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之子——沈从文(1902~1988)一、生平沈从文,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懋琳、璇若、上官碧等。他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形成了特殊的气质,既富于幻想,又在心灵上积淀着沉痛隐忧。沈从文旧居6岁入私塾,小学毕业后14岁入伍。1922年在湖南保靖军队时留影在这段时间里,他当过卫兵、班长、司书、书记等,亲眼目睹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也感受到了嗜杀者的残酷暴戾。年轻的沈从文过早地直面着生活中的鲜血和阴暗,反促使他以后在形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艺术品格。1922年受五四余波之影响,只身离开湘西来到北京,升学未成便开始学习写作。1924年底开始陆续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创作,并曾与胡也频一起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8年在上海与胡也频、丁玲合编文学刊物《红黑》。30年代的沈从文1930年起,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返回北京,9月接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并主持《大公报》文艺奖,有力地扩大了京派的影响。抗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教授,胜利后为北京大学教授,并主编《大公报》、《益世报》的文学副刊。1955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员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历史博物馆为展品写标签,后从事文物研究,出版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著作。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二、主要创作:沈从文自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鸭子》以来,先后发表了《蜜柑》、《入伍后》、《阿丽思漫游中国记》、《旅店及其他》、《龙朱》、《虎雏》、《都市一妇人》、《阿黑小史》、《月下小景》、《边城》、《八骏图》、《绅士的太太》、《长河》等三十多部小说集和《记胡也频》、《记丁玲》、《从文自传》、《废邮存底》(与萧乾合著)、《湘西》、《湘行散记》等长篇传记和散文集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产作家和京派代表人物。1、题材特点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一是都市人生,对都市文明的批判。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某夫妇》、《大小阮》、《有学问的人》等。二是湘西世界,代表沈从文小说的成就与风格。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以温情的笔调和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奇异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生存景观。如《边城》、《龙朱》、《神巫之爱》、《月下小景》、《阿黑小史》、《萧萧》、《丈夫》、《三三》、《长河》等。沈从文的这种题材取向与他先乡村后都市的独特的人生道路相关,也与他自己的角色认知相关。他一再宣称:“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2、艺术特点:(1)、重视创作主体情绪的投入,追求小说的抒情性,也是沈从文小说的重要特色。沈从文非常重视创作主体的情绪对于创作的作用,认为“真正搞文学的人,都必须懂得‘五官并用’不是一句空话!”作家应“习惯于情绪体操”。(2)、丰富多样的结构体式。沈从文有文体作家之称。他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也不拘常格。他的小说在结构上追求自由,随物赋形,采用过对话体、书信体、日记体、童话、神话等多种体式。(3)、古朴简约的语言风格。与结构上刻意求新相表里的,是讲究“文字组织的美丽”,他因此被称为“文字的魔术师”。他的小说语言具有独立的风貌,“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却又传神”。他的小说很少用“的”、“了”等虚词,既有浅近文言的简约凝练,又有口语的生动活泼。沈从文语言风格的形成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但根本上还是得力于丰富的湘西生活的经验。他说:“我文字风格,假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是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无论是叙述语言的流动飘逸,还是人物语言的生动风趣,都源自于他湘西水上语言的积累。他的小说语言是在杂糅古典文学的句式,提炼湘西方言基础上形成的。沈从文以其独特的风格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三、《边城》,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梦“一颗千古不磨灭的珠玉”“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名家对《边城》的评价“《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灭的珠玉。”(李健吾)“《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司马长风)“《边城》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汪曾祺)d一曲美的颂歌(一)自然美环境美风俗美自然美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环境美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做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不使人神往倾心。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风俗美这小城里虽那么安静和平,但地方既为川东商业交易接头处,因此城外小小河街,情形却不同了一点。也有商人落脚的客店,坐镇不动的理发馆。此外饭店、杂货铺、油行、盐栈、花衣庄,莫不各有一种地位,装点了这条河街。还有卖船上用的檀木活车、竹缆与罐锅铺子,介绍水手职业吃码头饭的人家。小饭店门前长案上,常有煎得焦黄的鲤鱼豆腐,身上装饰了红辣椒丝,卧在浅口钵头里,钵旁大竹筒中插着大把红筷子,不拘谁个愿意花点钱,这人就可以傍了门前长案坐下来,抽出一双筷子到手上,那边一个眉毛扯得极细脸上擦了白粉的妇人就走过来问:“大哥,副爷,要甜酒?要烧酒?”男子火焰高一点的,谐趣的,对内掌柜有点意思的,必装成生气似的说:“吃甜酒?又不是小孩,还问人吃甜酒!”那么,酽冽的烧酒,从大瓮里用竹筒舀出,倒进土碗里,即刻就来到身边案桌上了。风俗美端午赛龙舟:那点迷人的鼓声,把自己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二)人情美、人性美大社会小人物大社会“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边城》第三节)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人物天保:豪迈豁达,不拘小节,有勇气,讲义气傩送:不爱说话,秀拔出群,聪明,富于感情爷爷:慈爱,温柔,豪爽,热心翠翠:爱与美的化身1、翠翠是自然之子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2、翠翠的美,美在她的性格(汪曾祺)天真纯朴,极有爱心细腻,易动感情3、翠翠的美,更体现在她的爱情“翠翠的爱是一串梦”,“那样纯净,那样超过一切世俗利害关系,那样的非物质”(汪曾祺)(三)语言美有时过渡的是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引缆索,让船缓缓的过去。天已经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要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翠翠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翠翠的命运:渡(渡人等人渡)“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1偶然:天保的死2误会:顺顺父子对爷爷的误会老船夫一直想问翠翠,翠翠一直不明示3人与人之间的孤独寂寞:爷爷与翠翠之间,爷爷与顺顺父子之间,翠翠与傩送之间5人性的悲剧《边城》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梦永不回来的风景:1、优美的自然风景2、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