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原理》第二章古典管理思想的演进常州广播电视大学曹伟明主讲§2-1早期的管理思想从古到今,在世界范围内管理及管理学发展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早期的管理思想—从远古至19世纪末2、古典管理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3、行为管理科学—20世纪初4、现代管理理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可分为20世纪60-80年代的管理理论的丛林和20世纪80年代后的现代新管理理论。一、早期的管理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古代的管理思想、中世纪的管理思想和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主要了解工业革命时期管理思想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的研究。(P22-24页)1、詹姆士•斯图亚特英国重商主义代表,最早提出工作方法研究、劳动分工问题。2、亚当•斯密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最早系统研究劳动分工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绝对成本论。3、罗伯特•欧文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创立了人事管理理论。4、查尔斯•巴比奇(P24页)在亚当•斯密研究劳动分工基础上进一步对劳动专业化问题作了系统研究。亚当•斯密和查尔斯•巴比奇的管理论述和思想对后期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把他们两人誉为科学管理的先驱。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欧美各国相继形成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杰出的代表是:1、美国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2、法国人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3、德国人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理论。§2-2泰罗一、美国人泰罗(1856—1915)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他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二、科学管理理论—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泰罗是在“劳动分工、工时研究”基础上,以工厂管理为对象,研究如何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泰罗研究制定出一整套标准操作方法,并以此对工人指导培训。他极力倡导企业建立一套科学管理理念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三、泰罗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有:(一)、科学管理四原则;1、对工人操作开发科学方法,2、科学挑选工人并培训,3、与工人团结合作,4、管理人员与工人公平合理分工。(二)、作业管理原则;1、建立高的日作业定额,2、创造标准的作业条件,3、培养一流工人,4、差别计件工资制。(三)职能化原理、例外原则和精神变革1、职能化原理:泰罗认为在企业中应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并且实现职能工长制,一个工人可以从几个担任不同职能的工长那儿接受命令。这是最早的权力下放的尝试。它对于“直线职能制”的职能划分、“矩阵”组织形式的出现有很大影响。2、例外原则:是指高层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自己只保留对超过常规或标准的例外事项,如重大政策的决定、重要人员的任免等的决策和监督权。它为分权原则和“事业部制”奠定理论基础。3、精神革命:泰罗提倡工人和管理当局双方掀起一场精神革命。他认为为提高生产率改变劳资敌对关系是很必要的,科学管理的实质就是劳资双方进行完全的精神革命。补充说明(1)泰罗的研究是以工厂管理为对象,所以他的科学管理理论也主要适用于工厂。(2)泰罗是在亚当•斯密和巴比奇的理论基础上,把科学管理方法、手段系统化,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他把工人看作“经济人”,是与机器同等的“动作人”,能得到资本家的赞扬,但为工人坚决反对。四、对科学管理的评价(P28页)科学管理理论对各国工商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开创了管理学界的新纪元。科学管理理论为工作方法和工作定额提供了理论依据;提出了劳资精神革命的构思,为缓解劳资关系增加了可能性;以科学管理理论为核心的科学管理运动加强了公众对提高生产率的关心程度;此外还提升了管理理论的科学性。它也有两个较突出的缺陷:(1)泰罗把分析原则与行动原则混淆了;(2)泰罗把计划工作与实际工作相分离。只强调管、卡、压,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2-3法约尔同时期古典系统管理理论另一杰出代表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1841-1925)他与泰罗研究管理问题的视角有很大差别,他对管理的研究不象泰罗局限于工业,具备从一个较整体的角度来考虑管理问题的条件,自上而下考察管理实践的事实也体现其一般管理理论,涉及各种经营组织,他的管理理论带有普遍、一般性的原理适用于各类组织,称为“一般管理理论”。他被誉为“经营管理理论之父”,代表名著是《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1、首先他提出经营与管理的区别,他认为经营比管理内涵更广泛,它包括六种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法约尔指出,经营就是努力确保这六种职能活动顺利运转,以便把企业拥有的资源变成最大成果,而达到目标。而前五种职能是对“物”的职能,管理是对“人”的职能。2、法约尔第一个对管理的定义作了界定,第一个提出了管理职能学说;指出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大要素组成,并第一个对管理要素作了系统分析。(P30-31页)3、法约尔提出了“有效管理”的十四条原则。(P32-33页)特别注意“权力与责任”、“统一命令、统一指挥”、“集中与分散即集权与分权”、“等级链”等原则。二、对法约尔的评价法约尔是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般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是管理学传授的主要框架,是20世纪上半叶,欧洲贡献给管理运动的最杰出的人物。§2-3马克斯•韦伯一、马克斯•韦伯(1864-1920)是古典管理理论在德国的代表;他首创了“行政组织理论”;代表名著是《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他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二、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理论:韦伯是依据“权威关系”来研究组织理论,主要阐述了三方面内容。1、理想的组织形态,韦伯认为,世上有三种权力,对应存在着三种组织形态。(1)超凡权力—神秘化组织,依赖超凡人物的独裁管理,其基础是不稳固的。(2)传统权力—传统的组织,是以“先例与惯例来行使管理,是运作效率最差的组织形态。(3)法定权力—法律化组织,即是按规则或程序来行使正式职能的持续性组织。这种组织是一种行政集权制,能有效地实现组织地目标,是建立在法理、理性基础上地最有效率地组织形态。韦伯推崇为“理想的行政组织”。2、理想组织形态的管理制度:韦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有十条准则(P35-36页)。