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秦汉文学•秦汉文学绪论•秦汉散文•《史记》与《汉书》★★•汉代辞赋★•汉代诗歌★★•一、秦汉文学的历史跨度:•秦代文学(秦统一中国前后)•西汉文学•东汉文学(文学史通常把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时期归入魏晋文学范围内)•二、秦汉文学的基本内容:•1、秦代的刻石文、李斯的政论散文•2、汉赋•3、两汉政论文及其他散文•4、史传文学(《史记》和《汉书》)•5、汉代诗歌(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三、秦汉文学的主要特征•1、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时期文学的第二阶段,是中国文学的上古时期发展到中古时期的传承期,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期文学特点。•2、“秦世不文”是秦代文学的主要特征。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他的《谏逐客书》铺陈排比,逻辑性强,富有文彩。秦始皇东巡的刻石文对后世碑铭文有影响。•3、汉代史传文学、辞赋、政论散文出现繁盛局面,诗歌处于较为沉寂的时期。•4、汉代文学主流与政治主流、思想文化主流高度一体化•5、汉代文风以疏荡显其气韵,体式以宏大见其壮美。•6、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与文学的基本态势•一、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作家群体在文帝和景帝时期再度生成,它的生成与以下条件有关:•1、解读文学典籍成为时尚;•2、诸侯王、天子、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兴起了献纳辞赋的风气;•3、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4、游学游宦的兴盛。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1、汉代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疆域广阔,使其作家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豪迈的情怀。反映在文学上就是具有一种能够包括宇宙、总揽天人、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2、汉代文人普遍具有一种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因此汉代文学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保持着激扬高昂的格调。•3、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精神时,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而当这一理想无法实现时,就产生了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4、汉初文学的重要内容是批判秦朝的暴政,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5、由于与先秦时期楚地文学的渊源关系,汉代文学从开始就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进入东汉以后,文学作品的浪漫色彩逐减,理性精神日增。•6.汉代文学的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都呈现出兴旺的景象,二者相互促进,有力地推动了汉代文学的发展。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一、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繁琐的解经习气;•二、文学的重模拟和经学的守师法家法;•三、文学和经学的从繁到简;•四、经学与汉代文学思潮;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及分期•一、汉代文学样式的嬗革•1、赋的多元性;•2、辞赋分工与合流;•3、从《史记》到《汉书》;•4、五、七言诗的孕育;•二、汉代文学的分期•汉代文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四个时期:•①自高祖至景帝,是汉代文学的初创期,代表作家是贾谊和枚乘;•②从武帝至宣帝,是两汉文学的全盛期,新体赋定型成熟,史传文学《史记》写成,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司马迁等;•③由元帝到东汉和帝,是西汉文学的中兴期,辞赋创作出现第二次高潮,《汉书》写成,代表作家有扬雄、班固;•④从安帝到灵帝是汉代文学的转变期,抒情短赋出现,五言古诗成熟,代表作家有张衡等。第一章秦汉散文•把握汉代散文发展的脉络和演变轨迹,了解各个阶段散文发展的不同特点,同时还要熟悉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散文代表作及其特色。•重点:贾谊的政论散文第一节李斯与秦代散文•一、吕不韦与《吕氏春秋》•成书过程及体例•平实畅达的文风•丰富多彩的寓言•《史记.吕不韦列传》“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二、李斯与《谏逐客书》•1、采用铺张手法。•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文风波澜起伏,宏放雄辩,有纵横家遗风。第二节贾谊与西汉初期散文•一、贾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时贾生年二十余,为最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形式多为奏、议、疏、策等•内容多为发表政见,指陈时弊,也有专门总结秦之教训或劝告侯王不要谋反的。•艺术上这些文章都写的感情充沛,气势逼人,富于文采,既有战国散文的遗风,也受当今辞赋的影响。•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贾谊散文共58篇,收录于《新书》。其作品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专题政论文,如《过秦论》。是史论,即《过秦》上、中、下三篇。这类文章性质虽与政论文相近,但它主要不是就现实问题而是就某一历史问题立论,所以就其侧重点来说还是有区别的。且自从贾谊开创了这一文体之后,后代仿效者不乏其人,后来史论便从政论文的附庸蔚成大国。因此贾谊的首创之功是不容淹没的。•二是就具体问题所写的疏牍文,如《论积贮书》《陈政事书》(又称万言书之祖)是政论文。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时弊提出作者自己的政见。《新书》中题下标有事势字样的文章大体上属于这一类。这些文章实际上主要是一些奏疏的片断。例如《汉书》本传中所载的《治安策》,就是班固利用这些材料剪裁而成的。它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此外,象《论积贮疏》、《请封建子弟疏》等等,都属此类。•三是一些杂论。