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节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估随着研究的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无论是一线教师还是教育专家都探索出许多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与学的模式,课堂教学仍然是信息技术课堂整合研究的主要载体。那么整合的质量该如何评定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应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运用新的评价体系,对信息化课堂进行评估。5.1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实现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判断是否为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参照依据:1.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判断一堂课是否是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首先就要看是否从“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看四要素在教学结构中的地位有没有发生变化:有没有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否是学习的主人;有没有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信息技术仅仅是帮助老师灌输知识的手段,还是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工具;教材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还是能够有效的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对象。如果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材。2.积极的情感投入、成就感的获得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需要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自主学习或是与人协作,都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的过程。从这个角度分析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需要考察以下三点:一看课堂的参与度。课堂参与度包括参与学生的人数以及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积极参加、踊跃发言、相互协作,而不是指表面看似很热闹,实质是表面上、形式上地参与;二看学生有没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是在自主学习还是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都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要求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可能取得进步;三看有没有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转化为成就动机,这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学习。3.广泛的认知范围信息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Internet带来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目前国内、国际上有许多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北京科普、中国科普博览、大百科全书等。这些网站提供了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军事天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海洋、生命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使学习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果在现代化的教室里学生学到的仍然只是教材上的知识,那么就称不上有效的信息化课堂。4.深层次的认知体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的一个过程,学习需要依靠学生个人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感悟,自我认知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学生获得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信息技术所提供的交流协作工具、认知加工工具、探究发现工具等为深层次的认知体验提供了技术支持。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如何将它转化为自己有用的知识,这得依靠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否则信息非但无用,还会使学生淹没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同时也影响正常的学科教学。所以有效的信息化课堂要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5.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五个方面。传统教学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压抑、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信息化教学要改变这种现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始终处于研究、设计和创作的前沿,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新知识。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的一个重要依据。6.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考试结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信息化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将课堂里所学的学科知识迁移到其它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带有综合性,需要学生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问题加以阐释。即使是考试或测试,也要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7.问题解决技能的训练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独立主动地寻求问题答案的学习过程。认知心理学从信息加工观点出发,将问题解决过程看作对问题空间(ProblemSpace)的搜索过程,问题空间是问题解决者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由问题解决者利用问题所包含的信息和已存储的信息构成。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手段。有效的信息化课堂要看其是否注重解决问题技能的训练,而不是机械的反复做练习、考试。5.2信息化课堂评价的要点一、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是评价的出发点当今的教育已经不同于大工业时代,培养的是克隆型的人才。现今的社会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有个性特色的人才,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也需要我们的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学生本体出发进行因材施教。因此评价一堂课的效果时,要重点评价教学是否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应该明确:是否从学生出发,是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能力、特长,都有自己潜在的智能,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对每个学生都公平,如果我们仅仅单一地讨论学生学会了什么,这种强制的方式是不公平的。因此无论在教学的实施中,还是对学生评价时都不应该只划定一个共同的标准,判断每个学生是否都达到了这个标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课堂的即时反应作出灵活的应变,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评价是为了督促教师谨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发现学生的不足,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自我原有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之上,有所收获。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长处与短处,加以积极的引导。二、明确师生角色的定位是评价的基础目前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教师不是舞台上的圣人,他只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思考,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主要的职责是提供给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解决问题之间的结合点,学习的过程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不是单向的,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实践——反思的过程。因此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的定位观念,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中时刻想到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辅助者、帮助者、教学环境的创设者,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课堂上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核心,学生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特点。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教师要教,而不是仅仅通过说教。教要从说话转变为行动,创建一个新的活动课堂。三、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是评价关注的主要内容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目前,新课程对知识的广度、深度要求都有很大的弹性空间,教师能够有一定的时间精力用于探索人才能力培养的问题,因此在对教师的课堂进行评价时,教师对能力培养的关注与否是我们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在对培养能力评价的关注中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出发:(1)教师对于培养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的能力的关注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够一味地灌输所谓的知识,应该通过课堂的引导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应该学会承担起学习的责任,努力使自己获得成功;学会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2)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注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学会扩充并整合知识:能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并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能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3)教师对于培养学生交流协作表达的能力的关注评价教师对于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沟通技能培养的目标:能思路清晰地、有目的地与听众交流,并理解对方的思想;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达到交流的目的;能认识、分析和评价各种交流方式。协作技能培养的目标:在各种环境中,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实现目标;能把自己当作集体的一员,评价和管理自己的行为;能解决由于观念、信仰不同而造成的分歧和冲突。(4)教师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的关注新时代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创新的意识需要从小培养,教师的课堂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好土壤,教师要能够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已有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归类,支持和论证适合某一环境或听众的推断和结论的能力;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加以有效的评价、改造和利用的能力;通过考虑各种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产生富有创造性的思想的能力。四、关注信息技术的作用是特色所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期望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能够有效地改进现有的课堂教学;通过发挥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交互便捷的优势,发掘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育质与量。因此,信息技术的利用也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中评价开展中的一个主要关注点。信息技术使用的形式、信息技术使用的效能将是我们评价信息技术使用的主要指标。5.3信息化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会发现,无论从哪个角度划定一级评价指标,在详细描述评价标准时都会发现有重叠的部分,而且有一些评价标准很难明确将其分类。因此我们在设计指标体系中只能根据我们的指导思想设计尽可能含盖面广的指标体系。我们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中突出以人为本的特点,以课堂教学实施的线性流程为评价的线索,划分评价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设计指标体系时我们考虑了以下两点:(1)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结合时代的特点。对课堂的评价要能够体现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评价重点体现人本的特色,从人出发进行评价,最终也要回归到人的要求上。(2)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课程评价提出的要求与具体目标为依据。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A1学生B1信息意识B2信息能力B3信息技术操作技能A2教师B1现代的教育观念B2信息意识B3信息能力B4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B5整合能力A3教学准备B1对学习者特征的把握B2教学目标的设计B3能力目标的设计B5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B4教学活动的设计B6问题的设计A4课堂实施B1师生角色的定位B6学习兴趣动机的维持B4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关注B2教师对目标的把握B3教师对能力的培养B5教师对课堂的把握B7学生的学习效果B8学生协作能力的提高A5教学环境B1课件B2资源B4教学氛围课堂评价B10课堂评估实施情况B7使用媒体的设计B8课堂评估的设计B9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二级指标体系由学生、教师和课堂准备、实施和环境五个部分组成。一、关于人的因素的评价一堂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课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环境的支持,在这样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