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传统服饰民俗文化一、服饰的概念服饰:服与饰的差别服: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是人类物质有形文化在人体外部装饰上的反映。指衣、裤、袍、裙、帽、头巾、鞋、袜等从头到脚的人体各种外包装物件。一、服饰的概念饰人体饰:纹身、纹面、裹足、染指甲、抹口红、割眼皮、画眉毛等。物件饰:发夹、发结、手镯、戒指、耳环、项链、领带、胸花等。佩饰:佩刀、佩巾、挎包、手提包、扇子、雨伞等一、服饰的概念服饰民俗:服饰文化:是指人类在服饰构成以及服饰穿戴、服饰审美等与服饰相关的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或习俗规范。是人类在衣着、装饰、佩戴等日常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制度、礼仪、习俗等一切与服饰相关的物质行为与精神行为现象。二、服饰的起源“昔者黄帝作服,百姓始去皮服布”。——《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317嫘祖:实用需要说性别遮羞说审美装饰说服饰起源原因诸说蚕神,丝绸文化发明者二、服饰的起源1、实用需要说服饰起源于人类保暖御寒,使皮肤身体免遭外部环境侵害损伤的实用需要。“衣,依也,人所依之以蔽寒暑也。”——《尔雅·释衣》“衣者,适身体,和肌肤也。”——《墨子·辞过》服饰产生于“实用”的事例:二、服饰的起源2、性别遮羞说服饰是伴随人类性别羞耻观念产生而出现的遮羞布。《圣经》:亚当、夏娃的遮羞行为•人体各部分外包装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下体前下体后腰上部头衣足衣二、服饰的起源《白虎通义》卷3:“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孔颖达疏:“在前为形体之亵,宜所先蔽也。”《永昌府志》:“其地之人,以树皮毛布掩其脐下,后体毕露。”二、服饰的起源分析:人类服饰最早起源于下体前遮挡物,而人体下体前的生理差异恰恰是男女最根本的性别差异,这一服饰起源分人体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现象,成为“性别遮羞说”观点的重要支撑依据。二、服饰的起源《白虎通义》卷3:“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孔颖达疏:“在前为形体之亵,宜所先蔽也。”《永昌府志》:“其地之人,以树皮毛布掩其脐下,后体毕露。”二、服饰的起源3、审美装饰说服饰起源于人类装饰自我美化自我的审美需要。达尔文“性选择原理”观点格罗塞(1862--1927)学术名著《艺术的起源》二、服饰的起源吕思勉对服饰起源的论述:“衣服之始,非以裸露为亵而蔽之,亦非欲以御寒,盖古人本不以裸露为耻,冬则穴居炀火,亦不借衣以取暖也。衣之始,盖用以为饰,故必先蔽其前,此非耻其裸露而蔽之,实加装饰以相挑诱。”《先秦史》P333二、服饰的起源小结:服饰的产生,是人类精神力量的外溢,是人和动物在物质有形文化这一外在标志上的界限分野。“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左传注疏》扬雄《方言》:“秦晋间,凡物之高大壮美而爱伟之,谓之夏。”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1.性别因素男女服装差异:性别服饰的发展趋势:有学者认为:妇女服饰的丰富发达,是妇女社会地位下降的标志。用料、款式、色彩女性服装远比男性服装丰富多彩。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战国策·赵策一》:“女为悦己者容。”鲁迅《男人的进化》:“后来不知怎的,女人就倒了霉:头上、颈上、脚上、手上全都锁上了链条,扣上了圈儿,环儿——虽然过了几千年,这些圈儿、环儿大多变成了金的银的,镶上了珍珠宝石,然而,这些项圈,镯子,戒指等等,到现在还是女奴的象征。”三、服饰习俗的构成因素2.季节因素季节气候单一,服装种类相对单一,品种不丰富。季节气候变化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服装品种丰富,服饰文化发达。3.年龄因素《礼记·曲礼》:“童子不衣裘裳。”改变服装或头饰:成年人的外在标志(各类变换服装的“成年礼”)4.职业因素职业服装:不同职业群体的外在符号标志。职业时间内:统一着装,整齐划一职业时间之外:衣随人便,衣着自由5.实用因素不同的生活实用需要,形成便服、常服、工作服、礼服、婚服、吉服、凶服等众多不同类别的服装。(“新郎官”的民俗称谓)吉服特点:新、洁、质、丽“正旦(正月初一),小民贫者,亦须新洁衣服。”“京师最重此节(冬至),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借贷,至此日更易新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凶服特点:白色、黑色(缟素、黑纱)《礼记·玉藻》“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6.