀,既具图案之美,又有飞动之势。书艺之高超掩灭先轨,散绝后贤,使一切写小篆的人皆难入其境,成为后世临摹学书之佳品。此书为宋人临摹品。齐鲁名碑西汉五凤刻石当年开州刺史高德裔监修缮曲阜孔庙时,工匠偶得此石,高刺史逐将此石移入孔庙并刻石文曰: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推算为公元前56年所刻(西汉)。刻石字体醇古,结体浑厚,章法自然,笔画凝重雄劲,隶中带篆,对研究汉字书体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何君尊阁道碑东汉中元二年(公元57年-东汉时期)书法风格极具早隶典型特征。结语从这些碑刻以及甲骨文、金文和秦汉简牍(du)等考古资料,可大致看出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字的形体是从竖长到扁宽又到方正的,笔势是从无波和大波又到规整的波势。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和早期的汉隶都属竖长型,西汉中期隶书发展成扁宽型,东汉中期出现了方块字的形象。从甲骨文到秦隶都没有波势,西汉中期以后,波势在扁宽的形体中逐渐发展到放纵的地步,东汉中期才开始收敛成适度的工整波势。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