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研究所张辉跨文化文学解释的理论与实践(兼及经学);中德文学及美学关系;比较文学基本理论;诗与哲学之关系研究等。车槿山戴锦华陈跃红严绍璗张沛康士林秦立彦张辉个人简介张辉,江苏省南通市人。南京大学文艺学硕士(1994);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1997)。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教授。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7)、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0-2001),耶鲁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中心博士后(2007),台湾实践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99—),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读书与研究之余,爱好音乐和书法。联系方式E-mail:zhui@pku.edu.cn【10087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专著与论集1,《西方形式美学——关于形式的美学研究》,与赵宪章、王雄教授合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南京大学出版社,“高校名师讲堂”系列2008年修订再版)。2,《审美现代性批判:20世纪上半叶德国美学东渐中的现代性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3,《德意志精神漫游:现代德语文学文本解读》,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增订版即将出版)。4,《冯至:未完成的自我》,文津出版社,2005年。5,《诗与哲学之争——从柏拉图到尼采、海德格尔》,罗森著,张辉译,华夏出版社,2004年。编著1,《比较文学原理新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乐黛云教授等联合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初版(迄今已连续印刷16次,新版正在修订中)。2,《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与乐黛云教授共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3,《巨人与侏儒:布卢姆文集》,布卢姆著,张辉选编,华夏出版社,2003年(2007年增订版)。4,《20世纪外国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赵宪章主编,张辉、汪正龙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论文(近年文章选录)1,NietzscheanAestheticismandModernChina,SocialSciencesin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ummer(2001),pp.157-67.2,《古代与现代:曼斯菲尔德访谈》,张辉为参与者之一,见《启示与理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0-54页。3,《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现代中国语境中尼采审美主义的内涵与效应》,《多边文化研究》第一卷,2001年,第312-38页.4,《上帝与爱欲: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臆解》,《文学评论丛刊》第5卷第2期,2002年,第281-304页。5,《失去的乌托邦》,《书城》第3期,2002年,第56-8页。6,《恐惧巨人的时代》,《书城》第6期,2002年,第52-3页。7,《世界需要沟通与理解的桥梁》,《跨文化对话》第11期,2002年,第181-3页。8,《尼采的“柏拉图主义”》,罗森著,张辉译,见《尼采在西方:解读尼采》,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第120-46页。9,《船山思想的知识背景与解释传统》,《论衡》第二辑,2002年,第172-93页。10,《时代精神的空白》,访谈,见《中国问题:来自知识界的声音》,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第177-94页。11,《一半是进步,一半是回归?——威廉·麦斯特的漫游时代臆解》,《多边文化研究》第二卷,2003年,第237-69页。12,《现代审美主义问题的政治特性》,《文艺研究》2003年第1期,第29-36页。13,《谁可以“替天行道”》,《天则》第一辑,83-5页。14,《现代中国的王夫之:被追认的大儒》,《现代中国》第三辑,2003年,第231-42页。15,《“无边的比较文学”:挑战与超越》,《中国比较文学》第2期,2003年,第34-9页。16,《一部戏剧的七个问题》,见《柏拉图的会饮》,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1-15页。17,《如何言说”无”》,罗森著,张辉译,见《理性及其限度》,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第27-71页。18,《西方文论经典:翻译与导读》,《中国比较文学》第2期,2004年,第8-10页。19,《伪装成古典的现代?——孙但但刀的刃冰凉着序言》,见《刀的刃冰凉着》,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3页。20,《一生在否定里生活:对冯至精神历程的多重透视》,《多边文化研究》,2005年,第259-81页。21,《用整个生命深深地领受奇迹:十四行集与伍子胥合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特辑,2005年,第231-46页。22,《断念者的心灵复调:冯至的晚年歌德情结》,《文学评论丛刊》第8卷第2期,2005年,第110-31页。23,《世界文明圈中的中国》,访谈,《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11月25日第2版。24,《不做半吊子文化人:评李欧梵音乐往事》,《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6月13日第3版。25,《朱光潜的诗论》,见《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6-98页。26,《汉语学术语言断想》,《福建论坛》2006年第10期,第67-70页。27,《1931年的寂寞与忍耐:透过里尔克看冯至的自我探索》,《现代中国》第七辑,2006年,第148-65页(另收入《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文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90-307页)。28,《诗与政治:一次尝试性的对话——冯至杜甫传人民叙事的形成及其效应》,见《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69页。29,《生命的感恩》,见《走出白色恐怖》,台湾: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第255-9页。30,《什么是真正的开放:评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月21日第42版。专业领域跨文化文学解释的理论与实践(兼及经学);中德文学及美学关系;比较文学基本理论;诗与哲学之关系研究等。担任过的课程1,《比较文学原理》(文学专业本科生必修课)2,《比较文学基本问题》(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必修课)3,《中德美学关系专题》4,《比较文学与文学解释学》5,《西方文论经典翻译与导读》6,《文学与思想史研究》科研项目1,2005年始参加严绍盪教授主持的211项目子项目,着手写作德国美学东渐史之专题研究著作《尼采悲剧的诞生疏解》(近期将交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2006年起翻译并评注尼采唯一的对话录体作品《我们教育制度的未来》,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3,2007年与北京大学出版社签订合同,写作《比较文学与文学解释学》教材,项目进行中,此项目系北京大学985项目。