生产方式因素狩猎民族——服饰用料特点:兽皮游牧民族——服饰用料特点:牲畜皮毛渔业民族——服饰用料:鱼皮特征明显狩猎、畜牧、渔业——以动物资源为生的民族,其服饰民俗带有动物原材料特征。农耕、种植业——以植物资源为生的民族,其服饰民俗特点:以农耕植物原材料为服饰。四、中国传统服饰的礼俗特征及等级差异1、传统服饰的重大礼俗特征严格的身份等级制——“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社会成员没有衣着服饰个性化的自由选择权利。“圣人所以制衣服者何?别尊卑也。”——《白虎通义·衣裳》“黄帝作衣裳以披于身,使民知君臣父子,尊卑贵贱,莫不安其份也。”——《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317传统服装的等级规定:“衣服之制皆有等差,士与士同,庶人与庶人同,不得自为异制”。——《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330“士人、庶民、商贾、皂隶,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踰越。”——《淳熙三山志》卷40服饰被纳入专制国家“礼治”施政序列,成为加强社会等级秩序的“礼治”工具。2、等级森严的古代官服制度官服制度的基本宗旨:“冠服皆以品定。”——《宋史》卷152①以服色辨官品“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隋书》卷12“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新唐书》卷24②以冠帽别尊卑先秦时代“冠”与“巾”的阶级界限分野:“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刘熙《釋名·釋首饰》“黔首”———庶民百姓的特殊称谓古代官员冠冕构架以“梁”为冠脊,官员品级的高低,以头冠上“梁”的数目多少相标示。“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一梁。”——《旧唐书》卷45明代:“一品七粱冠,二品六梁冠,三品五梁冠,四品四梁冠,五品三粱冠,六品、七品二梁冠,八品、九品一梁冠。”——《明史》卷67③以配饰分等级佩玉:“古者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而玉不去身。”——《礼记·玉藻》“古者君臣佩玉,尊卑有度。”——《后汉书》卷30“天于佩白玉,诸侯佩元玉,大夫佩水苍玉,士佩瓀珉石。”——《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336佩腰带:“三品以上金玉带,四品、五品金带,六品、七品银带,八品、九品黄铜带。”——《新唐书》卷24官服图案(明代)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鸝、九品鹌鹑。武官:一、二品狮,三品虎,四品豹,五品熊,六、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明史》卷67“品阶异则冠履异则衣带异则环佩异……天下见其服而知其贯贱,望其章而知其势位。尊卑已著,上下已分,则人伦法矣。”——《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336“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顺礼也。”——《后汉书》卷30小结:等级森严的官服制度,强化了古代社会的尊卑贵贱等级意识,由此造成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服饰习俗中“以衣帽取人,只认衣衫不认人”的丑恶陋习。五、中国古代对民间服饰的强权干预1.对商人服饰的限制《汉书》卷1:“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苎、罽。”《明史》卷67:“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明史》卷67:“农可衣绸纱、绢布,商贾只衣绢布,不得衣绸纱。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小结:对商人服饰的干预限制,是封建国家“抑商”政策在服饰制度上的反映,传统中国服饰生活由此被打上了“抑商”政策导向的强烈时代政治意识烙印。五、中国古代对民间服饰的强权干预•君子——重义轻利•商人——重利轻义•传统观念对商人的八字定评:为富不仁,无商不奸。•抑商政策实例:•缗:古代穿钱的绳子,亦指成串的钱,一千钱为一缗。•算:120文钱为一算。算缗与告缗五、中国古代对民间服饰的强权干预•算缗:•告缗:是针对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经营者实行财产申报并征收财产税的一种临时政策。(商人每2000钱抽税一算,手工业经营者凡4000钱抽税一算)凡隐瞒财产不报或申报不实,鼓励知情者揭发。