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病防治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牛羊病防治甘南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授课教师:胡春阳第一章牛羊常见传染病一、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二、牛羊常见传染病一、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理学诊断、免疫学诊断•传染病的防治措施预防措施、扑灭措施和治疗措施传染病的防治措施•预防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2.加强兽医卫生监督3.搞好兽医卫生4.搞好预防接种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扑灭措施1.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并通知临近单位做好预防工作;2.迅速隔离病畜,污染的地方进行紧急消毒;3.封锁疫区;4.解除封锁。传染病的防治措施•治疗措施1.特异疗法(高免血清)2.抗生素疗法(青链霉素等)3.化学疗法(磺胺类药物等)4.微生态平衡疗法(益生菌)5.对症疗法6.护理疗法7.中兽医疗法二、牛羊常见传染病(一)病毒性传染病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绵羊痘(二)细菌性传染病布鲁氏菌病、牛结核病、炭疽、猝疽、快疫猝疽混合感染、羊肠毒血症第一节:口蹄疫二、牛羊常见传染病概述1、人畜共患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2、临床特征:口腔粘膜、四肢下端及乳房皮肤形成水疱和烂斑。3、感染谱广,流行快,难控制,虽多呈良性经过,但影响生产性能,耗费人力物力,影响对外贸易。概述4、各国及国际组织都极重视,列为全球各国共同商定扑灭的头号法定传染病5、我国——五号病指挥部6、本病全球流行,尤其是欧、亚、非、南美、亚洲最严重,我国周边国家流行极为严重。欧洲44%病例来自实验室及疫苗厂,56%来自畜产品病原1、分类地位:微RNA科,FMDV属,仅一成员2、血清型:7个主型、65个亚型我国主要是A、O和亚洲I型欧洲主要是A、O型病毒变异最快-抗原漂移病原3、形态特征:RNA病毒中最小者,圆形或六角形,20面体4、病毒抗原:基因工程苗主要是VP1产物病原5、体内分布:水泡液、水疱皮、淋巴液。发热期血液内的病毒含量最高,退热后在奶、尿、口涎、泪、粪便都有6、抵抗力:较强,耐低温,但对光、酸、碱敏感7、培养:可用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培养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多种动物,偶蹄目为最黄牛、奶牛>牦牛、水牛>猪>羊、驼人中儿童严重、成人轻易感性:幼龄>老龄流行病学2、传染源:患病及带毒动物病者水泡皮1克可感染100万头牛、10万头猪3、传播途径:多途径、直接、间接广泛污染环境绵羊是本病的“贮存器”(羊群带毒)猪是“扩大器”(排毒量大)牛是“指示器”流行特点1、传播快:跳跃式、直线式流行2、易感谱广:包括人3、周期性:3年左右一次,但近年连续流行,主要是动物数量大,更新快4、季节性冬春严重5、顺序性:牛→羊→猪症状(牛)潜伏期1~7天,一般2~4天。T↑至40~41℃,全身症状明显,并有流涎、吮吸声。1天后唇内、口腔、舌面粘膜发疮,黄豆大,后融合至核桃大,淡黄转灰白,口挂白沫似胡须。1天后破溃,呈红色糜烂,体温下降至正常。口腔水泡出现1~2天后,蹄、乳房皮肤发疱,很快破溃,糜烂,1周愈合。继发感染者跛行,化脓,蹄匣脱落,变形,卧地。症状(牛)良性口蹄疫,病程1~2周,死亡率3﹪左右,但目前已上升。个别呈恶性口蹄疫,因心肌炎或者出血性胃肠炎而死亡,死亡率高达25~50%,尤以犊牛多见。孕牛可流产。奶牛产奶下降。病理变化常见口腔和蹄部出现水疱和烂斑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烂斑和溃疡典型的可见“虎斑心”恶性口蹄疫可在心肌切面上见到灰白色活淡黄色条纹与正常的心肌相伴而行,如同虎皮状斑纹。牛口蹄疫症状牛口蹄疫症状症状(羊)与牛相似,但轻。绵羊多于蹄部,山羊多于口腔发生水疱。孕牛流产,羔羊可死于心肌炎及胃肠炎。症状(人)也叫“鹅口疮“,一般由伤口及口传播,潜伏期3~6天,短者1天。牛、猪均可传染。第1期原发部位发疱,体温升高,第二期在指、趾间、舌面、鼻腔、面部、生殖器官发疱,乏力,不适,神郁,头疼,眩晕等。