4,2005年开始主编SethBenardete文集(8卷),列入“经典与解释”书系陆续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项目进行中。获奖1,1996年《西方形式美学》一书获江苏省社会科学奖二等奖。2,博士论文《审美现代性批判》2000年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三等奖。2,《审美现代性批判》一书2001年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奖二等奖。严绍璗个人简介严绍璗(嚴紹璗ShaodangYan)1940年9月出生上海市人汉族现在任职(2009年2月25日材料)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大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人文学术重点研究基地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人文学术重点研究基地北大“古文献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社会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民政部注册)副会长兼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国际汉语教育史研究会(澳门注册)学术顾问大中华日本学研究联盟出版委员会(香港大学注册)主席大中华国际中国文化研究学会(筹)主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顾问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教育部-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日本古典籍研究所非常勤客座教授(2003年以来)(余略)曾任职(1978年元旦—2009年月25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献专业副主任、主任,古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日本国立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学部客座教授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客座教授日本宫城女子大学文学部日本学科客座教授日本文部省直属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日本文部科学省直属NationalInstituteofJapaneseLiterature客座教授国际比较文学会(ICLA)东亚研究委员会(CommitteeforEastAsianStudies)首任President中日韩东亚文化比较会议(日本注册)常设副主席、主席中国中日文化关系史学会会长中国中日文学比较研究会会长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指南”(外国文学)专家组成员中日历史问题会商中方专家组成员中国国家图书馆咨询专家委员会委员(余略)联系方式1,邮件:中国100871北京大学五院论著专著与论集(15种)1,《李自成起义》中华书局1974年刊、1980年重印2,《关汉卿戏剧集》(与孙钦善陈铁民共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刊3,《日本的中国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刊、1981年重印4,《中日古代文学交流史稿》中国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刊香港中华书局重印1988年刊5,《中国文学在日本》(与王晓平合)花城出版社1990年刊6,《日本中国学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刊、1993年重印7,《汉籍在日本流布的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刊、2000年重印8,《中国文化在日本》中国新华出版社1994年刊9,《記紀神話における二神創世の形態東アジア文化とのかかわり》日本国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1995年刊10,《日本藏宋人文集善本钩沉》杭州大学出版1995年刊11,《比较文化:中国与日本》(与刘建辉王勇合着)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刊12,《中国与东北亚文化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刊13,《比較文学視野における日本文化——严绍璗海外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刊14,《日本藏汉籍珍本追踪纪实——严绍璗海外访书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刊15,《日藏汉籍善本书录》(3卷本)中华书局2007年刊编著(12种每一种都有本人文稿)1,《历代职官表·索引》(与许树安共编)中华书局1964年刊1980年、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2,《19世纪欧洲思想家等论文化遗产》北京大学1971年刊1982年重印3,《中日文化交流史论文集》(夏应元、陈应年、王晓秋、严绍璗合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刊4,《中日文化交流事典》(副总主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刊5,《日中文化交流史丛书·文学卷》(与日本文学会会长中西进联合主编)(日文版)日本大修馆出版社1995年刊(中文版)中国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刊6,《日中文化交流史丛书·思想卷》(与日本思想史学会会长源了圆联合主编)(日文版)日本大修馆出版社1995年刊(中文版)中国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刊7,《传统文化与中日两国社会经济发展》(与李玉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刊8,《变动期的东亚社会与文化》(与杨栋梁联合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刊9,《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学术文库》15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起刊10,《北京大学20世纪国际中国学研究文库》10卷(主编)中华书局2004年起刊11,《北京大学21世纪大学比较文学教材》10卷(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起刊12,《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与陈思和联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刊附录:担任各种文集刊物顾问编委等(未必一定有本人文稿,也有有本人文稿者,举例10余种)1,《中日文化与交流》(副主编)中国展望出版社2,《中国古籍整理与研究》(副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刊3,《中国比较文学》(编委)中国比较文学会上海外国语大学4,《日本学》(编委)北京大学出版社刊5,《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副主编)三联书店刊6,《中国典籍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