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句子独立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取消句子独立性(知识讲解)2010-08-2011:00:55|分类:语文知识|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一个意思完整的句子称为独立的句子,如果一个句子处于另一句子中,那就不独立,如:①王老师讲课②王老师的讲课“王老师讲课”是一个句子,最后可以用个句号,但如果说“王老师的讲课”,多了一个“的”,就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又如:①他没有来。②我知道他没有来。第一句“他没有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第二句中的“他没有来”是处在另一个句子中的,成为另一句子的成份,就不独立了。在古文中,不独立的句子主谓间要加一个“之”,这个之就是不独立句子的标志,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通常来说一个主谓短语可以独立成为一个句子,但在文言文中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的时候(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往往把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使它不能独立为一个句子,这个“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表明这个主谓短语不再是是独立的完整的句子。如:臣之壮也若为“臣壮”则是我年轻力壮,是主谓结构,可独立成句;但文中“臣之壮也”,为我壮年的时候,此时它只是作为一句话中的状语出现,不能独立成句了。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成为句子,而只能成为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特征是在主谓结构的句子中间插入一个“之”,让这个本可以成为主谓句的变成一个短语,充当句子中的各种成分。再举几个例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予是主语,爱是谓语,宾语就是一个小句子[主谓短语]:莲出淤泥而不染(莲是主语,出淤泥而不染是谓语),这个小句子主谓之间须加之字作标志。就不能用句号了,虽然“的”与“之”功能不完全一样,但道理是一致的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人。“臣壮”本可以是一个主谓句,此处“臣之壮也”做的是状语。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认为我美(以我为美),是因为偏爱我啊。此处美和私都活用为动词,美还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美我”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例子4.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前一个“之”5.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国也》后一个“之”6、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本来“专诸刺王僚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但在原文中它并不是独立的句子,而是充当状语,原文是“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但凡学过几天文言文的人,都听过老师讲“取消句子独立性”这种古代汉语中独特的语法现象。具体是指虚词“之”的一种用法,说是“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有时老师还要补充一句:“本身不表示实在意义,只在结构上起作用”。让人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主谓结构之间非要加上这个没有实在意义的“之”字?为什么还要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老师几乎不讲,书上也几乎不提,至少是我没有听我的老师讲过,也没有看见哪本书上写过。大概是他们以为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就没有必要再说了!其实多数人是当初不清楚,事后不过问,一辈子昏昏然!不过,这真还是个很简单的问题,也难怪专家们不屑一说,老师们不屑一讲。我们知道,主谓结构是句子的最基本结构,就是在一般情况下,句子多半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然而句子由“主”“谓”两部分构成,不等于凡具备了“主”“谓”两部分的都是句子,没有逆定理,如“猪吃粮食,所以吃粮食的都是猪”不能成立一样。这种具备了主谓形式,又不是句子的结构,有人把它叫做“主谓词组”,有人把它叫做“主谓短语”,英语课本上又称之为“从句”,都是一回事。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为什么要在主谓结构之间加一个“之”字呢?就是要明白地告诉你,这里虽然是一个主谓式,却并非是一个句子,而是句子中的一部分,即“从句”。加上一个“之”字,就失去了做句子的资格,叫做“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在主谓结构之间不加这个“之”,不取消这个所谓的独立性行不行呢?不行。为什么?因为文言文是不加标点的,加标点是随着造纸技术成熟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式标点更是新文化运动以后才从洋人那里引进的。如果不用一个“之”字取消这独立性,分别写在两片简牍上的一句话,就会产生太多的歧义,肯定会给阅读带来不便。我们的古人真是绝顶聪明,用一个笔画最少、又可舒缓音节、易于上口的“之”字就解决了没有标点的难题,而且历四千年之久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有人可能会想,为什么不加上标点呢?这是当代人的心态。试想,古人在龟甲、兽骨或竹板、木片上一刀一刀刻字,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时代,成本有多高?不使用标点,仅仅这一项几千年来节约了多少资源?也许正是因为其简洁性,文言文才成了人类仅存的连续四千年不间断的文明记录的工具。如今地位显赫的欧美文明其早期文字记录在哪里?然而,我们绝没有拒绝使用标点,随着印刷术和造纸术的普及,民间的文化诉求日益高涨,由“句读”之学引发的标点符号应用而生,特别是新式标点的推广使用,成了书本知识从贵族走向民间的跳板,意义着实不可低估。可我们还是不得不佩服祖先们的聪明,只用一个“之”字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句子因无标点而出现的歧义问题,让人拍案叫绝!(2008.9.6.上午)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