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1906—1982)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1894~1971年)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第17课赫鲁晓夫——苏联经济改革的开拓者赫鲁晓夫(1894.4.17~1971.9.11)苏共二十大揭批斯大林,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开始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玉米运动”主张东西方缓和,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冷战开始是二战后,美苏争霸开始是50年代)策划的古巴导弹危机一度使美苏站在核战争的边缘其对华政策导致中苏关系恶化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台下有人递上条子:赫鲁晓夫同志,当时你在干啥?赫鲁晓夫连问三次:谁写的?站起来!始终没人站出来。赫鲁晓夫笑了:告诉你吧,当时我就坐在你的位置上。赫鲁晓夫——苏联经济改革的开拓者赫鲁晓夫(1894.4.17~1971.9.11)阴谋家改革家策略家蛮干家“玉米棒子”“苏修头子”批判个人迷信平反冤假错案1956年在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他实施去斯大林化政策,为大清洗中的受害者平反,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文艺获得解冻。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放宽对自留地的限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农业改革:1.进程:大规模垦荒推行“玉米”运动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他开展两项重大改革措施——大规模垦荒和推行“玉米运动”,他用垦荒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用推广玉米种植解决饲料、增加肉类和牛奶产量。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工业改革:1.进程: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实行管理体制大改组取消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后为47个),把原属中央和加盟共和国各部管理的企业,一律由各地新设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中央权利下放给地方,削弱中央集权,后又陆续收回一些已下放权力。没有真正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弊端。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2.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体制。3.问题赫鲁晓夫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具有开拓性,兼有成功和挫折……但它对斯大林体制缺乏科学认识,基本上是纠正斯大林时期的某些偏差,是在维系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他对斯大林的批判是严厉的,但并不深刻,他更多地把精力用在对斯大林本人的人身攻击上,较少探讨斯大林模式产生的根源和弊端。事实上,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还是继承多于批判,对斯大林的社会主义体制也是延续多于改革。赫鲁晓夫的经济建设思路与斯大林一样,都是强调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他仍然依靠高度集中的体制,并坚持计划经济。赫鲁晓夫信守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为了同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并对付中国,不断增加国防工业的投资,军工企业成为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占据第一位的机器制造业,三分之一的产品属于军事装备。全苏联产业工人的三分之一在机器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一、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2.意义: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体制。3.问题缺乏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1961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二大又提出了一个二十年计划,要用10年实现按需分配,建成共产主义。显然,这些都脱离了实际。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肯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同时也看到美国种植玉米获得巨大收益,决定在苏联也推进个扩种玉米,并强迫其它农作物为玉米让位。苏联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为增加粮食产量、实现经济的迅速发展,不顾苏联自然条件的实际情况,要求全国包括西伯利亚的广大未开垦地区大量种植玉米,1953年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到1955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但赫鲁晓夫仍对此仍感到不满意,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结果由于西伯利亚地区光照不足,玉米无法出穗,粮食大量减产。到了20世纪60年代,玉米热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赫鲁晓夫的墓碑他以粗旷豪放的性格赢得了自己臣民的爱戴,却遭致知识分子的非议;他以农民式的狡诈周旋于苏联政治风云之中,最后的政治生命却误伤于自己的精明和自信;他为后世留下最大的遗产不是深邃的理论,而是改造世界的巨大勇气。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勃列日涅夫(1906—1982)军力大增,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阿富汗中苏交恶,珍宝岛武装冲突逐步恢复斯大林化,大搞个人崇拜积累了大量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使民众极度失望为了固化既得利益格局,勃列日涅夫甚至搞了领导干部终身制,包括三任总书记在内的许多领导干部,直接死在任上,苏共成了一池死水。学界公认,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是苏联的停滞期、矛盾积累期,看起来稳稳当当,其实危如累卵,苏联和苏共的最终结局,很大程度拜他所赐。面对要求变革的强烈呼声,苏共采取了自杀式的打压态度,民主集中制冬眠,党员权利被冷藏,一片鸦雀无声。