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农耕格局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地理环境、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思考: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自然因素:地理、气候条件;人为因素:工具、技术;土地制度、赋役制度;水利建设;社会政局;政府政策;劳动者素质……耕作方式演变“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一、影响农业之因素之一:生产工具和技术耒耜石斧远古牛耕铁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铁犁牛耕古代古代社会的牛耕现代社会的牛耕上图又说明了什么问题?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本质上反映了什么?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乃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史记·夏本纪》“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王景治河,千载无患”一、影响农业之因素之二:水利建设1.战国水利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前246年,秦王嬴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在秦国开凿郑国渠。全长300余里,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古称“井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干旱地取用地下水的一种渠道,主要分布在新疆东部博格达山南麓的吐鲁番和哈密两个地区。2、汉代的井渠法井渠法(坎儿井)——特色水利工程是新疆地区利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上积雪融化的雪水经过山麓渗漏和砾石层的伏流或潜水而灌溉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地下水流相通的地带开凿成列的竖井,其下有横渠(暗渠),然后通过明渠(灌溉渠道)把水送到农田里。这样水行地下,可减少蒸发。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杰出的水利工程家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后人因此赞扬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3.王景治河东汉王景黄河在河套平原戽(hu)斗翻车筒车“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唐《调笑令》4.灌溉工具高转筒车水转筒车风力水车朝代耕作方式水利建设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清铁犁牛耕郑国渠、都江堰耦犁、一牛一人犁耕法翻车筒车水转翻车风力水车曲辕犁知识梳理耧车(完善)(农用动力革命,汉代逐渐普及)井渠法、王景治黄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业动力:石器铁器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人力畜力(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春秋战国)(原始社会)青铜(夏商周)自然力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形态的演变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商周)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土地公有制国王、贵族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井田制瓦解: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②过程:牛耕铁器使用大量私田出现新剥削方式出现,加速瓦解战国变法从法律上废除生产力的进步(铁农具、牛耕出现)各国的税制改革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材料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1)材料一反映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引发这一观念的根源在哪?以土地为根本,热衷于买田置地。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3)针对上面的主要社会问题,古代统治者通常采取的措施是什么?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均田、限田,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土地兼并会导致哪些社会问题?①阻碍农业的发展。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②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小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③削弱中央集权。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④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2、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徭役兵役(均田、限田)封建国家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人头税田赋地租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新的自耕农轻徭薄赋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租佃经营方式的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租佃经营方式的发展历程:(1)战国——产生(2)汉代——比较普及(3)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4)明清——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主要形式.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稳定小农小农破产均平理想王朝倾覆揭竿斩木轮回、绵长缓慢、落后从“土地私有制”看古代“社会发展”的奥秘之处!项目数量备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同上役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开支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08年广东卷)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问题:(1)计算材料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说明了什么?含有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8500-283-406-2300-4918-2732-300=-2439不含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8500-283-406-4918-2732-300=-139农民作为劳动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生活状况却是最艰难、最困苦的。(1)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需要,农妇夜织可以解决全家穿衣问题,并节省在穿衣方面的用钱;(2)换取粮食,用农妇夜织的物品换取一定数量的粮食,补充自己家吃饭或上缴实物的不足。(3)把农妇夜织的各种织物拿到市场上去销售,卖得货币,缴纳国家的税赋。(2)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冬天农闲时,农妇常聚集在一起夜织。结合问题(1)的计算结果,简要分析材料中的西汉农民为什么会采用这种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08年广东卷)材料: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1、从耕作方式来看: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汉代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代发明曲辕犁之后,中国犁耕技术走向成熟。2、从经营方式来看: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3、从土地所有制来看:战国时期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通过政治特权或经济实力,占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只有少量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4、从生产技术来看:精耕细作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的特色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之一。全面认识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条件(1)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生产工具因素:铁器、牛耕的普及,灌溉工具的改进,是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3)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4)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3、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1、分散性:小农户个体经营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4、影响(1)积极方面:①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为了增加收入,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2)消极方面:①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近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古代农业经济发展原因:(l)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社会环境);(2)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推行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保障农时、奖励耕织、抑制土地兼并,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3)重视水利的兴修;(4)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5)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6)民族融合加强,各民族间相互学习交流,促进经济发展。(7)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1)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3)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耕地面积增加;(4)水利大面积兴修;(5)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殖;(6)农作物新品种引进并推广种植;(7)农产品商品化;(8)形成一些特色经济区域;(9)农学著作的问世;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名的农学著作。中国古代农业的不足:(1)农业经济发展付出了过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为了开垦土地,大量烧荒伐林大片森林消失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2)科技含量低。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新工具新技术的改进使用,但总体看中国农业走的是一条依赖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经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这一点甚至到新中国建立前都很突出;(3)一直未突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范畴,商品化程度低(这一点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我们都可以看的很明显)。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1)有利于安定民生,进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其规律为:农业发展→农民生产安定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缓和→稳固统治;(2)农业是国家富强的源泉,也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发展,为手工业、商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发(1)农业经济发展,要靠政策、科技、人民的劳动;(2)稳定的政治局面,是经济发展的保障;(3)要形成产业结构合理促进农业协调发展;(4)农业发展要与环保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材料一: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时期国别与出处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秦朝10倍或十几倍6世纪中国《齐民要术》粟:24-200倍麦:44-200倍公元前27年-476年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4-5倍13世纪英国《亨利农书》3倍以上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小农经济原因特点地位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作用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主要)生产目的:自给自足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经营方式:男耕女织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初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后期: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技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