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学校之形象——一个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杨玉东学校成为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班级:实施理解为本、合作活动的学习课程学校:构建同事互助、实践反思的教师团队社区:试行家长参与、融入社会的校外联合一、学校发展的成功启示1摸石头过河的创新之路2用学习的力量避免盲目1摸石头过河的创新之路20年来教改的体验(40所学校,千余个案例)无比重要的奠基工程充满复杂与不确定性教改实验常常名不符实探索之路不可预设控制手段难以起作用信息不完备情况下的有效抉择“摸石头过河”(现称行动研究、实践反思)穿透范例得出基本特征(1)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越复杂,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2)变革是一次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兴奋,有时还违反常理](3)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4)见解和战略计划稍后形成[不成熟的见解和规划可能是盲目的]迈克.富兰的观点(5)个人主义和团体主义必然有同等的力量[对于孤独和小集团思想,没有单方面的解决办法](6)集权和分权都行不通[严密的管理和颠倒的方法都是必要的](7)与更广的环境保持联系对成功必不可少[最好的组织机构向外部学习也向内部学习](8)每个人都是变革的动力[变革太重要了,不能把变革交给专家,个人的思维模式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基本特征①改革是一次有目标的历程。其途径不能强制,没有预定的路线图,它充满着不确定性和探索的兴奋。②改革与问题孪生。面向主题、问题驱动是改革和学习的基本模式,成熟的见解和规划稍后才能产生。③改革由管理者、专家、教师的共同体来承担。不要把改革交给单一人群,每位实践者的通透理解和熟练掌握是最后的保障。2用学习的力量避免盲目教育是一个容易保守的事业如学生学习、考试评价、教师培训、学校组织、层级运作、决策方式等寻找更好的方式教育系统成为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其中学校的使命、改革的动力及其之间的协调是核心教改尝试常常导致排异、表面化(对本意的扭曲)、浅尝辄止或盲目学习的核心①克服人类的陋习与无知是学校教育的神圣使命。促进批判性的文化适应,提供多渠道的学习机会,建立主体互动的师生关系。②以创造来激发教师职业的内在动机和欢乐是学校改革的根本动力。形成有个性的见解,培植探索、控制(“乱”“序”之间)和协作的多种能力。③与更广的环境保持联系对成功必不可少。高效能的共同体既向内部学习也向外部学习(教育思想在教育外)。校长建立学习机构的新工作(1)认识学校的文化(2)重视你的教师(3)扩展你所重视的东西(4)表达你所重视的东西(5)促进协作,而不是接管(6)提供菜单,不是下命令(7)运用断然的措施来促进,而不是限制(8)与更大的环境连接起来我们的方略班级——实施理解为本、合作活动的学习课程学校——构建同事互助、实践反思的教师团队社区——试行家长参与、融入社会的校外联合学校成为实践型的学习共同体,从内部推进学校改革二、改革的内核——教育走向学习1学习渠道和师生关系2学习质量的两极张力1学习渠道和师生关系21世纪的教育正在走向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发展)以往的教学(被动)教师学生书本知识改革中的教学(互动)存于实践经验的默会知识存于书本的明确知识教师学生(接受为主)(活动为主)还原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改革最难的内核)一个例子:从告诉事实到组织观察“水能爬高吗?”①玻璃棒、粉笔、细砂柱、玻璃细管、宣纸等插入有色液体中②放大镜观察“能爬高”物品的共同特征分类小孔、缝隙、“毛细现象”“水能爬高吗?”③管子越细、缝隙越小爬得越高(还得到一条“漂亮”的曲线)④用毛细现象解释酒精灯燃烧、月季花插在红色水中变红的原因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观察数据假说检验防止将学生主体绝对化的倾向例如,放任学生自设课题、自行探索、自我学习被确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等。因为做不到,所以走形式:表演式的活跃甚至热热闹闹,使学习内容杂乱、学习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浅薄与贫乏。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反过来又成为产生“主体性神话”的温床。“学生发展为本”有别于“学生为本”基础与发展的关系(教育本身的持续性原理)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教育特有的主体互动原理)强调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在笼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学中,尽管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丢掉了“理解”这个根本,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2学习质量的两极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根本(两个源头、两种方式)接受式活动式源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①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②讲授新教材③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④得出结论、定义或法则⑤应用知识解答问题或做练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①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情境②通过观察提出问题③作出解决问题的假设④推理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⑤验证得出的结果流变成为连续谱:听讲学习——启发式学习——讨论式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社会服务学习等等两种方式的分析讨论接受式活动式现象讨论◇至今广泛采用,还有发展。◇受到现代派猛烈抨击,它对学习的本意有哪些理解上的偏颇?对发展思维有哪些局限?◇“离开了杜威,教育史是一段空白”,“似曾相识燕归来”。◇杜威及其后继者的实践为什么干不下去?毛病出在哪里?得失分析◇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进行技能技巧训练。◇不利于学生独创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和探索精神。◇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的知识。两种学习方式在“提高学习质量”的主题下,我们采纳“合理安排、取长补短”的策略,让两方的对峙变为改革过程中的两极张力当前重在拒绝机械接受、开发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们有引人注目的创造,如多角度理解、有层次推进、过程性变式、深度参与的体验等真理在两个极端之间(两极张力)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的判据已有知识新的知识建立联系合理实质奥苏贝尔:知识固着点的性质换一个形式检验(认知同化理论)我国教师:合适的“潜在距离”正确的“变式演练”作“铺垫”是成功的奥秘是有效手段如何拒绝机械接受?