(凡揭发属实,即没收被告者全部财产并罚戌边一年,告发者奖给被没收财产的一半)五、中国古代对民间服饰的强权干预•《汉书·食货志》:“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皆破。”2.对平民服饰的限制•刘熙《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宋史》卷153:“庶人,商贾,倡优……只许服皂、白衣,不得服紫。”“(男性)幞头巾子,自今高不过二寸五分,妇人假髻,并宜禁断。”①服饰用料的限制“庶人不得著绸、绫、罗、縠”。“未有官者,服粗葛布。”——《唐会要》卷31“令男女衣服,不得僭用金绣,不得服锦、绮、丝、绫,许用绸、绢、素纱。”——《明史》卷67“顺治三年,定庶民不得用锻绣等服。”——《清史稿》卷1032、对平民服饰的干预限制“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339②服装颜色的限制“庶人、商贾……只许服皂、白衣,不得服紫。”——《宋史》卷153“庶人妻女……其大红、青、黄色悉禁勿用。”——何孟春《馀冬序录》五、中国古代对民间服饰的强权干预③服装款式的限制“男人幞头巾子,自今高不过二寸五分;妇人假髻,并宜禁断。”——《宋史》卷153“禁官民人等服对襟衣……其不应服而服者,罪之。”——《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卷339“③服装款式的限制“庶人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口五寸。”——《明史》卷67“庶人冠服,杂色盘领衣,……其靴,不得裁制花样,不得金线装饰。”——《明史》卷67“以民间违禁,靴巧裁花样,诏令庶人不许穿靴……惟北地寒苦,许穿直缝靴。”——《明史》卷67五、中国古代对民间服饰的强权干预•小结:中国古代的种种服禁限制,否定了社会民众对自身衣着服饰的自由选择,扼杀了社会成员服饰生活个性化、多元化的审美追求。其结果,传统中国服饰文化丧失生机与活力,长期停滞在单一僵化模式中,不能丰富发展。六、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习俗1.袒露禁忌“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论语·乡党》“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礼记·内则》袒露禁忌基本习俗:男不露脐,女不露皮寿衣习俗:寿衣露手,儿孙讨口六、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习俗袒露禁忌原因:性文化封闭性文化封闭与古代社会宗法血缘家族群体普遍存在密切相关:———父系家族香火传承的人丁繁衍严格要求血统纯化,血统纯化必然要求妇女守贞,妇女守贞的实践措施是严格的男女性防范——男女大防,男女大防通过儒家礼教形成规范,反映到服装上尤其是女性服装则是严禁袒露性感有伤风化。血统纯化——妇女守贞——男女大防六、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习俗《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嫂溺援之以手,权也。”握手礼、交谊舞不能在中国产生,与性文化封闭的男女大防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传统服饰袒露禁忌习俗在当代被彻底打破,这是社会服装观念开放,社会成员在衣着自由的服装权利享有方面的进步现象。六、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习俗2、款式禁忌①禁奇装异服《礼记·王制》:“作淫声、异服以疑众者,杀。”《周礼·天官》:“正其服,禁其奇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条:“服之不中,身之灾也。”鲁哀公服禁令:“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哀公令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庄子·外篇·田子方》②忌男女款式不分俗语:“女为阴,男为阳,阴阳不分乱伦常。”《礼记·内则》:“男女不通衣服。”何晏服妇人服被诛:“此服妖也。夫衣裳之制,所以定上下,殊内外也……若内外不殊,王制失序,服妖既作,随之身亡。何晏服妇人之服,亡身灭家,其咎由也。”——《晋书·五行志》六、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习俗男女服装款式禁忌被打破A.不分男女的“中性”款式服装不断出现。B.不少男式服装被女性接受,女着男装现象越来越普遍。3.颜色的禁忌(1)贵色禁忌“唐高祖武德初,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服用。而服黄有禁自此始。”———《野客丛书·禁黄》“庶人,商贾,倡优……只许服皂、白衣,不得服紫。”——《宋史》卷153六、中国传统服饰的禁忌习俗“国初,皇太子朝衣服饰皆用香色,例禁臣民服。”——《清稗类钞·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