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平阳县第三中学高三语文《高山仰止》探究题素材苏教版思想内涵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感人的师生关系,探究《论语》中叠句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孔子的品格的动人处在于他的和蔼温逊,从他对弟子说话的语气腔调就可以看出。同时他不是永远温和高雅的,他嫉恶如仇,有时会当着人面说出很刻薄的话。孔子具有深厚的情感,敏锐的感性,高度的优美。叠句多为感叹句和祈使句,这类句子的重叠使用可进一步强化语气和感情色彩。就像诗歌的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之效。练习1、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1)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哪些学习观点?(2)结合这段话,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参考答案:(1)学习永无止境,永远不能满足;学习应循序渐进;学习应有广泛视野;学习应有自己的思想。(2)示例:道无所不存,无处不有。仰观之而显得更高大,钻研之则显得更为艰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奥秘无穷,包罗万象,但却没有确定的答案,常常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收获。而我们现实的教育精神却是满足于一个唯一的答案,学习盲目追寻,找不到自己的真正思想,失却的是自己真正的个性。这种学习是本末倒置的,它只是随意地捡起别人的东西作为自己学习的结果,显然,这种学习方法(或教育精神)是不值得提倡的。学习(或教育)是有规律的,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循序渐进,不断学习,不断扩充自己的思想,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存库。只有这样,我们的思想才不至于被某种东西所束缚,才能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发展。2、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1)孔子通过平时的言行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和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孔子对学生生活上的关心、性格上的理解和引导。(2)孔子不仅希望自己的学生“博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的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2)怎样理解“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句话?答:这句话最为精练地表达了儒者对于出仕与退隐、入世与出世、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里面所蕴涵的,一方面是进退之间深刻的矛盾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3、从《高山仰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其弟子的个性是很了解的,其中子路的性格最为鲜明,请问子路有什么性格特征?孔子似乎最看中颜回,为什么?参考答案:子路刚强、好勇、直率。颜回德行好,聪敏过人,能“闻一知十”,虚心好学,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精深博大,他以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4、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6·28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说说上述选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参考答案:孔子的话生活化、口语化,多处采用叠句形式,极富感染力,处处表现出浓烈的爱生之情。孔子看到学生志向高远,文采斐然,情不自禁说道:“归与!归与!”由衷的喜悦溢于言表。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说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话语中充满痛苦和无奈。颜渊死了,孔子哭喊:“噫!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叠句和反问形式表现出哀伤欲绝的感情,足可催人泪下。孔子想当官想得昏了头,不顾自己身份走女人路线,去和那位口碑不怎么样的南子夫人套近乎,子2路不满之色溢于言表,逼得孔子连连向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叠句形式充分表达了孔子急于要表白的思想即对子路的无奈。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①。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史记?孔子世家?陈蔡之厄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哀公问:“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注释:①匪兕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它却徘徊在旷野中。②陈蔡之厄: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两国之间被人围困于荒野中,情势危险,粮食也断绝了,有弟子对孔子的政治主张产生了怀疑。(1)请结合第一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的内容。答:(1)叹孔子学问之深。(2)叹老师善教。(3)叹入门之难。(2)上文第六章和第七章,运用叠句和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的感情?你认为孔子如此悲伤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上述语段回答)答:(1)哀伤欲绝之情。(2)对颜回之死的惋惜。(1)颜回最能理解孔子的学问德行、政治主张和人生理想(第一、二、三章)。(2)颜回安贫乐道(第四章)。(3)颜回好学(第五章)。6、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夫子A:孔子夫子B:叔孙武叔(2)你如何理解子贡对叔孙武叔的“子贡贤于仲尼”这句话的理解?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的态度?请作简要分析。答:(1)子贡在回答叔孙武叔“子贡贤于仲尼”时把自己比做一堵齐肩高的墙,人们只需要在外面把头一伸,自己内部的一切就尽在眼中了,而孔子则不同,他的“墙”非常高,如果你自己找不到门进去,里面的“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你根本就不知道。(2)叔孙武叔之所以说子贡比孔子贤,是因为他只能看到子贡这个“矮围墙”里的东西,孔子的“围墙”里有什么,他连门都没有找到。(3)所谓“深者见深,浅者见浅”,对于我们而言,当尚未进入一个门时,切勿妄加评论,以免贻笑大方。表现了子贡对孔子高度敬仰和尊重老师的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的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7、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答:割鸡:治理武城县用牛刀:运用礼乐之道(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3答:(1)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指使。(2)虽然是治理一个小县城,也应该与治理一个国家同步,因为其性质是一样的。(3)所以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课文P60探究题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从本书的有关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论语》中子路的形象为什么显得较为丰满生动?(关于子路形象的材料,除本课有关章节外,课文中还有:二课13.3章,三课17.5章,17.7章,四课18.7章,五课5.26章,十三课11.26章,等等)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说话、做事前往往缺乏细致思考,好说大话,如《侍坐章》中的回答。有时甚至分不清好坏,为人利用,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参与季氏的攻打颛臾。有时说话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说孔子“名分”之说“迂”,使得孔子也发火,说他“野”(粗鲁)。但有时也很知礼,如18.7章中遇见丈人问路时“拱而立”等。由于《论语》中通过多角度地展示子路的为人,或通过孔子、或通过其他学生来看子路,而且在刻画他的言语及行为时,极有个性色彩,白描传神,如回答孔子提问时“率尔对曰”(《侍坐章》)。所以,子路形象较为丰满生动。三、《论语》中多叠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归与,归与”、“天厌之,天厌之”等。说说这些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以及这种句子形式与《论语》语体特点的关系。这些叠句使得人物说话的感情显露出来,由于《论语》是语录体,对人物的神情动作描写极少,所以人物的语言尤显重要,而叠句将人物或喜或忧、或感慨或赞叹的情感表现出来,同时也增添了生动性和形象性,言语中看到人物神情毕现。