有意义活动式学习已有“工具”新的“任务”自行整合参与度完成度皮亚杰:活动内化理论教师: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项目学习等(过程档案分析)(“作品”分析)如何开发主动活动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活动式学习互补关系三、发展的重心——教师团队建设1通过教学研修活动改变学校2让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1通过教学研修活动改变学校校本教学研修活动全体参加者边观看授课(或教学录象)边讨论其内容与行为。目的:不在于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而是共同感受授课的“欢乐”和“困惑”。揭示课堂事件背后的复杂性。要旨:师生关系与学科思维同等重要,要抛弃一切抽象的套话,只说出自己观察到的事件本身(朴素的白描)与真实感受(内心的对话)。落脚点:实实在在的教学改进。大家的意见通过交流和再上课的跟进,多次之后,必然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日本学者佐藤学的见解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这一个三年改变学校的方略是我迄今为止的经验为基础的一个结论。操之过急的改革,对学生、对教师都没有好处。应该毫不迟疑地简化学校的组织和机构。……把校内教研活动作为学校运营的重点,为了通过教学研究来改变学校,最少100次的授课案例研究是必要的。从内部改变学校校本教研活动是学校运营的重点,正式与非正式的活动具有同等的力量,它们是学校的学习文化,应当毫不迟疑地在组织领导上予以确保。(2)让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专家教师经验教师职初教师原理知识(学科的原理、规则,一般教学法知识)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专家与新手的知识差异专家的知识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专家的知识是专门化的,而且限于特定的领域。专家的知识是有组织的。专家所知道的大部分是缄默的知识。专家所拥有的大部分是一些镶嵌于实践活动之中的、情境性的、个性化的知识,这些知识往往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不能作为批判性反思的对象。职前教育与在职教育“得到教师证照只是拿到了一把打开教师专业成长机会的钥匙而已”——伯克(Burke,1987)职前师资培养的功效非常有限,教师的专业水平得以提升更多的是在职阶段所获得的。教师在职阶段的专业成长,其核心是获得产生于处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情境过程的实践性知识,尤其要面对的是如何把那些明确知识付诸于教学实践的过程。基本课程+案例比较+实践反思“一篇课文,三次备课”反思:自己与他人、设想与实际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不识货,货比货”比较:新手与熟手、优秀与一般我们的沉思(一)实践智慧是缄默的,个体的思想和行动过程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它又是情境性的和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告诉”而直接获得,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性进程。我们的沉思(二)综合文献研究、经验总结和对改革实践的深入洞察,我们对教师在职教育的思考是:行动研究的确是改善教师行为、解决理论转移实践问题的一条可能的途径,但是——①保持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还须注重纵向的理念引领;②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学,还须注重行为自省的全过程反思。行动教育的方法论基础——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旨在判明现场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实质,引出用以改善事态的行动,“参与”和“改进”是其核心目的;正由于行动研究与实践所特有的“亲和性”,它的研究成果严重地受到了特定教育情境的局限,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它也就难以真正代替“实证——实验”的教育研究和解释学的教育研究;行动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改进实践而不是构建理论新设计阶段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原行为阶段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新行为阶段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更新理念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改善行为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课例为载体/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平台: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例从已有概念出发演绎新知识——由正多边形引发的……数学是抽象的艺术。从既得的定义或概念出发,推演出一系列的性质、定理,似乎是天才数学家们不可思议的“自由创作”。中学数学教学中,能否让学生体验一下数学家发明或发现新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呢?以计算机为工具来探索新数学知识的活动课已有的概念正多边形有什么特点?(边、角、点)正多边形的内角公式?怎样画出一个正多边形?(“海龟爬行法”、等分圆周法)nno180)2(提出问题如果n是分数呢?n=5/2,6/2,……例如n=5/2,按照内角公式可得出内角是多少?它的图形会是什么样子呢?按照“海龟爬行法”会得出什么图形?出乎意料的发现!——数学探索是一个充满惊喜的过程n=5/2时,按照“海龟爬行法”,是:o36分数多边形与正多边形一样,具有与顶点数相同的等边、等角。这就是分数多边形!令人费解的6/2!——数学探索同时又是一个充满理性的艰苦而曲折的思考过程n=6/2时,按照“海龟爬行法”,是它吗??o60?!考虑分数多边形的特点用LOGO画图,分数多边形到底长得什么样?——借助计算机进行数学探索,使思维的力量高效而集中、从而飞得更高更远2526272829210你发现了什么规律?1.p=1,=q,通常意义下的正q边形。2.,(p,q)=m,那么:(1)m=1,即p和q互质,是一笔画、星形(如5/2);(2)m=pq=km=kp,是m笔画、m个正k边形(如6/2);pq1p)。的星形(如个笔画、,是则4/10'''','')3(pqmmpqpqmqqmpp分数多边形具有的性质——思维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最终要以抽象的方式表现。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否还有更多的发现?新的提示——鼓励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你注意到分数多边形内角的大小与p、q的关系了吗?你注意到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