“同志,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意见吗?”党支书问。“我是有意见,但我不同意我的意见!”不是没有好建议,而是说真话的代价太大。勃列日涅夫一生得了114枚勋章、奖章,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己颁发给自己的。在他的葬礼上,足有一个班的战士负责捧着这些牌牌,群众觉得很可笑。“勃列日涅夫同志做手术了。”“什么手术?”“扩胸手术。”“为啥呀?”“勋章挂不下了。”一边压制批评和自我批评,一边鼓励表扬和自我表扬。就连各地、各部门领导所到之处,都要挂满歌功颂德的横幅,宣读热情洋溢的致敬信,十分肉麻。勃列日涅夫,杜布切克(捷克总书记),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4人乘坐气球.气球漏气了,抬不动4人,开始下坠,万分危机,必须有人牺牲自己跳出.先是美国总统喊了声为了自由世界!,然后跳了出去.气球下坠暂缓,但过一会儿漏气更多,下坠又加快,必须再跳出1人.于是英国首相喊:为了女王陛下!,跳了出去.暂缓一会儿又不行了,于是勃列日涅夫喊道: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说着就把杜布切克扔出去了.群众跟着苏共一起流血流汗度过了峥嵘岁月,现在却一个在地狱、一个在天堂,心中的凄凉和愤懑可想而知,不戳脊梁骨才怪。但是苏共缺乏自我约束的自觉,作风问题又升格为腐败问题。过去列宁对干部管束很严,甚至主张“共产党员犯罪罪加一等”。列宁去世后,干部越过越舒服,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如果一个人没机会搞腐败,会被人瞧不起。格鲁吉亚一所中学,老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萨卡什维里:“我爸爸贩橘子到莫斯科卖,因此赚了不少钱。”图拉什维里:“我爸爸贩月桂到莫斯科卖,因此赚了不少钱。”布里泽:“我爸爸在分局工作,每次他俩的爸爸从莫斯科回来,都来看望我爸爸,因此我爸爸赚了不少钱。”1.内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工业:改革重点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1.内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扩大农民的自留地、鼓励农民副业生产、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2.问题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陷于停滞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经济工作由柯西金主持。按照柯西金“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路,那几年国家经济出现好转。但是1972年,苏共中央就否定了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勃列日涅夫把经济决策权控制在自己手里。他并不热心经济改革,甚至反对使用改革一词。勃列日涅夫坚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他把斯大林模式神圣化,不允许自由讨论经济改革问题。2.问题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陷于停滞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期间与美国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1979年苏军出兵阿富汗,每天平均消耗400多万卢布,后来增至1000多万卢布。苏联的军事实力大增,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3.结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得提高二、勃列日涅夫改革苏联在七五计划(1961—1965年)到十一五计划(1981—1985年)期间,迅速成为并发展超级大国实力:而与此同时,形成了重型化国民经济结构,即军工——重工——轻、食、民工——农业结构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其年经济平均增长指标在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速度方面均呈下降趋势。1975年以后,苏联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1970年1980GDP7.7%3.7%工业产值8.5%4.4%劳动生产率6.8%2.8%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美国百万富翁买下苏联国家百货商场,并宣布要免费分发商品。很快百货商店和通向这里的道路就开始堵塞,并有许多因拥挤而死伤的人。人们问百万富翁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答:我非常感兴趣,当你们实行按需分配时会是什么样子。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戈尔巴乔夫——斯大林体制的终结者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改革与新思维》一天,戈尔巴乔夫到一个农场视察,看到有几头猪,就到猪旁边拍了一张照片。随行人员在照片上写上:戈尔巴乔夫和猪在一起。但又感到不妥。于是改成:猪和戈尔巴乔夫在一起。还是感觉不对。最后把照片上的字改成:左起第三位是戈尔巴乔夫。戈尔巴乔夫颁布限酒令后,想要买到酒只能在指定销售处排长队来买。一个莫斯科人排队排烦了,就嚷道:“我不排了!我要到克林姆林宫把戈尔巴乔夫干掉!”然后转身离去。一会儿他又回来了,旁边人问他:”已经干掉了吗?”他说:“干什么干啊!那儿的队比这儿还长。”斯大林时期,如果有人敲门,人们立即停止讲政治笑话,开始喝酒。戈尔巴乔夫时期,如果有人敲门,人们立即把酒藏起来,开始讲政治笑话。三、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内容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打破单一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搞“混合经济”市场化私有化突破了斯大林体制随着改革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的加深,苏联领导人……把经济搞不好的原因,除归咎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上层建筑外,还归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因而逐渐形成了这样的经济改革思路,其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现在国家集中的资产过多,人民同国有制关系疏远,职工没有主人翁感和积极性,因而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所以要实行国有资产分散化和国营企业私有化,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混合经济”的路子。2.存在的问题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缺少和宏观决策相适应的配套措施政体高度集中、干部腐化、理论僵化,改革阻力很大国家名义上取消了指令性计指标,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