病程2~3周自愈合,幼儿严重。鉴别诊断1.牛瘟蹄部和乳房无病变,病死率高。2.牛恶性卡他热多呈散发,无传染性。无蹄冠、蹄趾间皮肤病变。3.传染性水疱性口炎发病率低,死亡率低。4.牛粘膜病地方流行性,有烂斑,无水疱。防制•预防:①一般措施:上报、封锁、隔离、消毒、扑杀、免疫接种②疫苗:灭活苗,0型为主,但免疫效果差。合成肽疫苗,康复血清或高免血清德国西部伊诺斯,为预防口蹄疫爆发,宰杀1500只羊。英国,最先发现口蹄疫的埃塞克斯屠宰场已经焚毁了约300头猪和60头牛。治疗•应在严格隔离的条件下,及时对病畜进行治疗•精心饲养,加强护理,给予柔软的饲料•口腔:用清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洗漱•糜烂面:涂1%-2%明矾或碘酊甘油、冰硼散•蹄部:用3%臭药水或来苏儿洗涤,擦干后涂松馏油或鱼石脂软膏等,再用绷带包扎。•乳房: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洗涤,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他防腐软膏,定期将奶挤出以防发生乳房炎。•恶性口蹄疫:用强心剂和补剂:如安那加、葡萄糖盐水,用结晶樟脑口服防制治疗全球性不允许治疗01年3月英国洛克比焚烧发现的第一批患有口蹄疫的奶牛台湾省对发生口蹄疫的奶牛进行集中焚烧防制西班牙吊车将死牛扔进处理厂韩国在首都汉城南部60公里处准备掩埋一批已经感染口蹄疫的奶牛。第二节:牛流性热二、牛羊常见传染病•又称三日热(Threedayfever)或暂时热(Ephemeralfever),是由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诊特征为突发高热、流泪,有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促迫,后躯僵硬,跛行,常为良性经过,2-3天即可恢复正常,发病高,病死率低。•日本称本病为流行热,南非、澳大利亚称本病为暂时热或三日热。•我国也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对乳牛的产乳量有明显的影响,而且部分病牛常因瘫痪而淘汰,给养牛业生产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牛流行热病毒•属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属的成员,子弹形或圆锥形。成熟的病毒粒子长130-220nm、宽60-70nm,含单股RNA,有囊膜。•常见到T形粒子,即截短的窝窝头样病毒粒子,特别是在以高浓度病毒传代的细胞培养物内。•病毒存在于病牛血液中。没有变异•自1967年南非首次分离到病毒以后,到目前在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分离的病毒株,用交叉中和试验证明这些病毒在免疫学上是相同的,没有型的差别。在核酸水平上各分离株间的同源性很高,差异极小。流行病学•易感动物:本病主要侵害奶牛和黄牛,水牛较少感染。以3-5岁牛多发。•肥胖的牛病情较严重。产奶量高的母牛发病率高。•传播途径:吸血昆虫(蚊、蠓、蝇)叮咬病牛后再叮咬易感的健康牛而传播,吸血昆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本病的传染力强,传播迅速,短期内可使很多牛发病,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周期性,约3-5年流行一次,一次大流行之后,常隔一次较小的流行。症状•潜伏期3—7天。•本病特征是突然发高烧41~42℃,连续1—3天。•同时并发剧烈的呼吸急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全身战栗、流涎、流泪、反刍停止,泌乳量减少以至停止,待体温下降到正常后再逐渐恢复。•病牛不爱活动,步态不稳,后肢擦地而行。•病牛喜卧,甚至卧地不能起立,四肢关节可有轻度肿胀与疼痛,以致发生跛行。病变•以嗜中性白细胞增多最为明显,其中以幼年型杆状核嗜中性白细胞的出现率最高(20%)。•呼吸急促的病牛,肺泡壁被激烈呼吸的机械性运动所破坏,因而空气向肺泡外泄漏,引起肺气肿,漏出的空气出现于皮下,指压这些部位往往出现捻发音。•本病大部分病例呈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在1%以下。急性病牛可于发病后20h内死亡。•本病的特点是大群发生,传播快速,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结合病畜临诊上表现的特点,不难作出诊断。但确诊本病还要作病原分离鉴定。治疗•1.