即说理文,主要阐发有关哲学和政治的一些基本理论。《新书》中题下标有杂事字样的文章,大体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文章基本上是沿袭先秦诸子说理文的手法,没有多少自己的特色。但其中所叙述的某些历史故事往往十分生动。•陈政事疏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贾谊文章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忧国忧民的感情十分真挚。西汉朝廷自汉高帝战胜项羽掌握了全国政权之后,经过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生产力虽然有所恢复,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也或明或暗地在发展之中,并严重地威胁着中央政府的统治。对此,贾谊以他敏锐的政治家眼光,洞察人微的分析能力,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作了深入考察,并且以极其沉痛而尖锐的语言描绘出来。这段一开头就指出事态的严重性,须为之痛哭、流涕、长太息……几句话就把忧国忧民之心和盘托了出来,同时也给读者以极大的震动。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事态发展的危急,而且还在于人们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缺乏认识。大家都在粉饰太平,正是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况,使贾谊更加感到忧虑。所以他要大喝一声: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为了拯救这种危急的形势,他要向皇帝陈治安之策。•短短的两百多字,把对时局的忧虑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整篇《治安策》用反复嗟叹的笔调,着力刻画当时中央政府面临的种种具体的社会矛盾。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反复说明中央政权处境的险恶,从而使忧虑之情更加充分地渲泄出来。这样既更进一步渲染了自己的感情,也使它们与第一段阐发的情绪前后呼应。•正是由于贾谊优国之心深沉,又能准确地抓住当时社会问题的症结,所以他的批评往往也就是直言不讳,毫无顾忌的。这种直言不讳的作风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不回避矛盾,敢于揭露问题的实质。例如《治安策》中所揭示的同姓诸侯王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匈奴与汉帝国的矛盾、破坏礼制与维护礼制之间的矛盾,等等,都是当时社会中存在着的一些最尖锐的矛盾。其二,是敢于直斥最高统治者的无为而治,实际上是回避矛盾,纵容恶势力的发展。•其三,反复用亡秦的经验教训,告诫统治者要因时变法。•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东坡所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古文如贾谊《治安策有最盛之气势。尔当兼在气势上用功,无徒在揣摩上用功。-《曾国藩全集.诗文》《过秦论》的艺术特色1、文章洋洋洒洒,以历史事实为据,以精辟议论作结,有一种令人深思猛醒的艺术效果。2、无论叙述还是议论,都以对比手法加以强调,颇具说服力。3、文章排比铺叙,尽力渲染,深得先秦纵横家说辞的风神。《论积贮疏》•论述主旨:发展农业,储存粮食,对治国安民具有重大意义。•论述角度:1、从对现实的分析,证明“积贮”的紧迫性。2、从对现实规律的阐述,证明不“积贮”的危害性。3、从对具体措施的设想,证明“积贮”的可行性。艺术特色:注重铺陈说理,行文流畅而有气势。《论贵粟疏》•论述中心: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末的主张。•艺术特色:1、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说理透彻。2、正反对照鲜明,说服力强(今昔、商农)。3、语言朴素,具有逻辑性。4、感情真挚,气势充沛。•《淮南子》的文学色彩:•1、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2、行文多形容铺张,繁富有序,颇重语言的修饰和整饬。•《淮南子》在中国古代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1、关于美的本质的认识。•2、关于审美艺术的创作规律。•总结:《淮南子》关于美及审美艺术创作的探讨,代表了汉代的美学成就,也明显体现出从先秦向魏晋过渡的特点。第三节《淮南子》及其他散文•刘向及其它作家•刘向是西汉后期重要的经学家和目录学家。他的《七略别录》一书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学著作。其它还有《战国策书录》、《管子书录》、《孙卿书录》•散文代表作:《新序》、《说苑》。•东方朔《答客难》•桓宽《盐铁论》•扬雄《解嘲》第四节抒情议理散文•总的特点:书信体,抒情与议理结合。•发展流变:春秋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用书信的形式来表情达义。但此时所遗之书,多为军国大事,只论事说理,个人感情不多;战国时期,一些书信在叙事、议理中已经含有较多的抒情成分;汉代,它们或偏重抒情,其中有一些议理的成分,或偏重议理,其中有一些抒情的成分。将抒情与议理完满结合。•邹阳与《狱中上梁王书》《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者,齐人也。游于梁,与故吴人庄忌夫子、淮阴枚生之徒交。上书而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嫉邹阳,恶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将欲杀之。邹阳客游,以谗见擒,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曰……书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为上客。”•1、表达上博引史实•2、巧设比喻,铺张排比。•3、辞采富丽,具有辞赋化倾向。《狱中上梁王书》主要艺术特色:•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借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者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雎折肋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位,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自沉于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路,繆公委之以政。宁戚饭牛车下,而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借宦于朝,假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祗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