注意其(2)等级管理(4)最早的聘任制思想(5)强调官员的业务技能(6)责、权、利统一(7)反对多项兼职(9)现代企业组织两权分离,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10)监督机制3、理想组织形态的组织结构—三级管理(上层、中层、基层的行政组织体系)三、对韦伯的评价: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理论针对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一种创新,丰富了管理理论,拓宽了研究领域,也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但韦伯的理论过于理想化,即仅仅是一种理论,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别,而且他只看到正式组织,而忽视了现实中在一个组织内部客观存在的非正式组织。但他的理论为现代组织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古典管理理论的总体认识见P37页小结。《管理原理》第三章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常州广播电视大学曹伟明主讲§3-1行为管理理论一、早期的行为管理学家(略)二、重点了解人际关系运动:1、行为科学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侧重于人际关系的研究。创立人际关系学说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乔治•梅奥;研究的起点是他领导的霍桑试验,使人际关系研究成为人们研究管理学的普遍方法。也是用“实验法”研究管理学的起端。2、霍桑试验历时8年,分四个阶段:(1)照明试验;(2)继电器装配测试室试验;(3)访谈计划;(4)接线板小组观察试验。霍桑试验得出的结论:(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以提高士气,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梅奥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人”的观点,认为金钱并非是激励人的惟一动力,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的和心理的欲望和满足也是非常重要的。霍桑试验的影响是巨大的,使得人际关系研究成为研究管理的一种普遍的方法,并掀起了一场人际关系运动。3、推动人际关系运动的主要理论家还有马斯洛和麦格雷戈。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把人类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并且认为人是按需要由低层次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并为此受到激励。麦格雷戈发表《企业的人性面》,提出了著名的“X—Y理论”,X是从悲观否定的角度看待工人,注重人消极的一面。Y是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工人,它代表了人际关系的假设。麦格雷戈认为Y理论应是管理者坚持的哲学。三、组织行为理论随着更多学者对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组织中人的个性,非正式组织和群体行为,组织中的领导方式、领导结构等围绕人的因素的研究,逐渐形成行为科学理论。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会议上,第一次有人将“人际关系学说”提议为“行为科学”的概念,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召开的各大学学者参加的会议上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也叫组织行为理论,现在已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组织行为学,它包括三大部分即个体行为理论、团体行为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许多理论课题(P43页)在管理科学中得到很大的应用。§3-3现代管理理论丛林一、孔茨与管理理论丛林管理理论丛林是美国学者孔茨提出来的。1960年他对现代管理理论中的各种学派加以分类,发表了一篇《管理理论丛林》的论文概括出六个有代表性的管理理论学派。(P49页)1980年孔茨又撰文《再论管理理论丛林》把流行的管理理论学派划分为十一大学派。重点掌握1、2、4、6、7、9、10七个学派1、经验和案例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和戴尔。提出通过分析经验(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创导了一种“案例教学法”。2、人际关系学派:是整个行为科学理论的前身。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通过他人来完成某些事情,研究管理必须注重于人际关系。他们强调职工是由不同的个人所组成,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他们有各种需要需由组织来加以满足。他们把人的动因看成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4、合作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是巴纳德该学派把组织当作一个合作的社会系统来研究,认为组织作为一个社会协作系统,其存在取决于:(1)协作效果,(2)协作效率(3)组织目标与环境适应。巴纳德指出了正式组织结构的三个要素条件:(1)共同的目标,(2)协作意愿,(3)信息沟通。因此作为管理者或经理人员必需完成三项基本职能:(1)设定组织目标;(2)筹集所需资源;(3)建立沟通的信息系统。6、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美国教授西蒙。该学派认为,管理的中心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因而应集中研究决策问题,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西蒙的行为决策观对现代管理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观点包括(1)“有限的理性和满意原则”,认为管理者的理性是有限的,管理者应寻求简单的尚“满意”的结果,而非“最佳方案”(2)电脑辅助决策。西蒙把决策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大类,程序化决策可以由电脑来执行,而管理者应以主要精力研究非程序化决策。7、系统(管理)学派:该学派认为,一个组织的管理人员必须理解构成整个运作的每一个系统。组织也有其子系统,执行着其生存所必需的各项关联的任务。对于管理者而言,必须要有一个系统观念,当他们决定改变某一子系统时,需考虑将会对其他子系统,乃至整个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企业中,没有一个管理者,没有一个部门或单位能不顾他人而独立存在,组织中整体的或部门的运作要防止因局部的优化而造成对其他领域产生负面影响。9、权变管理学派:该学派强调管理者的实际工作取决于所处的环境条件,因此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情景及其变量决定采取何种行动和方法。这一学派不排斥任何其它管理学派,主张综合运用各个学派的观点来研究管理问题。管理实践按其本质而言,要求管理者在应用理论和方法时要考虑现实情况。科学和理论的任务绝不是,也不可能去规定各种情况下该怎么办。理论与科学应用于实践的问题只能根据实际情况解决。10、管理角色学派:创始人亨利•明茨伯格。这个学派主要通过观察管理者的实际活动来明确管理者工作的内容。(P10页)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职能时究竟在做些什么?明茨伯格认为,实际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在扮演十种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又分为三个基本大类,即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和决策方面的角色。但他对管理者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