给病牛以优质的干草或青草,控制精饲料,减轻消化器官的负担;•2.在病牛的身下要多铺垫草,另外,要尽量的每隔2~3h给病牛翻1次身,尽可能防止发生褥创;•3.这种病在流行时间有严格的季节性,因此,在流行之前用疫苗接种,就能预防;4.治疗•对于发高烧和呼吸急促的病牛,可根据症状给予注射退热、镇静剂;•用复方氯化钠和葡萄糖液按1:2的混合液进行补液,尽量防止脱水并补给营养;•发生褥创的病牛,防止化脓性细菌的继发感染•强心剂。•对病牛及时隔离,及时治疗,对假定健康牛群及受威胁牛群用高免血清。第三节: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ovineviraldiarrhea—Mucosaldisease,BVD)概念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引起的传染病。特征为腹泻、粘膜坏死、双相热(在数日内连续出现2次发热,每次发热持续时间2-3天,两次发热最高温度和持续时间都类似,发热间期1-6日不等)、白细胞减少、病死率高。病原牛病毒性腹泻病病毒,又称粘膜病病毒,黄病毒科,瘟病毒属1.球型,有囊膜,直径35-55nm,单股RNA;2.可在多种细胞上培养生长;3.抵抗力一般;4.耐过牛可获得长期免疫。流行病学1.各年龄牛易感黄牛>水牛>牦牛,犊牛发病较多;2.病牛为主要传染源,分泌物、排泄物含毒;3.直接或间接接触性传播,消化道、呼吸道传播多见,也可垂直传播;4.全年发病,寒冷季节如冬春多发;症状:潜伏期:7-10天急性型:少见,多见于流行初期1、突发,T40-42℃,双相热,在发热期白细胞明显减少,呼吸心跳加快,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停止;2、咳嗽、流泪、流涎、流涕;症状3、粘膜充血、水肿、坏死性炎症:A.鼻镜、口腔粘膜糜烂、呼气恶臭;B.严重腹泻、水泻,含粘液、坏死片;C.蹄冠部皮肤糜烂、坏死、跛行;4.孕牛流产;病程1-2周,或有3-4周,高致死;症状慢性型:较多见1.可有微热,精神稍差;生长发育受阻,消瘦,持续或间断腹泻。2.鼻镜、口腔、齿跟糜烂;3.蹄冠、蹄叶皮肤糜烂,跛行;4.皮肤鳞屑状,孕牛流产;病程2-6月甚至1年,或有恶化死症状隐性感染:老疫区比例高多无症状、孕牛可导致流产,或产畸胎,小脑发育不全;症状病理变化1.整个消化道粘膜病变较典型,粘膜坏死性炎症、充血、出血、糜烂,鼻镜腔干裂,表皮脱落;(急性病例明显)2.蹄间和蹄冠部皮肤糜烂、溃疡;3.特征性病变为食管粘膜有纵行排列的小糜烂斑。4.消化管淋巴结水肿。5.先天感染的犊牛常见小脑发育不全,脑侧室积水诊断1.临床诊断:流行特点,急性病例症状病变可初诊;2.类症区别:口蹄疫,牛瘟等;3.实验室确诊:病原分离鉴定血清中和试验防制1.加强检疫,防止病原引入。2.发现病例及时隔离、诊断、淘汰、消毒;尸体、排泄物、分泌物、污染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消灭传染源。3.免疫预防:使用牛粘膜病弱毒苗和灭活苗接种,增强免疫力。但弱毒苗不稳定;也有用猪瘟兔化弱毒苗免疫成功的例子4.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第四节:布氏杆菌病二、牛羊常见传染病概述•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布鲁菌病(布氏杆菌病)又称传染性流产,是由布鲁菌(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概念病原1、形态: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大小为1.5微米×0.5微米。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无芽胞形成。2、生物型:6个种,19个生物型,中国:15个生物型病原•3、体内分布特点(1)广泛存在流产胎儿、胎衣、乳房及淋巴系统并随胎儿、胎衣、乳汁、尿液排出(2)只是发病初期和刚流产后方可引起菌血症(3)平时局限在生殖器官附近的淋巴结及肝、脾、骨髓等网状内皮系统中(4)典型的胞内寄生菌病原4、抵抗力:该菌对光、热、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分钟、湿热60℃10~20分钟、3%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力较强,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日至4个月。流行病学传染源:羊在国内为主要传染源,

1 / 8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