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个案分析(—)个案简介患儿李xx,男,2岁,广东省广州市人。父亲:35岁,职业:销售,母亲:32岁,职业:销售。患儿由母亲照顾,否认近亲婚配及家族遗传性病史。(二)求医过程患儿2011年07月8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热峰38.8℃,伴口痛,无寒战抽搐,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声嘶,无气促青紫,无呕吐腹泻,无出皮疹,无关节肿痛,无浮肿。曾在门诊予“世福素、退热栓”等药物治疗,仍反复发热,口痛无好转。2011年07月10日患儿手足出现皮疹,再次前来就诊,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本科。患者自起病以来,精神可,胃纳可,大便如常,小便如常,体重未见明显下降。入院时:T37.4℃,P100bpm,R24bpm,Wt12kg。神清,精神可,全身皮肤及粘膜无黄染,双手足心见散在红色丘疹及疱疹,未见出血点。右颌下淋巴结约0.5×0.5cm大小,质中,无压痛。头颅五官端正无畸形,双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3MM,对光反射灵敏。咽充血++,口腔粘膜见溃疡,上腭见红点,咽峡处见疱疹,双扁桃体I度大,未见脓点。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界不大,HR100bpm,律整,未闻及杂音。腹软不胀,无压痛及反跳痛,全腹未及包块及肿物,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关节无红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性反射未引出。2011年07月10日门检检验报告:乳酸脱氢酶干化学法283.0U/L↑,谷草转氨酶40.0U/L,肌酸激酶156.0U/L,肌酸激酶同工酶26.0U/L↑,CKMb/CK0.17↑。2011年07月10日临检检验报告:白细胞13.32*10^9/L↑,红细胞4.54*10^12/L,血红蛋白121.5g/l,血小板324.0*10^9/L↑。2011年07月11日酶免检验报告:柯萨奇病毒A16型阳性,EV71病毒阴性。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为手足口病,予利巴韦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抗感染、营养支持治疗后症状、体征明显改善,遵医嘱予出院。(三)护理评估由会谈、观察、身体评估及病历记录等收集资料,评估患儿病毒性心肌炎、肺炎发生率高。(四)确立问题将临床护理中所收集到资料加以分析,确立该患儿的主要问题是。造成此问题的因素包括:1、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是人柯萨奇病毒的惟一宿主,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均为主要传染源。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在急性期,患者粪便排毒4~8周,咽部排毒1~2周。隐性感染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2)传染途径:柯萨奇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黏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物品等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室内居住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致病微生物增多,易发生肺炎。(3)易感人群:人对人柯萨奇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占发病数85%~95%。(4)流行季节:该病四季均可发生,流行季节为夏、秋季,常从3、4月份开始增多,6、7月份达高峰,9月份以后发病率明显降低。2:内在因素:该年龄组的儿童抵抗能力低下,母体所赋予的抗体已经消失,而自身的细胞及体液免疫机制尚未发育完善所致。(五)护理措施护理目标:1、无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病毒性心肌炎、肺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2、维持体温的恒定。3、保持皮肤及口腔清洁。护理活动:在护理期间,针对影响该疾病的各种因素危险因子,予以相应护理措施。1、严格消毒隔离:本病传染源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或通过飞沫传播,一旦确诊,应将患儿及时隔离,隔离时间1周;不同发病时期的患儿分住不同的房间,不同病房的患儿严禁串门。隔离病室定时开窗通风、空气消毒(即每天用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2次),所有患儿接触的用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被服、床单等交洗衣房,按丙类传染病用物处理。不宜浸泡的用物在日光下暴晒1小时以上,与患儿接触的人员立即在流水下洗手,并用含氯消毒液泡手3~5分钟。对出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先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小时,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后方可另外收治患儿。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2~4小时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1次,尤其患儿具有以下特征: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需立即报告医师,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同时提高护理级别,病情观察时间改为1~2小时,甚至随时观察,提高重症倾向病例早期识别。3、发热的观察与护理:高热患儿每小时观察体温1次。体温38℃以上者,给予物理及药物降温,包括空调降低室内温度、温水擦浴、冷敷头部及大血管处,不主张用乙醇擦浴,药物使用安乃近滴鼻或肌内注射,及时测量体温并记录,同时密切观察患儿面色、出汗等情况,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嘱患儿多饮水,及时更换干净的衣服及被单。安抚患儿的情绪,减少活动,卧床休息。4、皮肤护理:剪短患儿指甲,嘱其皮肤瘙痒时勿搔抓,以防皮肤破损引起感染,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涂抗生素药膏。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更换柔软宽大舒适的衣服,减少对皮肤的刺激,保持床单位的平整、清洁、无渣屑。温水沐浴,禁用肥皂等刺激性的沐浴液。5、口腔护理:患儿每次进餐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护理人员每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患儿口腔后,在口腔黏膜破溃处涂碘甘油,以促进愈合。清洗口腔时动作要轻、快,棉签应是滚动,切不可摩擦,尽量减少患儿痛苦。6、饮食护理:给予高能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刺激性小、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汤等,保持营养均衡,食物温凉、清淡为佳,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定时定量,少吃零食。由于患儿拒食、厌食,予及时补液,以防酸碱失衡。7、心理护理:由于陌生的环境,加上疱疹疼痛的刺激和穿刺的疼痛,患儿多有恐惧心理。护理人员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采取鼓励、表扬去保持患儿情绪稳定,并允许家属陪伴,使他们有安全感,病房内可适当摆放一些动画书,儿童玩具等,分散患儿注意力,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8、健康教育:针对家属对手足口病了解甚少,应向患儿家长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等知识,教会家长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做好个人预防措施,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在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及时将患儿的病情反馈给他们,与他们多沟通、交流,保持其情绪稳定,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六)评价通过有效的治疗、护理及对家人对此病的健康教育,取得家人的支持和配合,使患儿有效地控制了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患儿的症状及体征逐渐消退,达到理想的效果。(七)结论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病之一,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小于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主要为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A16型最为常见。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人是该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传播。本病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可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因此,一旦发现该病,应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传染。通过给予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做好消毒隔离,实施有效的口腔、皮肤、饮食、心理等护理,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取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严密细致地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常见并发症先兆症状,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效及时的治疗和护理,不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又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